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績效考覈,OKR還是KPI?

知識星球一位同學諮詢了我這樣一個問題:團隊績效考覈,用OKR還是KPI更合適?

問題背景是這樣的:團隊成員有30+,之前採用的PBC績效管理,但是流於形式,大家抱怨很大,想找到一個更合適的績效管理和考覈方案。

我們常見的目標管理和績效考覈方法,有OKR、KPI、PBC、360環評等,這些方法各有各的特點,但它們都有幾項共同的特點:目標、過程、結果、指標、數值、評價

目標即我們要做什麼,過程即如何完成目標(對執行方式的細化拆解),指標指的是對目標的預期,數值是對實際完成的結果進行度量,評價即結合度量數據和執行過程,對目標是否達成的最終結論

無論採用哪種方法,或者採用了多種方法的組合形式來進行目標管理和績效考覈,方法本身沒有好壞優劣之分,關鍵在於是否有明確清晰的目標定義,執行過程是否合理,度量的指標和數值是否準確。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是:度量的結果只是輔助決策的工具,而不是目的

 

話題回到績效考覈,要考覈團隊績效,首先要明確考覈的目標和預期結果,然後根據執行過程和最後的結果來量化評估,最終形成對績效的考覈結論。這裏的關鍵有三個:目標、預期結果、實際產出的指標數值

目標,即團隊接下來一段時間內的前進方向,比如提升交付質量,提升需求吞吐率,提升線上的bug收斂率。

一個合理的有挑戰性的目標,才能激發團隊的改進動力。如果目標假大空或者和現狀差距很大,那過大的差距反而會影響團隊的工作氛圍和士氣,得不償失。

預期結果,即我們針對目標和團隊現狀、資源多寡情況所預估的一個可能達到的結果。比如採用火車版本的交付,原來每版本只能交付5個需求,在下一考覈階段是否可以達到6個需求的吞吐率;

比如原來線上每版本會遺留4個P2的bug,下一考覈階段的預期結果就是收斂到3個。當然,有目標和預期結果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制定合理可執行的步驟來達成這一預期結果。

有了目標,制定了預期結果和可執行的步驟,接下來就是制定度量最終結果的指標和數值。

指標很好理解,比如開發提測的交付質量,可以採用P0case的一次性冒煙通過率,原則上來說提測時候的冒煙測試通過率應該保持在100%,如果低於這個數值,那麼編碼到提測的過程就可能存在某些問題,需要進行改進。

這裏提到的冒煙測試通過率就是指標,通過率100%則是衡量指標的數值。

還有一點,100%是參考值,如果團隊當前的測試流程、編碼規範等還不太完善,前期可以適當降低,逐步提高提測時候的冒煙通過率數值,這是一個漸進式改進的過程。

明確了目標、預期結果和度量指標以及數值後,接下來就是模塊劃分和任務拆解,開始執行。這個過程,作爲團隊Leader要做的更多是輔助團隊更好的執行,並且解決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如果過程中出現變更或者其他風險,就要適當的調整目標和預期結果,或者調整資源的投入來保障目標的達成。

 

那麼這些和OKR以及KPI有什麼關係呢?

我們都知道OKR是關鍵目標和結果(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KPI是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一個注重目標和結果之間的關係,另一個側重關鍵指標的度量。

因此我個人的觀點是在制定團隊工作目標和結果時,可以借鑑OKR的方法;對關鍵結果制定指標和度量結果時,可以參照KPI的思路。

二者並不是完全獨立的,而更應該是相輔相成的一種關係。就像上面說到的這句話:不同的目標管理和績效考覈方法都各有特點,但抓住他們的共同點開展工作即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