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期性焦慮-總是擔憂沒發生的事情,怎麼辦?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L先生說(ID:lxianshengmiao),作者:Lachel

 

你有沒有被“被害妄想症”困擾過?

 

這是什麼樣的感受呢,我舉個例子。我記得很多年前我剛工作的時候,到處去求職,那會兒總是會有很多奇怪的想法。比如:

 

這家公司真的收到我的簡歷了嗎?我會不會把郵箱寫錯了?(於是要檢查個四五次才安心)

 

他們會不會把我的郵件不小心刪掉了?或者根本沒看到?

 

我的簡歷真的被轉給對應的部門負責人了嗎?會不會被HR忘記了?

 

我的成績會不會跟別人的弄混,或者上報的時候把我跟別人搞錯了?

 

……

 

諸如此類,不一而足。可以想見,這種“對沒有發生的事情的無謂擔憂”,會造成多大的心理負擔。雖然不至於說失眠,但確實很長一段時間裏都處於忐忑的狀態中,一直懸着一顆心。

 

其實回過頭來看,這些事情有可能發生嗎?有。但是概率高嗎?非常低。爲它們操心,其實是非常不理性的一件事情。但是很多時候就是難以跳出來,總是會陷入其中。

 

類似的問題,應該在不少人身上都發生過。比如:

 

我身體感覺不太舒服,會不會是XX病?

 

我的伴侶最近狀態好像不太一樣,他會不會是出軌了、或者變心了?

 

我好好地開着車,會不會突然有人闖出來撞到我?或者有司機喝醉了撞到我?

 

飛機馬上要起飛了,能安全抵達嗎?會失事嗎?如果失事了我還能活下來嗎?

 

我委託的這個人專業嗎?會不會把活丟給實習生做?會不會出什麼差錯?

 

明明材料寄過去了,那邊怎麼一直沒有迴音,不會是弄丟了吧?萬一弄丟了該怎麼辦,重新補辦很麻煩的,要是被人撿到拿去幹壞事就更糟了……

 

……

 

如果你也有過類似的困擾,那麼今天,我想跟你聊聊這個問題。

 

 

我們總是會對未來擔憂。因此,類似的想法,偶爾閃現在腦海中,只要不影響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就是正常的,沒有任何問題。但如果這種想法如果根深蒂固地盤踞在腦海中,不斷地侵佔着你的注意力,讓你做別的事情時無法徹底安下心來,那就要注意了。

 

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叫做“預期性焦慮”(Anticipatory Anxiety)。它指的是: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不斷地爲某種還未發生的、想象中的危機,感到憂心忡忡。大體上,預期性焦慮有3個特徵:

 

1. 不可控

 

它通常是對於不可控事物的擔憂。比如:我可以選擇我想委託的人,但他會不會認真幫我辦事,這是我無法控制的;我可以控制自己遵守交通規則、不出車禍,但別人會不會違章撞到我,這是我無法控制的。

 

換言之,它大多數時候是對於外界的恐懼,也就是擔憂“會不會有一個我完全無法預防的災難,突然降臨在我頭上”。

 

2. 侵入性

 

預測性焦慮往往不會一直持續,而是當你在工作,或者做別的事情的時候,突然闖出來,闖進你的腦海中,讓你抑制不住地去想它。然後久久地盤踞,無法掙脫。好不容易停止了,過了一段時間,又會突然浮現,闖進你的想法。就這樣,不斷地打亂你的節奏,影響你的專注力,讓你感到精疲力盡。

 

3. 災難性

 

預期性焦慮的內容必然是負面的,並且它通常會放大可能到來的威脅中最可怕、最不希望發生那一點,不斷重複,讓你抑制不住地去想“萬一它就是發生了,那怎麼辦?”

 

比如:寄一份材料,如果裏面有重要的證件,你總是會抑制不住地想:過程中會不會弄丟?裏面的證件會不會被人拿去做一些不好的事情?等等。

 

競爭一個名額,如果這個機會對你很重要,你總是會抑制不住去想:會不會有關係戶搶走本該屬於我的機會?會不會在過程中因爲工作失誤導致我最終沒有選上?諸如此類。

 

這三點共同導致的結果是什麼呢?兩個字:心累。

 

這些想法總是在你專注工作的時候冒出來,打斷你的思緒;並且你又無法對它們做任何事情;而且它們帶來的恐懼,又會讓你抑制不住地想到最壞的結果,在恐懼和擔憂中來回地徘徊。進一步,就可能導致慢性壓力、失眠、注意力渙散、疲憊、情緒失控……甚至,造成軀體化的症狀,比如頭痛、胸悶、肌肉痠痛,等等。

 

除非你把這些事情徹底完成了,否則,當它們懸而未決的時候,就有可能突然冒出來,成爲你的一個心病。時間可以從幾個小時到幾個月,甚至更長。這也就是造成我們精神內耗的一個重要原因。

 

 

那麼,這種預期性焦慮,究竟來源於什麼呢?你會發現,它其實跟一個什麼因素密切相關呢?安全感。

 

大多數情況下,你會感到預期性焦慮,主要是因爲你缺乏安全感。你害怕一個東西脫離了你的掌控,你就無法及時地干預它、決定它,它就有可能突然對你反戈一擊,讓你遭受“本不應該屬於你”的傷害。

 

我在《生活缺乏安全感,怎麼辦?》中提到過:我們對這個世界的安全感,本質上是一種什麼呢?信任。你相信這個世界是有序的,公平的,確定的,你採取什麼行動就會得到什麼結果,你沒有犯錯那就不會受到懲罰——那麼,你對這個世界,就會具備更高的安全感,不會那麼容易感到恐懼。

 

但如果這種信任被打破——譬如,你從媒體或者身邊的朋友那裏,聽說了很多違法犯罪的事情、瀆職失職的事情;又或者,你發現這個世界是不確定的,很多規則其實都無法約束每一個人,無法普遍地生效——那麼,你就很容易對這個世界產生懷疑,無法再獲得足夠的安全感。

 

在這種情況下,進一步,你對自己不夠信任——你覺得自己一直以來都循規蹈矩,按照既定的規則和模式去行動,無法很好地應對變化,無法適應外界的不可控、不確定、不可預知——那麼,你就會更加容易感到“不安全”。

 

於是,你會給自己劃定一個“安全邊界”。你會希望一切都在自己目力所及之下,在自己能夠控制的範圍內。你會不敢冒險,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敢把自己的安全交付到自己之外的東西手裏,因爲你覺得,除了自己,別的一切都無法完全信任。

 

但這種安全邊界能夠保護自己一輩子嗎?不可能。你一定會經歷很多挑戰,總有一些場合,你需要邁出這個安全邊界,需要去依靠別人,需要去做一些你無法100%掌控的事情。於是,焦慮就降臨了。

 

預期性焦慮,來源於你邁出安全邊界的這個行爲。你離安全邊界越遠,這種焦慮感就會越強烈。它的目的就是把你拉回安全邊界裏,讓你不要再逾越。

 

從這個角度講,預期性焦慮,其實本質上是什麼呢?是你對這個世界和自己“不信任”所帶來的牢籠。你越覺得“世界是波詭雲譎、不可捉摸的”,越覺得“我不希望遇到危機,因爲我沒有辦法解決它”,這種焦慮也就會更強烈。

 

但事實上,是什麼困住了你?是什麼在折磨你?是外在的威脅嗎?不是。是你自己的不信任。因此,我才說這是一種“被害妄想症”。困住你的,一直都是你自己。

 

 

那麼,如何克服這種對自我的束縛和牢籠呢?

 

史蒂芬·柯維提出過一個很經典的理論,叫做“影響圈”和“關注圈”。你能夠通過行動去影響和改變的事情就是你的影響圈,會對你造成影響、但你無法改變、只能關注的事情,就是你的關注圈。如果影響圈很小,而關注圈很大的話,就特別容易陷入焦慮之中。

 

換句話說,前面講的“安全邊界”是什麼呢?實際上,就是你人爲地給“影響圈”加上了一個限制:只有我能夠100%去控制的事情,纔是安全的。不妨給它另一個名字,叫做“控制圈”吧。

 

當你用控制圈替代了影響圈,也就意味着,你自己爲你的影響圈設定了一個上限,讓它無法超越這個上限。但與此同時,關注圈是不會以我們的意志爲轉移的。這就導致了,許多問題都會落在“關注圈”與“控制圈”的邊界之間,你夠不到,想踏出去,卻又不斷地被“預期性焦慮”往回拉。

 

也就是說:生活中,正是因爲我們過於循規蹈矩,做任何事情都追求穩妥、保險,纔會導致:我們非常難以接受“不確定”,總是希望一切能夠儘快塵埃落定,希望一切事情都不會超出我們的掌控。

 

因此,破除這種困境,最重要的做法是什麼呢?是讓自己走出去,充分地體驗、感受這種“不確定”的感覺,讓自己從排斥它,慢慢變成接受它,習慣它,喜歡它。

 

進一步,讓自己在跟它打交道的時候,體會那種“我無法100%掌控,但是我可以通過我的行動,來儘可能地干預和影響它”的感覺。換言之,就是把你生活的默認模式,從“絕對確定”“絕對可控”,調整成“比較確定”“比較可控”。

 

一旦大腦習慣了這種“比較確定”的模式,那麼,當它面臨不確定事件的衝擊時,它就不會那麼容易敲響警鐘。因爲在大腦看來,這就是我們日常的生活,沒有什麼特別的,只不過是程度可能有所不同罷了。

 

簡單來說:不妨在保證自己日常生活節奏不發生大改變的基礎上,去想辦法做一些新的探索和嘗試,做一些不那麼確定的、不一定有回報的、甚至可能會有損失的事情。讓自己多去“試錯”。不用太擔心損失,因爲每一次損失,都是在調整大腦,讓它更加適應未來的威脅。

 

這其實也是《反脆弱》裏面的核心思想:適當的傷害是有益的,因爲它能夠使我們更加能抵禦未來的風險。

 

也就是說,保持“控制圈”不變。這可能是我們內心世界的秩序所在,是我們能夠100%掌控的領域,是我們和生活的原則和底線。

 

把目光從關注圈轉移到影響圈。不要過度地在意那些無法控制的事情,而是換一個角度:既然這些事情我無法干預,那麼,有沒有什麼是我能做的?有沒有什麼是可以切實降低風險、給我提供一些底氣和安心感的?

 

最後,通過行動和探索去拓展影響圈。讓自己從安全邊界中走出來,去做一些沒有嘗試過的事情,接觸一些新鮮的、不同的人和事物。這樣一來,你的影響圈就會隨之擴大。儘管不是100%,可能是80%、50%……但這種邊界的擴大,就可以爲你提供真正意義上的“安全感”。

 

安全感從來都不是退縮在某一個邊界裏,而是能夠靈活地適應多變的環境。

 

 

除了這一點之外,也有一些小技巧,可以提升我們對內心的掌控力,更好地抵禦這種預期性焦慮。

 

1. 注意力訓練

 

心理學中有一個元認知療法,其中有一種技巧,叫做注意力訓練,很有意思。如何操作呢?首先拿出一張紙,在上面寫下你所擔心的事情,比如“我要是績效考覈結果太差怎麼辦?”

 

然後,帶着這張紙到陽臺,或者戶外,舉起來,讓眼睛看着它。然後,試着把目光的焦點移動到遠處,讓它聚焦到遠處的建築和風景。這個時候,紙張雖然還在你的眼前,但是你的焦點已經轉移到了遠處。這個練習可以反覆做,讓自己體會這種感受。

 

這個做法有什麼用呢?它可以給我們一個積極的心理暗示:我的注意力是可控的。我可以自主地掌控它,不一定需要停留在某個想法上面。如果你總是爲侵入式的焦慮所困擾,不妨試試這個訓練,讓你能夠更靈活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2. 鍛鍊和運動

 

前面講過,預期性焦慮來源於安全感,而安全感的一個重要支柱,就是足夠的自信。

 

我在《職場人健康指南》中講過:神經科學家 Antonio Damasio 認爲:我們的身體會不斷綜合肌肉和骨骼的狀態,獲取全身運動能力的信息,這些信息會構成我們對“自己能做什麼”的內在認知。而這種內在認知,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因此,Damasio 認爲:如果一個人缺乏鍛鍊,導致他身體孱弱、不夠健康,那麼這種狀態可能會造成壓力、焦慮和低自尊——而這是無法通過思考和心理的調整來彌補的。相當於說,它決定了你“心理狀態”的上限。

 

所以,大家平時一定要多鍛鍊。持續一段時間的鍛鍊之後,你整個人的狀態都會更加高昂。一方面,你會感到精力更加旺盛,面對不確定性時你會有更充足的動力去探索和行動,不再那麼容易感到疲憊。另一方面,你會感覺,很多問題似乎都沒有看上去那麼艱鉅了,面對它們時彷彿也沒有以前那麼容易恐懼了。

 

再一點,鍛鍊時產生的內啡肽,也可以起到鎮痛的作用,可以緩解我們面對壓力和挑戰時感到的不適。因此,如果你有這方面的困擾,試着從今天開始,給自己設定一個鍛鍊計劃,可以以有氧爲主,夾雜一些無氧的訓練,通常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3. 睡眠和光照

 

預期性焦慮容易發生在什麼人身上呢?通常是夜型人,以及睡眠不好的人。

 

一方面,睡眠不足的情況下,大腦血流量會減少,神經細胞的活性也會降低。這會導致我們更加難以抑制負面情緒,更難從情緒中抽身。另一方面,如果你總是熬夜,而白天又起得晚,那你大概率一天接受的光照是比較短的。這會帶來一個後果,就是你的血清素水平會不穩定,從而更容易感到疲憊、煩躁、失落。

 

同樣,如果你每天工作的環境很昏暗,接受不到陽光,也很容易造成血清素不足。因此,爲什麼秋冬季節總是容易使人感到憂鬱?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爲秋冬季節的光照時間短,因此會有“季節性情緒失調”產生。

 

所以,我的建議是:

 

(1)一定要保持充足的睡眠,至少要睡夠7.5個小時,並且睡眠質量要好,不要受到打擾。

 

(2)保持工作環境的光照,儘量在陽光下工作(當然,不要直射)。

 

(3)如果可以,多到戶外活動活動身體,在陽光下散步,促進血清素的合成。

 

4. 決定和行動

 

容易被預期性焦慮困擾的人,在生活中往往會有一個特徵:容易有選擇困難症,遇到決策時總是猶豫不定,喜歡別人來做決定,總是被迫到最後一刻纔開始行動。爲什麼呢?說白了,就是他們喜歡困在自己的“安全邊界”裏面,不喜歡承受作出決策和行動帶來的責任。

 

所以,不妨試着有意識地改變這個狀態,試着去自己做決定,試着去說服別人和影響別人。可以參考這三個簡單的做法:

 

(1)在生活中遇到需要決策的場合時,不要依賴別人,也不要過多考慮,試着自己去做決策。

 

(2)把決策的理由列出來,如果別人有異議,不要退縮,去講清楚你的理由,試着去說服別人。

 

(3)在適應了1和2的基礎之下,試着去影響別人,去告訴他你的想法、觀點、立場,而不是被動地接受。

 

這可以非常有效地幫助你拓展影響圈,讓你感受到:原來我也是可以對這個世界產生影響的。

 

5. 探索可能性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某個晉升、評獎的名額上,那麼你就一定會患得患失,會特別容易焦慮,甚至會影響到你的表現,反過來降低你的成功率。

 

但如果你知道,即使我得不到這個名額,我還有別的路、別的選擇可以嘗試,儘管不一定很理想,但總不會是走投無路——你還會那麼患得患失嗎?

 

所以,走出自己的安全邊界,另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讓自己知道:原來還有那麼多的可能性,是我可以去嘗試的。這樣一來,當問題和危機出現時,你就不會再感到那麼害怕。因爲你會知道:這世上,從來都不會只有一條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