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原子基金会的TOC和导师---双向奔赴,双向成就

    近日,在开放原子基金会举办的开放原子全球开源峰会TOC面对面分论坛上,最后一个环节是导师和项目的交流环节,
邀请了导师代表(姜宁和陈阳)和项目代表(马涛)进行现场交流,金句不断,很有意思,
事后依据现场速记稿整理而成。
 
以下是记录部分,请参考,thanks。

TOC面对面—导师环节

时间:2023年6月13日下午

地点:亦创国际会展中心(C厅)

主持人:马上要进入最后一个圆桌环节,也是本次分论坛的最后一个议题。圆桌讨论导师和项目,项目如何选择导师,导师如何辅导项目,有请导师姜宁、陈阳(线上参与)、龙蜥项目负责人马涛登场。我是本场主持人,也是基金会TOC导师工作负责人谭中意。

 

我今天挑选的这三位嘉宾非常有特点:

姜宁是Apache软件基金会连续两年来自中国的董事,毫不客气地说,他是中国最有经验的Aapche导师,是the Apache Way最忠实的体现者。虽然我也是Apache软件基金会的正式成员和导师,我也辅导了很多项目,但要论经验、论声望、论技巧,姜宁在中国排第一,全球排第二。

第二位是马涛,他是龙蜥项目的负责人,之所以请马涛在这里,因为今天另外一位嘉宾正好是龙蜥项目的导师,她是陈阳,英文名字是Emily。

陈阳是开源社联合创始人,在开源界有相当多开源运营的经验,开源社作为中国一个极富特色的草根发起的开源社区,十年如一日一直运作不断,她也很有幸受我的邀请成为我们TOC导师的一员,跟龙蜥项目达成很好的沟通,双方双向选择一致后,成为龙蜥项目的导师。

简单重申一下TOC导师和项目双选的原则是双方自愿。TOC导师承担什么职责?帮助项目成长,用自己的经验,来识别当前项目的一些问题,并根据项目的需要来提供相应的帮助。有人说导师的目标就是让项目毕业,对不起!我不这么认为,项目毕业只是项目治理水平达到一定成熟阶段的一个认可,并不是这个项目开源的目标。如果说一个项目开源的目标就是要毕业,那么从一开始,它的目标就是错误的,这个项目注定就会失败。所以,如果一个项目挑选导师的目标就是毕业,那么我奉劝所有的导师不要挑选这个项目。

 

陈阳:大家好!我叫陈阳,是开源社理事长、联合创始人,也是原子基金会TOC的导师之一,很高兴参与这样一个TOC的导师见面的仪式, 面对面和大家进行交流,在这个会议之后,后续项目辅导就正式开始了,特别感谢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交流。

 

谭中意:我的第一个问题是问姜宁,因为TOC导师的很多设计都是参考于Apache软件基金会的导师制度和孵化制度,请姜宁给大家介绍Apache项目中导师有什么职责?他需要做哪些事情?他对项目有哪些关注?他关注什么?

 

姜宁:Apache软件基金会有一个孵化器,孵化器成员的组成是刚毕业的项目的开发人员,还有Apache的Member,还有一些热心的参与者。Apache孵化器是项目进入的一个入口,和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有点不一样的是,开放原子这边导师归属在TOC下,然后项目进基金会的话是由TOC去评判,Apache导师是参与到立项申请的,某些层面需要提前沟通,导师会帮助这些项目更好的了解基金会,相当于有个推荐人的角色,让我们更好的理解Apache Way,更好的参与到Apache基金会,所以第一个导师的作用是扮演中间人的角色。

而且很多时候导师会在世界各地看项目,和大家交流和问:你愿意不愿意把这个项目捐献到Apache基金会来?某些情况下承担宣导者的作用。另外,导师要帮助这些项目理解Apache Way,做跟项目发版相关的事情。开源软件开发时,合规是第一要务,Apache基金会在这个层面看得比较严一些,具体知识传播时是基金会导师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相应的规则制度。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一般的开源社区都有非正式的Mentor机制,没有拜师仪式,但是帮助新人更好融入项目里,帮助大家去成长。刚才说了基金会导师的来源,我们发现干活最积极的其实是刚毕业的那些项目的同学,因为他刚刚走过这一遭,有些痛,不想让新来的人继续痛下去,所以相当于是老人带新人,相当于我们在学校里学长带学弟的这种关系很类似。

而且基金会的这个导师,我们刚刚说了,大家有这么多要做的事情,他的收益是什么呢?就是结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然后大家一起做有意思的事情。

刚刚也说了,刚毕业的老师也知道这个社区大概是怎么玩的,也知道在社区里也需要去积累,这些积累在很大程度是你帮助过程中逐步得到大家的尊重,在积累的过程中就是以人为善、帮助他人,这是最有效的办法,当积累足够多的就会得到更多人的尊重,志愿者持续不断有新人参与进来,持续不断运作起来的重要基础,也是Apache基金会的特色。其他基金会不一定有导师,Apache的导师机制是挺有意思的。

 

谭中意:基金会和阿帕奇的导师都是志愿者,他们没有拿任何薪水,他们帮助项目成长为的是什么?获得自身价值的体现,项目听他的话成长了,项目朝着Apache基金会或者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的方向成长了,这就是他们的价值体现。

马涛作为龙蜥项目的负责人,你挑选几个导师了?你是怎么挑的?你希望他们发挥什么作用?为什么挑选陈阳做你的导师?

 

马涛:有点像“真心话,大冒险”,龙蜥是这波申请的导师,最终双向达成一致协议是五位,一位是陈阳,一位是现场的伟波,还有三位不现场的徐亮、霍海涛、余杰,为什么挑他们五个呢?先说下大的原则,再说下我的小算盘。

大原则是这样的:

第一,龙蜥毕竟是操作系统开源社区,所以核心是希望有丰富开源经验的导师,能够帮助我们这个项目在开源领域里走得更加扎实稳健。陈阳是开源社创始人、董事长,开源社在中国开源领域里的工作和开源运营、开源发展里起到的角色都是非常重要的,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以开源领域这些经验能够帮助龙蜥在开源方向上有更好的发挥,也给我们更多指导。

第二,操作系统领域本身是一个相对而言技术上比较枯燥、门槛稍微高,比较复杂的领域,所以我们考虑这里面有些专业要求,所以我们的导师里像徐亮、海涛、余杰、伟波都是这个领域非常专业的老师,从方向和技术发展给出中肯的重要意见,对我们有非常大帮助。

第三,龙蜥社区相对而言是处在前期的发展阶段,所以我有个小私心,就是可能对导师的精力有些要求,认为这些导师时间上更加宽裕一点,我对他们有些时间上的请求,我问过大家,大家很愿意有一定时间投入这方面的工作。

最后,因为龙蜥本身是中立的、开放的、开源的社区,所以导师的多样性也是我要考虑的原因。伟波是来自浪潮的,陈阳是开源社,海涛是来自微软的,徐亮是来自华为的,余杰是国防科大的,不同企业的特点可以帮助龙蜥走向开源、开放、共治、共享的状态,这是选择的理由。

 

谭中意:希望老师发挥什么作用?

 

马涛:希望导师发挥的作用在我刚才讲选择时讲了,再梳理一下:

第一,希望社区帮助指导我们项目的发展。项目发展里,个人觉得技术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方向,比如开放的中立、多样性、流程的开放和透明公开,因为之前在TC或者运营委员会开会,更多是集中在内部。现在有了各位导师参与,一是流程可以更加公开透明,二是可以在公开透明的前提下让社区多样性更加丰富,同时是在各位导师指导下,社区可以在良好的轨道上继续前进,这是我第一个想说的。

第二个期待,一个好的社区,它的运营工作也是非常核心的点,在如何做好的运营,陈阳是开源社的理事长,相信她有非常丰富的开源经验和运营经验。姜宁刚才没有提到这块的指导工作。

 

姜宁:Commit也是需要做工作的,只不过我们导师没有这么多时间,更多是在不太合适的地方。

 

马涛:那我是要求太多了,所以我刚才说到对导师的时间精力,每个导师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要充分利用导师的特点帮助社区更好成长。

 

谭中意:谢谢马涛,他非常实在,说到挑选导师是根据项目需要,结合导师的特点,最后又确认了他们在时间上的投入,真的是一个很好的设计。

我追问一下,我注意到你挑选徐亮同学作为你们项目的导师,徐亮是华为的员工,华为在某些项目上是你们的竞争对手,你为什么选择他?你有没有担心?

 

马涛:我是这么想的,首先,龙蜥这个项目是非常开源、公开的项目,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分享。第二,徐亮是个核心的操作系统研发人员,他是第一届TOC的成员,他在第一届TOC成员过程中,在操作系统的介绍、操作系统的观点,包括我们项目进入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时,他给了很多中肯的意见,所以如果龙蜥希望成为一个开放的、中立的、大家共治共享的项目,是欢迎所有人一起参与的。一方面,徐亮的身份是华为的,但是从我对他的观察来看,我认为他会非常中立的看我们社区的缺点,也会中肯提出我们社区的不足,他同时是欧拉的导师,我们在很多地方需要向欧拉学习,他能够把欧拉的成熟经验指导我们工作,对龙蜥来说是非常好的事情。你这么一说,对于我这边很多作用。

经验可以协作,阿里在业务上和华为有竞争关系,但是在开源社区、开源治理、开源发展方向上,包括刚才提到操作系统的发展,一是可以互通有无,二是可以互相借鉴,三是可以共同谋进步谋发展,我邀请徐亮是希望他发挥这样的作用,帮助龙蜥更好的成长。国外有很多操作系统的社区,面对不同的场景,有些经验是互通的,有些东西或者有些开源治理方面的手段是可以大家共享一起来做的。因为徐亮也是commit成员,龙蜥的事情是可以大家公开讨论的。

 

谭中意:可以总结下,你选择徐亮,首先是对徐亮人品的确认,徐亮是值得信任的,他用他在TOC几年的工作获得了大家的信任,他的人品得到一致的认可。第二,徐亮本身的经验,在华为的社区也能给你带来相应的补充。还有一点,什么时候说你的社区是真正开放的?就是来自竞争对手的人也能和你一起参与协作时,才能说你的社区是开放的。

其实在开源社区里,很多项目看上去是竞争对手,只有到了最终一个商业客户打单的时候才真是刺刀见红的对手,其他在很多方面其实都是合作伙伴。比如在向上要资源的时候,竞对2000人,我这里才200人?不行,得多要点人!第二个,想去风投找投资,竞对估值2个亿,我跟它市场份额差不多,我是不是可以估值2个亿呀?还有一个,在开源项目本身,有很多技术是可以一起协作的。开源社区间的竞争和协作一定是同时进行的。如果觉得徐亮是华为的就拒之门外,那就太狭隘了,这不是一个开源人正常的心胸。

我刚才有点打岔了,下一个问题问陈阳,陈阳作为基金会导师,正好是龙蜥项目导师,你为什么会选择龙蜥?你看中了龙蜥的什么?你选择龙蜥将为它带来什么帮助?

 

陈阳:这个问题很尖锐,之前的话题有关于合作和竞争,这是今天继续可以展开聊的话题。

我为什么选择龙蜥?做一件事情,当前面有两条路,一条是比较简单的路,一条是比较难的路,我一定会选择比较难的路。选择龙蜥是因为它比较复杂、难度比较大,因为如果没有长达十几年二十年的持续投入,Linux是做不出来的。加之操作系统对产品技术,生态建设、对合作伙伴、对商业模式的构建是足够复杂的。我有机会参与到这么一个庞大的项目中,对我自己而言也是不可多得一个学习机会。

选择龙蜥基于几点考虑:

第一,基于我自己的经历。十几年前和TOC主席谭中意是老同事,当时我们在Sun Micosystem都是同事。Sun在当时把Solaris 整体都进行了战略性开源,整个公司经历了非常大的变动,当时几乎全部员工基本都参与到产品开源和开源社区搭建中来。后来OpenSolaris这个开源项目算是失败了,从失败当中学习和成长,吸取反思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对以后继续作开源相关的工作是很有帮助。另外,在开源社之前,我的社区经历是作GNOME - Linux的桌面系统。 做GNOME这个桌面系统期间,了解到如何这个开源的桌面操作系统上,多个厂商之间既竞争又合作,如何在基金会和开源社区的基础上共生共赢。我希望过去十几年的开源经验,在开源社区的运营和治理经历能够帮助到龙蜥产品。

第二,龙蜥操作系统有非常深的积累,它虽然是最近两年才宣布开源的,但是Linux在阿里的技术体系中积累十几年以上,有着雄厚庞大的技术底蕴,这么优秀的一个产品决定去做开源时,领导层的决心,投入的资源和长期的投入都是长线的。当我们做龙蜥开源项目时,一定会从它的上下游生态、软硬件的合作、合作伙伴、商业落地场景去作全面的考虑。 每一个领域都足够大,也都很不容易做。加之龙蜥开源社区这两年逐步构建上的社区也是有声有色,我们也希望龙蜥以更中立更开放的形象出现,在开源社区中有更多的影响力。

第三个考虑,为什么选择龙蜥?也跟我自己的兴趣点及专长有关系,一个是关于社区的治理,怎样做开源项目的社区建设。比如GNOME这个开源项目,我们如何从0到1 搭建GNOME的亚洲社区,帮助它在亚洲发展起来, 社区的运营是我比较有兴趣的。在开源社的平台上,一些主流的Linux操作系统都和开源社有相应的合作,开源社的渠道和途径可以帮助到像Linux操作系统的触角有更广的延展。第二块我比较感兴趣的方向,龙蜥是一个国际化的开源项目和社区,怎样可以立足中国,并且放眼全球,怎样在国际的开源基金会有更多的声音,我们可以作为桥梁的作用,把中国优秀的项目像龙蜥这样的项目以及优秀人才和技术交流带到国际平台上。第三块方向是,目前比较热门OpenAI以及ChatGPT,OpenAI带来的震荡,不只是只在某个局限的领域,未来一定会在各行各业引起行业的震荡。像Linux操作系统和开源社区,如何更好的拥抱OpenAI,怎样让AI和产品作结合,从而帮助加速龙蜥的产品和社区的建设,从功能上、从产品上、从社区上、从开发者提高生产力上,AI这块是可以有很大的想象空间的。 现在还是OpenAI早期的阶段,未来和业务场景怎样作结合,更好地落地,普惠到每一个人,这是个足够大的话题。

开源人都有双重身份,我自己的另外一份全职工作是微软云计算产品部门,做大数据相关的云计算产品,也在产品上开发Copilot。我也希望自己在关于人工智能领域上有一些经验可以引发更多的讨论,技术实现以及产品落地。

基于以上的这些考虑,我觉得龙蜥是个足够大的平台、足够复杂的产品,希望能够贡献到龙蜥社区的项目孵化当中,出一份薄力。

 

谭中意:我再追问一下,你觉得马涛人怎样?

 

陈阳:马涛是个相当靠谱的技术人。技术人给人的感觉是非常踏实。整个Linux操作系统就是靠开发者一行一行代码扎实写出来的,踏踏实实做技术、做操作系统至少需要沉淀20年以上,20年磨一剑做一件事情,这种精神,今天做开源项目或者开源社区一定不是短期的,而是有长远的规划和坚持。马涛给人的感觉是非常有技术底蕴的人,并且长期坚持做开源这样一件事情。

 

谭中意:我能听出来你对马涛是很欣赏的。这其实也是我们导师挑选项目的一个重要参考。就是项目直接负责人如果让导师看不上眼,会增大难度。

我总结一下,基金会的导师挑选项目分为两个维度:

第一个是人的维度,我是否跟他能对得上话,他是否是我欣赏的,我是否是他欣赏的,对得上话后的交流和沟通会比较顺畅,这是第一个,从人的角度。

第二个是从事的角度,我之前的经验能不能帮助到现在的项目,我现在的工作和这个事情如果能够有更进一步的连接,那将会是个plus。

所以我简单总结一下,就是从人的角度、从事的角度和从plus的角度。

 

陈阳:我们主席的总结能力和拔高能力相当的可以!

 

谭中意:我们再有一个问题问姜宁,姜宁作为Apache基金会最有经验的导师,又作为开放原子基金会TOC的导师,也参加过TOC导师的线下会议,亲自参与第一份孵化报告的陈述,对此,你对基金会导师的工作有什么评价?有什么建议?希望在哪方面做更好一点?哪方面再做一些努力?

 

姜宁:刚才陈阳和马涛的对话深刻展现了我们在Apache基金会的选择。因为导师去做这个事情的时候是要投入时间和精力的,大家双向选择的时候要看对眼,最好是导师这边有一些领域是跟项目相关的,就不是简单的盖戳了,更大程度上是深入深入参与到这个项目里。

基于我之前辅导的经验,从最开始对项目不熟悉,慢慢到跟项目有深度交流,很大程度是日常开发过程中大家有比较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双方都互相需要、互相成就的过程,这是一个比较关键的地方。非常可喜的是我们在龙蜥有这种交互。

最近算了一下后续工作量,基金会今年接了20多个项目,我稍微有点担心这里面的量能不能保证。因为从我自身经历来说,我作为至少10个以上项目的mentor,但是这10个项目不是一年两年做出来的,是从2015年做到现在,我的带宽可能也就一年1-2个。如果是要深度参与,做commit,一个是要看对眼,另外是时间上的投入,这个我稍微有点点担心。如果大家对开源有了解,开源最有魅力的是我可以选择我的工作伙伴。

看对眼了,这个事情是很重要的,大家协作合作容易很多,不像在单位,领导给你安排了,你就不能说“No”了。正是因为这种双向选择,给大家一定自由度,能搭档起来的话,协作起来会更好一些。我也非常希望看到更多导师和项目能够搭档起来。

 

谭中意:谢谢姜宁的点评,姜宁说导师还不够,项目已经很多了,担心我们能否对现有项目进行更好的辅导。首先,导师团队会慢慢增加,项目可能增加的速度更快,但没有关系,如果项目本身对导师没有吸引力, 数字增加只是个数字而已。我们是双向选择的,导师投入精力和感情不是为了金钱,是希望帮助项目成长,从而享受个人价值实现的这种感觉,这是最底层驱动导师做工作的一个意愿,已经是马斯洛需求的第五层了,需求被认可。

接下来的一些时间留给现场同学,看看现场同学关于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导师和项目辅导工作还有什么问题吗?

 

观众提问:请问姜宁和台上嘉宾,一个优秀的导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经历什么样的考验。

 

姜宁:我觉得跟我们在社区里逐步成长起来是一样的道理,一定要有好奇心,熟悉业务流程算是一方面,我们有相应的指导制度。

另外一块是非常重要的,你要善于从你的同伴里形式它的特长、吸收他的经验。我们导师团是挺好玩的,大家背景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有可以学习到的地方,星期天那个会是挺好的,至少我们可以交流,在辅导项目里需要注意哪些东西,过程中对导师自身有很大成长,同时拉近了跟项目之间的距离。

我这边能够收获成长最大的一个地方是怎么看待这件事情,如果想把这件事情真正做好,自身收获肯定很大。因为把要求提升了,开源社区里可做可不做的时候,如果把它做得更好,能够得到更多人的赞赏或者肯定。我不是为了别人而做,是为了自身的要求,所以我现在不敢接项目,因为无法保证时间。但是如果大家有问题,可以做深度交流,因为我很看中这种机会,这种问题是我要辅导很多项目才能收集到的一个问题。

如果每个导师都有好奇心以及和大家交流学习,依托导师团能够得到很大的成长。从我自身经历来说,我从阿帕奇基金会孵化器学到了很多东西,从BERT也不断学习,它不断拓展我的知识范围,拓展我自己的边界,在帮助大家、服务大家的同时成就更好的自己,还是有很多正向的东西来做的,大家可以把自己的要求稍微提高一点,这样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谭中意:姜宁是理想主义者,他说到成长、说到辅导、说到项目时候,眼里会发光,会手舞足蹈,为了一个崇高的理想而付出劳动,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价值,我绝不允许把这种价值随便浪费在垃圾项目上,所以我一定要要求双方要达成一致才可以让导师进入项目来进行辅导。

什么是一个优秀的导师?优秀的导师分成两类——人和事。“事”是能给一个项目带来什么帮助,第一层是这个帮助有可能是在技术项目本身,第二层是在技术的上下游能够提供帮助,第三层是在商业生态上下游也能提供帮助,导师不管在哪层提供帮助,都是很有用的事情,当然,难度是越上面越难。“人”,什么是优秀的导师?他能够感染人!他能够把别人也变成他一样的人!优秀的导师代表就在这里(指向姜宁)。

 

陈阳:我觉得人才有聚集性,在很多事情尤其开源社区,会出现聚集和重合的状态。在很多开源项目、社区、大会,你通常会见到的人群其实是同一批人。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人才的聚集性,优秀的项目,有活力的社区会更容易吸引到优秀的人才,大家聚集在一起,把智慧,时间,技术和大量资源集中在优秀的产品上。这也是世界运作的规律吧,“80:20”的原则。 

 

最有意思的是, 大部分选择做导师都不是为了报酬,跳过报酬的层次直接到了自我实现,因为我们做的这件事情足够挑战,我们认为不仅会成就自己,也可以成就他人。把自己的一份力量能够贡献进来,相互成就,这也是导师团和项目组从内心愿意去工作的一种模式。

特别感谢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 在中国首先引入导师制度的,特别不容易。放眼国际开源社区,也不是每一个开源基金会都有导师制,当然我们观察到有导师制的社区会走得会特别成功。今天特别感谢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在中国做了这么一个创新性的落地实践。

 

观众提问2:刚才谭主席谈了很多点,我的感受是,第一,项目要有足够的吸引力,能够吸引导师,导师才愿意孵化我们的项目。从项目侧考虑,除了人的魅力,我们还是个群体,项目负责人、项目价值、项目team,您作为专业资深的孵化导师,觉得项目team有什么特点会更吸引您?我们从团队角度考虑奔着这个目标努力做得更好,想听听您在团队建设方面的理解。

 

姜宁:这里存在一个问题,我们了解熟悉项目是花时间的,早期阿帕奇的项目没有太多筛选,那个时候项目不多,“带宽”也够,所以会去做。后面我这边肯定会跟项目创始人面谈,看看有没有观念上的一致。在team层面上很难达到这个程度,我这边能给大家一个小tips,因为这个team是逐步建立起来的,最开始我接触阿帕奇项目是跟我对接的这个人,很多时候要直接跟它做沟通,因为不可能所有人都认识。后面慢慢有些聚会和见面会,大家认识了,但是绝大部分是跟项目leader有密切的关系,所以leader的魅力比较重要,我觉得是否靠谱也是从leader层面去接触。

项目team层面上很难很快的有一个第一印象,一个人在面前会有比较快的认识,或者在交流层面会有更多认识,但是选择项目也是多方面的。所以要反问一下自己的项目有没有独特的亮点能够更快的说服导师,建议大家后面找导师时,要借助大会的机会跟导师面谈,因为有很多细节的东西和微表情的东西,比如你是不是足够自信,对这个场景未来是不是有足够的信心,这些都是相互交流的过程,要抓住好跟导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跟导师去交流,更容易说服导师。

 

观众提问3:明白了,感谢最关键的还是首先要看对眼。

 

谭中意:给你一个提示,假设你是开源创业团队,你见投资人是用你的BP吸引他,你见潜在的导师候选人,他能给你什么呢?也是他的时间,其实导师都很忙的,很多导师的1小时工资是以千美元来计算的,他为什么在你项目上投入免费的时间?也是个投资。你以一个见投资人的身份,拿着你的BP去争取他给你投资,拿着这个心态就对了,因为你没有东西能够给他,你见投资人有潜在的增值收益,但是潜在导师凭什么把自己的时间花在你的项目是凭什么?凭的是你的项目会给他带来增值,让他觉得和你们合作很爽,让他觉得帮到了贵人。带着这个见风投的想法,去争取他们免费投资的想法,心态会更有针对性。

 

 

观众提问4:我想问各位老师之前孵化过的项目,可否给我们介绍具体案例,是什么契机让您看对眼了这个项目,吸引到您的点是什么?过程中帮助项目做了哪些事?有哪些难忘的经历?希望各位老师分别讲一下。

 

姜宁:看对眼最主要的就是可看能不能持续发展,我辅导阿帕奇绝大部分的项目都毕业了,一个没有毕业的是后期没有投入,目标定得不够清楚,大家对走完流程的目的性不是很强,后面配合起来就很麻烦,因为导师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催,大家都比较忙。

之后再挑的时候就是看互相的,你要说服大家的话,我们不希望项目做一半没了,对大家都是时间的浪费。

还有一块,我们也会预估项目未来的场景,大家去找导师有个最重要的建议,就是先说你的项目能给导师带来什么,这样双方能够比较快的对上眼。

的确,匹配的过程会比较漫长,因为大家需要对导师有个比较好的了解。

现在我没有这么多时间辅导项目,做一做导师的导师,后面我们导师如果有一些具体的问题,我们到时候也可以交流交流。

 

马涛:我没什么说的,我现在是个学徒工,明年可以来讲一讲。我可以讲下我是怎么吸引导师的,吸引导师其实是几个方面:

第一个,龙蜥在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之前做了一些工作,导师或多或少对这个项目有些理解,这个项目的复杂度和挑战都很大,在社区里阿里云、统信、浪潮、英特尔等企业的投入都很大,所以导师也会看到这点,至少这个项目就算阿里云不干了也能坚持下去,这是挺重要的一个点,一开始小项目可能不一样,这是第一个说服导师的事情。

第二个,姜宁刚才提到,确实要跟他们讲这个项目,说白了就是某种程度上的social,要跟导师讲清楚这个项目在里面承担什么角色,包括我们寻求什么帮助,能得到什么东西,要跟导师讲。

第三个,在选导师时要考虑这个导师的背景,比如一个导师不懂操作系统,没办法指导你的。

 

谭中意:他找过我,我说不懂。

 

马涛:我找过谭主席,谭主席把我拒绝了。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把我拒了,他说他不懂操作系统,时间也不够。所以需要项目和导师多交流,脸皮厚一点也很重要。

 

陈阳:我分享开源项目孵化的一些经验,我讲两个项目,一个是“开放黑客松”项目,是2014年微软脱颖而出的一个项目,它特别适合开源社区运营。任何一个开源项目、任何一个组织,想开展“开放黑客松”活动,都可以在平台上发起;开发者想参与这个活动可以在平台上找到感兴趣的黑客松活动,所以“开放黑客松”适合开源社区运营,它是个很好的平台。我们当年把这个产品一开始只是在微软内部获得黑客松比赛的得奖作品产品化,后来走通了项目从微软捐赠到开源社区的流程,它就进入了自我有机生长,除了微软员工核心开发者,现在绝大部分都是来自社区的开发者。

我不是开发者,但是我会从它的运营、产品、社区发展以及和合作上给出比较具体的建议。举个例子,像很多Linux操作系统是特别适合在这个平台上做“开放黑客松”的比赛,例如新版本发布, 插件比赛,Bug Day等,这些都是曾经在“开放黑客松”平台上落地的多场实际案例。 

第二个项目最近比较火,是关于大模型的平台,DeepSpeed,在OpenAI、ChatGPT火之前,它在微软总部研发了五六年。用户可以利用GPU资源训练自己的模型,当时他们在中国开源项目遇到了代码被抄袭,没有遵守开源License。 他们对于如何在中国怎样去发声,构建社区, 以及未来如何去做商业化、合作伙伴以及生态建设,都是在技术和产品之外需要去考虑的角度。像DeepSpeed这样一个项目非常典型,由技术和产品进行驱动,它有非常强的科学家、非常强的产品经理,它处于有机自己生长,放在那不用管它,有阳光和水,就能够很好的成长了。但是对于一个开源项目怎么更好的生长,如何构建社区,DeepSpeed找到了开源社,也是他们很信任的国内开源组织,我们一起探讨,帮它更好的设计,如何在中国怎么亮相、怎么搭建合作伙伴系统、怎么更好的去做生态以及商业化等等。这是把微软产品推向开源社区做的另一个落地案例。

总体来说,做开源项目孵化,技术某种程度已经成熟了,最重要的是把code和产品当作“1”,后面还有很多“0”。开源项目孵化,就是怎么更好的在后面把“0”加上,我们可以在生态上、社区治理上、国际上、PR上给它放大,让项目更好的蓬勃发展起来。

 

谭中意:我也分享一下我的经历。我在百度时曾负责过百度的开源,所以当时百度所有的开源项目跟我都有关系。我是采用不同的策略,有的是“有人、有钱、有战略”的,我只要监督它别偏离轨道,作为来自第三方的输入,跟项目方VP讲讲“你这做得不好、那做得不好”就可以了。

同学可能想听我是怎么帮助项目成长的,我曾帮助3个项目从百度捐献进入到基金会里,并成功毕业,而且一直活到现在,我相信它们再过10年还能活着。这三个项目的团队不一样,定位不一样,所需要的帮助也是不一样的,我选择在它需要的时候给它提供必要的帮助,至于帮助是什么,很多很杂,比如说服VP同意把这个项目捐出去,让公司外的贡献者还能继续留在这个公司,比如这个项目的PMC犯了点小错误,我赶紧去补救。所以导师是需要竭尽所能,并不局限在发版环节,并不局限在社区建设上。

我挑选组建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TOC导师团时,导师的背景各异,有开源运营的高手,有开源商业化的高手,有社区构建的高手,有技术开发的高手,他们能够带来多样化的组合。但是如何让这些导师在项目辅导中发挥作用,说老实话,我并不能保证!因为这是需要机缘的,需要双方看对眼,我只能提供一个平台,提供一种机会,提供一种可能,但至于导师看不上项目,或者项目看不上导师,对不起,没有缘分!下次再说!

我觉得开源项目的开源的成功,即走到比较好的程度,一定是十项全能,中间只要有任何一个短板都会挂掉的。有的项目投入很厉害、PR很厉害、铺天盖地而来,仿佛都是它了,但是它的商业模式有问题、团队构成有问题、团队认知有问题,过两年就会昙花一现,是很可惜的事情。当然,也有一些小而美的项目,确实找到了技术难点,它在那个点上解决问题很高效、很漂亮,而且团队那几个人也愿意花时间持续做下去,团队leader即最关键的那个人还有头脑把他的事情做大。按照姜宁的话来说,往后退一步,把他的团队培养起来,这种项目反而是能活10年、20年甚至30年的项目。

对于我来说,衡量一个开源项目是否能成功,就是看在它的技术生命周期内能否长期的存在,能否长期的为人所用发挥价值,这是我衡量一个开源项目成功的一个标准。而不是看它造成多少声势,不是看它挣了多少钱,不是看它有多少院士点赞,那些都是表面繁荣!

 

观众提问5:我们去年3、4月份把项目捐赠到基金会,感觉刚刚谭主席说的这些是在说我,因为我们公司的产品就是“小而美”,你也提到这个产品是不是有持续的技术投入和持续大家的使用场景。我们现在在国内几乎很独特的项目,找不到同类的对标。但是过去这么长时间,我们从2017年、2018年,到现在搞了5、6年时间了,也是开源,但是我们这个开源是假开源,因为代码是开放的,但是写代码的就我们两个人。有很多热心网友,QQ群是自发的有3000个人,后来踢一个加一个,其中不乏很多高手给我们要意见,但是我们对开源这个事情没有经验,给我们提代码之后我们也没时间看,人家一看我们不理人家,人家就走了,所以我们的开源感觉就是个假开源。这也是我们未来需要补充的,怎么充分利用社群的力量?

还有一个对我们很棘手的问题是商业化的问题,过去这么多年我们把自己搞成外包公司,我们是独立的小模块,上游有操作系统,下游有APP,我们夹在中间,大家都认为我们应该是免费的,APP厂家觉得你就是应该免费的,操作系统说“我又不用你的APP,你跟我要什么钱?”我们夹在中间做定制化赚点外包的钱,所以大规模商业化是我们很头疼的问题和限制我们发展的问题,也是我们希望未来去补充。

一个是真开源的问题,一个是商业化的问题,而且基础软件不容易盈利、不容易赚钱,这是所有人的共识。希望能够借助今天的机会帮我们解决一下。

还有一个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之前群里基金会的人让我们选导师,一个是霍海涛、一个是霍师俊(音译),也是我们最开始捐过来的TOC赞助人,他们俩都把我们拒了,我们现在没有导师,能否现场给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姜宁:你这个问题很棘手,尤其软件定位这个问题很难有后续收费的抓手,这跟商业设计有很大关系,这块我们可能没有办法深入,但是你现在的根源在这个层面。

但是你前面说的,假开源的事其实是你自己意识的问题,因为你把代码看成是你自己的一块,不允许其他人进来随便踩踏,这个可以帮到你。

但是商业的层面我真的没有办法,我觉得能够帮到你的是,有很多辅导阿帕奇的项目最开始有创始人情结,创始人完成了百分之八九十的代码,后面我们给大家的硬性要求,要把这个比例降下去,有意识去做这个事情就很好,而且很多人给你做贡献。有的项目参与度很高,只不过对代码理解度没有那么高,可能只改了一部分,PR考虑问题没有那么周全,所以很多时候大家不愿意去合,有这么一个背景。但你怎么把这个门槛降下来,让更多人了解代码、参与代码,这需要维护团队投很大的精力去做的。

前期你们有很好的基础,有很多人愿意给你们贡献代码,所以心态要转变要养,给你们提一个指标,什么时候把你们两个人的代码降下来,就算真的开源了。降下来有多种途径,就是你不写,让别人来写,但是你怎么能让别人达到你写代码的水平,这就需要做很多额外的准备工作。有些代码的规范和架构设计,要把你脑子里的东西抛出来,让更多人知道,让它写出代码。你还要花很大的时间做review。刚才听到你说“写了,我也不愿意看。”这个要做观念上的转变,再逐步去拓展。

最后一点,你要站在生态的角度上,就看你的平台能不能继续长,长到一个能赚钱的地方,但是它怎么能长到那块?需要更多人参与,在生态里找到一个合理的位置。这个过程中你可能还是一个了其他的项目建立联系,做更多连接。

后续又回到刚才,找不到导师是多方面原因,但是可能也要从自身去多想一想,我们能不能建立起更多的联系,然后去拓展更多的接触点。我觉得找导师算是一个小挑战,你什么时候把这个挑战完成了,你们这个项目肯定能迈出很大一步。

 

谭中意:这里问的是3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怎么发展社区、怎么贡献者、怎么做良性循环,第二个问题是怎么做商业化,第三个问题是导师不选你怎么办。

 

我们选择的两个导师拒绝了我。

 

谭中意:你需要的是商业化,这两位导师并不具备这个背景。咱们基金会导师里有两个人有比较强的商业化背景,一个是温铭,他是APISIX开源项目的创始人,也是这之后商业公司的CEO。导师的列表和简历都已经公布出来了,可以从他们的简历和特长来挑选导师。第二个是滕爱龄(小狼),在蚂蚁负责OB海外商业化。

你要把眼光放开,如果你始终用你熟悉的眼光工作和从事,开源干什么啊?Owner就好了。你想要做改变,就要跳出自己现有的心态,更开放的看这件事情。要记住想到别人凭什么帮你!开源是不赚钱的,只有商业产品是赚钱的,商业产品在哪端呢?都可以尝试。

 

陈阳:我觉得和导师要深入沟通,我的建议是三顾茅庐会比较管用。

 

主持人:我们今天的会议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