精進:如何跳出瘋狂的忙碌

上週末開展了一次面向知識星球內部同學的直播分享,聊了很多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話題。有這樣一個提問:

跟領導彙報時要注重預期價值和明確的指標,但是這種價值在實踐前沒法量化,怎麼辦?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我覺得也是體現一個人做事情思維方式的問題。

這篇文章,聊聊我對於這個話題的一些延伸想法。

 

預期管理

我們做一件事,一般都會有一定的目的性。

這個目的可以是獲得物質上的收益,也可以是周圍人的贊同,甚至僅僅是想滿足自己內心的某種情緒愉悅感。

特別是在工作中,做一件事,完成一項領導安排的任務,肯定要有一個預期的目標和結果。

對領導來說,他更看重的是你能否完成這項任務,任務最終的結果是否達到他的心理預期。

而對個人來說,瞭解這項任務的背景,明確領導的心理預期,分析這項任務需要的資源投入,潛在風險,然後制定方案去做事情。在過程中收集數據,處理出現的問題,儘可能達成預期的結果,這纔是個人應該關注的。

向上彙報,並不是說只能在完成任務拿到結果後才彙總量化數據向領導彙報,而是在任務開始的時候,就要有一個分析和對預期結果的評估過程。

面臨的風險,需要多少資源投入,耗時多久,如何才能達成預期結果,彙報後讓領導做決策,以及必要的爭取權益。

預期目標和實際結果中間,是過程。而過程中的任何因素,都可能會對預期目標造成影響。

向上彙報不是一錘子買賣爭取領導認可和好的績效,更多的是向上的預期管理。這是一個不斷磨合和統一認知的過程,也是預期和最終結果達成一致的手段。

於個人而言,做事目的性太強,終被反噬。但工作中,沒有明確的目的去做事,結果往往不會太好。

 

目標和結果

如何將目標和最終結果,儘可能達成一致呢?電影《無問西東》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梅貽琦:你求學的目的是什麼?

吳嶺瀾:我只知道,不管我將來做什麼,在這個年紀,讀書、學習都是對的。我何用管我學什麼,每天把自己交給書本,就有種踏實。

梅貽琦:但是,你還忽略了一件事。真實。

人把自己置身於忙碌當中有一種麻木的踏實,但喪失了真實。

吳嶺瀾:什麼是真實?

梅貽琦: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做什麼,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

在我看來,這段對話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解答。

很多同學把自己陷入忙碌的工作中,在無盡的瑣碎事情裏消耗大量時間和精力。

這樣做確實能讓自己感覺到每天是充實的,但只顧着埋頭工作,時間久了很容易模糊最初的目標。失去了目標的引導,最終達到的結果,又有多大概率和目標相一致呢?

我們都說,解決問題的能力纔是個人的核心能力。但是很多人忽略的一點是,思維邏輯,纔是解決問題能力的核心。

技術是實踐的手段,方法是實踐的指導,技術+方法=經驗。經驗背後需要知識體系支撐,而知識體系的基礎,是思維邏輯能力,俗稱的認知能力。

認知,才構成了你對這個世界,或者某個知識領域&行業的理解,人只能在自己的認知範圍內做選擇和行動。

這也是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想表達的超脫於技術和方法之上的思維邏輯體系:你的判斷,你對事物的理解,你的行動可能產生的影響。

就像我自己寫文章一樣,很少寫詳細的解題步驟和細節,我都是說,我從什麼角度出發,認爲是什麼樣的,我認爲應該如何做,會達到什麼效果,解決什麼問題。

 

第一性原理

李善友在《第一性原理》中有這樣一個觀點,我頗爲認同。

成年人,最重要的是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思維邏輯,而不是隻追求知識量的增加,提升增量,而不是存量。

學習,永遠是學習能快速變現的,對現在的工作生活能帶來幫助的,而思維邏輯能力和學習能力的提升,需要長期堅持的刻意練習來習得。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會面臨很多問題。解決問題的前提需要我們對其有一定的瞭解,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手段,需要我們能快速的學習掌握對應的知識和技能,並加以利用。

長此以往,這些解決問題的過程就變成了個人的經驗,而從經驗裏不斷的抽象總結歸納,輔以持續的學習積累和思考,最終會形成自己的一套思維邏輯。

有了自己的思維邏輯,在看待事物、理解事物和解決問題上,才能變得從容不迫,從瘋狂的忙碌中跳出來。

最後,推薦幾本我個人看過的覺得不錯的書籍,供大家參考。

《第一性原理》

《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

《深度思考:不斷逼近問題的本質》

《精進:如何成爲一個很厲害的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