鸞書精華(4)--轉念轉境得道等

鸞書下載地址:https://www.cnblogs.com/zping/p/17498332.html

 對待鸞文態度

     1,《理天遊記》--- 摘自第廿二回  師徒論扶鸞 方便度衆莫執着

濟佛曰:由此可知扶鸞之法可用,但是用得必須恰當,因爲用之恰當即是度人的法寶,用之不恰當即是惱人的法器,所以看扶鸞的鸞文,也必須
以平實的眼光來看它,
不能以凡是聖賢仙佛所降的鸞文皆是對的,皆是可信的,否則就容易信得團團轉,信得自亂方寸。爲什麼這會有些情形的
存在,乃是因爲聖賢仙佛他的思想本是圓通的,但是他對於某部份人的思想環境不同,而說出不同的道理去導引某部份人,這都是方便說,因緣
說、隨人說、層次說。就像醫生下藥一樣,各人體質不同就要下各種不同 熱性、慍性、寒性之藥物;以達到適應某體質及治療之效果。 衆生之心病千千萬萬,佛法亦有千千萬萬,衆生肉體須要食糧補充身體之消耗,同樣的,衆生之心靈亦須佛法之真理去滋潤補充。這才能達
到身心完美的境界,才能過着自在幸福的人生。

      2, 金剛經: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上天永遠悲憫真心悔過的有情衆生---《陰律無情》第二集 

   判官說:若有忘記事情的,可以發真誠心痛改前非永不再犯。請記住,陰律雖無情的懲奸罰惡,但上天永遠悲憫真心悔過的有情衆生,一定留下一個
 臺階給真心改過的有情衆生慢慢步向光明,恢復衆生的最初降落人間的先天光明,再祈請仰仗佛力加被,業障消除,從今往後都發心念佛求生淨土。

  人類文明中的種種病症有一個總的根源:輕視別人---選自《王德峯-王陽明心學及其現代意義》

   人類文明中的種種的病症有一個總的根源,就是輕視別人。所以叫無邊無量的罪,上綱上線上對了。 佛家把文明的病症的根源點的非常清楚。 
什麼是功德,“見性是功,平等是德”。禪宗守什麼戒?戒輕視他人(衆生)。真正的根本的戒是平等,就是永不輕視任何人(衆生)。禪宗第一次提
出了衆生平等,根據是人皆有佛性,衆生是佛,衆生是尚未覺悟的佛,佛是已經覺悟了得的衆生。

   善惡在你眼中全無分別之時,你也就離得道不遠 ----王翠明與靈性生命溝通報告

 相信現在很多人都有“活得很不快樂,自己的價值觀和這個社會的價值觀格格不入”的想法,其實,絕非只有你一個人有此想法,能有這種想
法,意味着你已經是一個正在覺醒或接近覺醒的人了,要知道,現在你所經歷的一切都是你在出生前自己的靈魂就已經事先決定和安排好了的,大
家都是帶着一定的使命和任務來到這個世間的。既來之,則安之!孔夫子雲: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個人其實可以放大至整個社會,一個是自己
,一個是社會上的善人,一個是社會聲的惡人,這兩者其實皆是老師!如果你僅僅把善人當作自己的老師,而排斥惡人的話,說明自己的智慧還沒
有完全開悟,境界還有待提升!對於普通人來說,應做到親君子,遠小人。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對於有大慧根者,君子、小人皆可備於
我,他們能包容、欣賞、感恩自己不喜歡的人,包括敵人,因爲他們知道,沒有惡人,自己就不會成長和覺悟,而惡人中的不少人(當然只是一小
部分),其實是揹負了太多的業障來充當惡人,以期喚醒大家的,大家原來就是一體的!當善惡在你眼中全無分別之時,你也就離得道不遠了!
那些尚未想明白的朋友,防換一個角度,勇敢、樂觀地去面對現在的一切,在其中體驗生命,經歷成長,開啓智慧。總有一天,你會發現這
一切的意義所在!

  修五戒十善--《四海遊記》 第十七回 

【聖示】:人心之不修,焉能昇天成神成聖,老衲普勸世人,須修五戒十善。五戒者,戒殺、戒盜、戒淫、戒妄、戒酒。十善者,不殺生、
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不貪、不嗔、不癡世之修者,如若五戒、十善不能修之、持之,即便念破佛號亦
枉然,累劫、累世落入六道輪迴,生生世世,求出苦之無期也。 【童生曰】:恩師慈悲,可否詳言十善之內容以悟世人,因徒兒不想成爲水下亡魂。 【濟佛曰】:賢徒之心正契合爲師之意思,吾可簡要言之,以悟世人。 十善業道: 1) 不殺生:大凡有生命之物,無不愛其命,何忍殺之?應體上天有好生之德,慈心於物,戒殺放生,以合天心。至少應做到下列數點:
(一)生日不宜殺生。(二) 結婚不宜殺生。(三) 拜拜不宜殺生。(四) 爲我而殺不食。(五) 聞其被殺之聲者不食。
(六) 眼見其被殺者不食。以長養慈悲之心,以積己之福報。 2) 不偷盜: 偷、盜皆屬不勞而獲之惡習。天生萬物,一枝草,一點露,只要肯努力去工作,上天定不會讓你餓肚子的,何苦造下偷、
盜之業呢?當誠正爲人,不偷、不搶、不盜,如此方可避免惡業之積也。 3) 不邪淫: 『百善孝爲先,萬惡淫爲首。』淫又分正淫與邪淫,正淫者乃夫妻之房事,但仍應有節制,不可過於頻繁。邪淫乃夫妻
以外之性行爲,更是上天所禁止也,違者必懲之以敗三代子孫,世人不可不慎也。 4) 不妄語:世人喜炫耀自己之長處,甚或誇大其詞,以滿足個人之虛榮心,實乃造業也。須實言,勿誇言,否則口業一直累也。 5) 不兩舌:即不搬弄是非。世人最易犯此之口業,因嫉妒心之起而挑撥是非,讓人口角不和,而達其離間之目的,實乃過也。 6) 不綺語:不說黃色笑話,或讓人想入非非之語。色字頭上一把刀,你若經常開黃腔,引人犯罪,則過加一等,可不慎也。 7) 不惡口:有些經常三字經 (髒話)不離口,一日不說罵人之語,則一日不適。須知罵人者人恆罵之,一手指指人,四手指指己,
於己於人無一益處,甚至惹來殺身之禍或口舌官司,口業積累,何苦來哉! 8) 不貪:貪字貧字殼,臺諺有云:『瘋貪就鑽雞籠。』 (意即:因小失大之意。) ,世人之『貪』,甚至爲己惹來身敗名裂之罵
名,如今某人因貪不當之財,而成爲全國媒體守候之焦點,每日家門外不斷有好事者、臭罵者湊熱鬧,及大批媒體記者守候,即是一
例。貪到最後,不但無所得,還賠上一生之清譽,且落入甚深之罪惡淵藪,何苦來哉! 9) 不嗔:嗔心之起,來自於心田之不修,一把無名火,焚燬功德林,且易墜入阿修羅之魔道也,身體五臟六腑易因嗔恨心之怒火中燒
而受損,氣血嚴重逆流,易導致心臟病、高血壓及中風一手一腳也,嚴重者會活活氣死也,可不慎乎! 10) 不癡:世人每易癡心妄想,總心想那些不切實際之事,爲情癡迷、爲愛瘋狂,凡事總是看不破、想不開,此皆是癡之體現也,老衲望
諸世人悟破此理,否則有人會因此而想不開,走上自殺之絕路,而成爲枉死魂也。 以上十善望諸世人銘記於心,不可違犯,此乃做人之基本者也,亦乃成修、做佛不可或缺之條件也,世之人若於此有違犯,輕者落入三惡道,
重者萬劫難復爲人,可不慎乎!而勤修十善業道之人,輕則爲阿修羅、爲人、爲天、爲神,修上品十善者更可成佛,實乃世人之修行基石與快
捷方式也,可不努力乎哉!

  四正勤---《四海遊記》第二十二回 

【聖示】:『四正勤』乃釋迦牟尼佛教人斷惡修善之法,何謂『四正勤』?此即己生之惡令斷滅,未生之惡令不生,未生之善令生,已生之善
令增長,此乃四種精進之法,衆生不可不知,不可不曉,如能知曉修善棄惡,則定生三善道,不復墜落三惡道矣!勉之。 【童生曰】:恩師啊!您方纔所言之『四正勤』,能否再深入解析,以悟世人? 【濟佛曰】:可。
『已生惡令滅』:乃衆生因一念無明造作諸般惡業,如若不知幡然醒悟,則當惡貫滿盈之時,必有意外或兇橫之災臨身,使其遭受橫死、
橫亡,以昭天理之至公至正,以昭因果之報應絲毫不爽,世人豈可因作惡而未報,而以爲天地無鬼神乎?此乃因爾前福未
盡、未消,福盡必報。是故,若世人已有造下惡因,當猛醒回頭令之斷滅,則庶幾不受惡懲之苦報也。 『未生惡令不生』:即是心中清淨不染着,無有分別、執着、妄想,不起一絲一毫之惡念,即便剛生惡念,旋令斷滅不生,不容心念中有一絲一
毫之不善夾雜,則過惡不生矣!以上二種乃『斷惡』之法。 『未生之善念令生』:即是令心中時時起諸利益衆生之善,常令衆生離苦得樂,有此之念則陰功積累矣!若果再付諸施行,則功德倍增,且心
存善念,無形中自有龍天護法,及一切吉神隨時護佑爾身,自然出入無有惡因、惡緣纏擾,可得身、心安適及大自在也。 『已生之善法令增長』:即是日常生活當中有善利社會衆羣生之福址,當令其斷續增長,以造福更多、更廣大之衆生,讓衆生皆能離苦得樂,則
功德大矣!必生人天善道,享福去矣!

  真空實境----《清靜真詮》 第二十章  觀空亦空 ‧空無所空

  紅塵俗世,執空之人,容易認爲世間上的一切都沒有了,我們還有什麼可做的,於是在心中產生空妄,在行爲上造成頹廢,這就是頑空的可怕
可見一個人若是未能把內心完完全全的淨化使之清虛空無,乃是無法體悟到真空實境的妙德法樂 又好比一個人坐禪修定靜,卻是滿腦子胡思亂想,不斷的想象出一堆又一堆的幻識中之樂境,誤以爲本身真的置身其境,其實只是妄念紛飛所組
合出來的虛假現象,完全無法得到真空實境的妙德法樂。 真空妙有之實境,如同菩薩度化衆生,實無衆生可得度者。因菩薩心,雖實際上有付出種種力道教化衆生,卻未在心裏認爲我曾經度化某某衆生,
因爲這些衆生之所以能得度,乃是其本身願意自我改變,至於我對衆等之間,僅不過提供一些方法而已,衆生非我所度,實乃衆生自度。修行者修
習到假有的空相去除,就能體會真空妙有的喜悅了,這種心境便等同【觀空亦空,空無所空】的真諦也。

  無爲----《修真通鑑》 第四十四章    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人生之所以有痛苦,無非是想要的太多,卻是本身能力所未可觸及,甚至是對於某種人事物的貪愛太深重,於是產生苦惱楚痛,繼而束縛了原
本身心的自在;世間人內心一旦不能自在,清靜就要不斷遠離,隨之而來的便是一連串的苦楚不盡,但這些苦楚都是原本可以不必要攬上身的。
修行人一心專門修習佛道真理,爲的就是想要達到恢復真常大道的用意,不再執念,而且提的起、放得下,此後不再有求不得苦,更不再有患
得患失的心,面對現有的以及未有的,全部都秉持平常心看待,這就是【無爲】。雖然無爲,但只要本身應該勇於承擔的部份,乃能積極承擔,
並尋找出更有利益的方法,以坦然應對一切變化。 但願世間人都能如此無爲而爲,如此盡其一生,必將能夠經常恆住於清靜的法海中,令佛性真如永不退轉,伴隨而來的,將是光明燦爛的
人生也。

  轉念----《修真通鑑》 第四章 撥開迷團修正道

太上道祖:修行之要:當導以敬信,使心不狂惑;次則斷其緣業,進而收心,再將心中所有知見當澈底棄除。因個人知見,藏有個己環境,及人、事
、物所有感觸之思惟;此思惟含藏喜惡對待之執心,故修行必要先除知見即此理。知見即我見,在修行若要在將來有所成就,必須在生時淨化意識
意識淨化多寡,即是決定往生後之定位。故行者當要時時轉念方能轉境,轉境才能超越,超越纔有所成就心靈要能夠超越,非是佈施多寡;更非
在道理
上鑽研講得妙不妙,而是在生死中有否反求諸己,尋回內在清靜自性。修行要常持歡喜心,眼觀任何事物皆歡喜心。果若所見之人、事、物,
皆不平、不滿、怨恨、嫉妒,如凡夫俗子;如此所見到外在不圓滿,亦是反射出心性中之不圓滿。 修行以誠爲道之階,萬事萬物自然進退有據;此進退出於自發性行爲稱爲自性之爲;依此心按部就班,深入經藏,不求多隻求解悟,細悟澈理,自然
化心入悟而知本然。修行本從學習做人,方能入天地合和之修;本不立,道何以生?初入道學,可以《清淨經》爲佐智之經典,次第再以《道德經》
爲澈悟之道門。此兩部經若能行持奉爲歸真寶鑑,成道有路。
然,前所言心中執見、執識皆棄,纔有入道之機,否則難入大乘之修。 再詩曰: 道本無爲空心歸,德可植道盡心爲。 爲而不爲本無爲,空而不空心性歸。 道生於安靜,德生於卑退;福生於清儉,命生於和暢。 本書之着,以簡白詞語俾讓衆生明瞭;然,詞雖白卻意中含真,望有心者當字字入心,方有所體,如此對習道幫助良多。

  轉境即菩薩 ----《理天遊記》 第十八回 訪維摩菩薩 

【濟佛曰】 縱慾爲凡夫,轉境即菩薩。是凡夫是菩薩,一念之間即可分出端倪,故學道無他,轉境而已由動轉靜,由躁轉安,由欲轉淨,
由怒轉喜,由憤轉平。只要放下即能心安,只要看清即能明朗,只要明朗即不盲從,因不盲從即不浮躁,因不浮躁即能心安。如眼前花瓶的花是漂
亮的,但花瓶裏的水是骯髒的,所以光看表面的形象是不實在的,如能深入探究真正的實相,才能瞭解真實的面目,否則貪戀、眷戀、留戀,往往
使自己空留遺恨,因爲眼前花瓶的花雖是漂亮,但二、三天後自然就凋謝了,凋謝之後,何美之有。人生也是一樣,是好是壞,轉眼成空,因此
貪戀、眷戀、留戀,是作繭自縛,自尋痛苦而已。

  得道----《天堂遊記》 第十五回 四遊東華宮參觀衆生原靈花樹  

  楊生曰:這些仙真,個個毫光四射,莊嚴無比,有一股令人起敬,但又 和藹可親的感覺。請問此位金仙您是否將在世及去世後的情形告訴我好嗎?
金仙曰:楊善生你來的正好,你身負非凡的天職普度衆生,着成一本非 凡的“天堂遊記”,我也趁這個機會向衆生說法:我在凡塵, 本來是一位商人
,俗姓詹,從小對仙佛就有崇高敬意,喜歡閱 讀三教經典善書,後來由友人引進,拜師學道,蒙師授記點化迷津,一時頓悟生死之門,雀躍興奮異
常,從此人生有更超然的看法,發心度衆,印贈各種經典善書,濟貧解困等事,盡力 行之,此即積外功。有一天,我研讀清靜經中:“雖名得道,
實無所得。”
之句時,豁然開悟,五六年來積聚心中的執着,突然解開,以前我執迷我已“得道”,心中雖有一種莫名的喜 悅與依賴感,深信離世
後,一定有一個去處,可是一切還在摸索中。自研讀到“雖名得道,實無所得”時,我反覆自問:我得了什麼?兩手依然空空,我何有所得?“爲
化衆生,名爲得道。”道是大自然的真理,森羅萬象具賦道性
,我領悟每一現象界給人們的啓示,我透了這一切,而這具假身的特殊記號、 神祕
咒語、傑出手印等有形的道,並非真道
,這一切都是歸於一心的應用,那麼我可以忘記這一切,任由我心性的自由去與宇宙萬物合一。那時的我,
全身都是佛記、雙手萬能、出口每句話即是神語靈咒,有助於自己,更益於衆生,有病的人,聽了我的話,病會好;外界仙佛聞了的的聲,都來
感應。故“得道”只是一種名詞,衆生愚癡,你如沒有一個名相給他,他反 而無從修起,渡海用舟至彼岸則當棄舟,不可癡而不放,固執不通
我自從了悟這些真理以後,一方面自己去實踐,另一方面向有緣衆生宣說,凡有演譯經典,均以此理述之,當時信服的人很多,但一些執着的
前輩,卻常加反駁,認爲我違背傳統 與佛規。可是我認爲他們幸運脫開俗套束縛,卻被宗教枷鎖栓 住身心,無法求得解脫,當年五祖黃梅
向六祖慧能說法,說至: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大悟,我無時無刻不在自我反省,將心中所悟過瀘再澄清,達到清靜經所說:“如此清靜
,漸
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爲得道。”也就是說,修道者要能進入真道理域,又能走出真道理域,
不受道的包袱拘束,那麼纔是真正的“得道”者!
一生中,我以這種覺悟啓發自性,開通心眼,但這像當年六祖慧能說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及神秀
說偈:“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一樣,這二句偈語,一說無(空),一說有(色)。凡人若執其一皆非,應悟
至“空中即妙有,有無本一,色空不二。”如此不執兩端,是爲中道。唯守中道始可左右,不被左右影響中道(心)
所以東華宮這些原靈花樹,即 是“菩提樹”,雖有它的存在,但這如電影,看雖有,觸摸則無,這又稱“光身”、“影身”、“法身”,如光與風
令人無法觸摸,但卻有一股巨大力量。 我去世前即覺得“真我”即將離開“假我”,好像從身上脫掉 衣服一樣,舊衣服丟棄後,我的心靈比以前
更加活潑自在,因爲沒有笨重衣服裹身,反而無“債”一身輕,大自然的壯麗風 光呈現於眼前,一個發光身子飄飄經過南天門、九陽關等關卡
的測驗,道光照明聖路,使我看清方向,轉彎抺角的技術也優 良,在任何情況(環境)下,都能夠掌握方向盤,自然“道(路)考”就很順利
的通過了。

  得道的真義--《理天遊記》 第廿一回 訪觀世音菩薩(三)   

觀世音菩薩:各位應該瞭解道家《清淨經》所云:"既入真道,名爲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爲化衆生,名爲得道。"經中分別已說出雖名得道,實

無所得.但是各位每言得道,皆要所得,而不知凡是得道之人本性之中如如自在,一切具足,不須要什麼東西 添加才能得道,也不是得到什麼東西纔是
"得道",如果得到稀世法寶就自稱得道,已不瞭解得道的真義了。《金剛經》雲:"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上經文分明記載,如果有人說:如來得無上正等正覺,是如來得到稀世法寶,所以才得道,其實不是的,其實沒有什麼法寶
可以讓如來得到無上正等正覺。因此在本性中,如果產生所得之心,即是一種執着,所以證悟真理即是無所得之時,而於本性之中堪然常寂,不染不
着,不取不捨,如其本來,此纔是"得道"因此一切法,皆是因緣假相,是方便法門而已,不可執着如明師一指,即是一種假相,此一指即是指向人
人自我本性,認此自我本性,方是了悟明師一指之用意,如果修道之人,以爲受明師一指就表示自己已經得道,而洋洋得意,進而 瞧不起任何人,這
就錯了,相對的,如果受明師一指,而了悟“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只在靈山塔下修。”而進入行住坐臥不離自性,但
用此心直了成佛,此纔是得道之真實意義,故明師一指之得道,是以有形有相而悟入無形無相,若不得由此契入真機,就像一位無知的小孩問大人說
“我”字 是代表什麼,大人就以手指頭指向孩童,無知的小孩還不知“我”就是“自己”,還以爲手指頭是“我”,而到處宣揚“原來‘我’字的意思就是手
指頭”,不是要 讓人啼笑皆非嗎?就如同世人都將自己的身體代表“我”,而不知自己的身體並不是真我,而是假我,爲什麼呢?譬如戰場上的士兵在
打仗時,不幸被敵人砍斷一隻 手,他說:“我的手沒有了。”再砍下一隻腳,他又說:“我的腳沒有了。”。由此可知身體是假我,世人都把他當成真
我,直到被敵人砍下頭的時候,才了悟“我 沒有了”。世人也是如此,往往以自己假我去作惡造業,一旦身體老化了,僵硬了,死了,才了悟“我沒有
了”,可是已經太遲了,因爲“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到時才痛哭流涕,後悔已遲。今天修道人都是先知先覺之人,所以才能了悟人生,早日邁
向修道之路,但無知的世人,仍然不知肉體本是虛假不實,不是甚爲 悲哀嗎?所以以身體去追求慾望享樂,而左思右想是“假我”;以靈性去追求光明
大道,而達到如如自在是“真我”,也就是人人皆有的真如佛性,是心是佛就是 他,人人可成佛也是他,菩提自性也是他,萬法唯心也是他。

  福由自造,空口求神必無效果---《天道奧義》 第七章 萬法歸宗 

無極老母曰:至誠可以通神,所以人當誠,"誠則靈"。世人多向神祈禱求福,但福不是祈求可得的,福是修來的。多積功德,自有福來,不積功德,
則無福。
世人在平日裏,“不知積功累德,也不知誠意正心”,而只會至神前祈禱求福,豈能有福降臨乎?所以修道者,當有新的認識,“福由自造,
空口求神必無效果”,因此,修天道者,當努力於修身及積功德,修身對內,功德對外,內外兼修,天道自然可得。

  自覺自悟,自修自度,唸佛往生極樂世界---《理天遊記》第十九回 訪觀世音菩薩(一)

【觀世音菩薩曰】:鸞堂弘法如急救丹、清醒劑,使人有立即覺醒的作用,警惕世人不再作惡,但是這隻能求得人天福報而已,而未能進一步了悟
甚深微妙法及經藏要義,因爲大部份人只想求神賜福消業,依賴心重,不求自度,只求他度,不求精進,只求自安,不求往生,只求昇天,未能解 脫,空談無極,未斷輪迴,空談玄機。
因此,未來聖天堂弘道方針,當漸漸以佛法爲主,使衆生自覺自悟,自修自度,再其次唸佛往生極樂世界(本堂已出版極樂世界遊記及寬淨法
師神遊極樂世界,歡迎十方大德來信索取),容易修持又容易得度,除非自己希望乘願再來度衆,歷劫再修示範,否則永斷輪迴與佛菩薩常相左右, 思穿衣來,思食物到,解脫逍遙,生命永恆。這纔是真正得度之法寶,否則空言度衆,不能解脫,於事無補。
人之心量若能像大地包容萬物,不分淨穢,不分親疏,受毀不怨,受謗不怒,平等慈悲,行慈濟衆,即巳證得初地菩薩,由一地漸進修行,達到十地
菩薩即能修成佛果。

 鸞書善書下載:

   書籍1: https://files.cnblogs.com/files/zping/sxt.rar   (天堂遊記,地獄遊記,人間遊記,聖道旅程,訓女寶箴等)
   書籍2: https://files.cnblogs.com/files/zping/sxt2.rar (玉曆寶鈔,陰律無情,畜道輪迴記,九陽關遊記,壽康寶鑑等)
   書籍3: https://files.cnblogs.com/files/zping/qzt.rar   (金科輪科輯要簡化版,八仙翁戒淫篇,洞冥寶記,地藏王指玄錄,因果遊記等)

       詳細下載頁面:https://www.cnblogs.com/zping/p/17498332.html

 鸞書精華:

  1.   鸞書精華(1)--戒殺放生迴向等
  2.   鸞書精華(2)--佛陀說法及正道等
  3.   鸞書精華(3)--因果殺業增福消災等
  4.   鸞書精華(4)--轉念轉境得道等
  5.   鸞書精華(5)--齋戒打坐施教等
  6.   鸞書精華(6)--邪淫危害及正念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