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視頻裏面的I幀、B幀和P幀

在音視頻編碼中,I幀、B幀和P幀是用於表示和處理視頻幀的三種基本類型。以下是它們的詳細解釋:

  1. I幀(I-frame):
  • 又稱內部畫面(intra picture)或關鍵幀(key frame)。
  • I幀是一個全幀壓縮的編碼幀,它包含了一幅完整的圖像數據。解碼時,僅使用I幀的數據就可以重構完整的圖像,無需參考其他幀。
  • 在MPEG編碼過程中,部分視頻幀序列會被壓縮成I幀。由於I幀法是幀內壓縮法,也稱爲“關鍵幀”壓縮法,它基於離散餘弦變換(DCT)的壓縮技術,與JPEG壓縮算法類似。採用I幀壓縮可以達到較高的壓縮比而無明顯的壓縮痕跡。
  • 在網絡狀況不佳的情況下,如果丟失了I幀,則後面的P幀和B幀可能無法正確解碼,導致視頻畫面出現問題,如黑屏、花屏等。

 

  1. P幀(P-frame):
  • 又稱前向預測編碼幀(predictive-frame)。
  • P幀不是完整的數據幀,而是隻包含與前面I幀或P幀的差異數據。解碼時,需要參考前面的I幀或P幀才能重構完整的圖像。
  • P幀利用了視頻幀在時間維度上的冗餘信息,通過去除這些冗餘信息來減少傳輸的數據量。

 

  1. B幀(B-frame):
  • 又稱雙向預測內插編碼幀(bi-directional interpolated prediction frame)。
  • B幀也是一個壓縮幀,它同時參考前面的I幀或P幀和後面的P幀來進行編碼。因此,在解碼B幀時,需要同時獲得前面的緩存視頻和後面的緩存視頻。
  • B幀的壓縮率通常比I幀和P幀更高,但也需要更多的計算資源來解碼。

在視頻編碼中,I幀、P幀和B幀的組合使用可以實現高效的視頻壓縮和傳輸。同時,由於它們各自的特點,也可以在網絡傳輸和視頻處理過程中進行靈活的控制和優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