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vim編輯器非常用命令彙總

輸入vi時自動使用vim:     alias vi=vim 編輯多個文件並相互切換:     vi file1 file2 ...     :next    // 切換到下一個文件     :previous    // 切換到上一個文

原创 Nexus 7安裝Ubuntu Touch

聲明 Ubuntu官方的安裝教程,經測試發現有些地方不太奏效,所以在此記錄一下實際的安裝過程。 測試用設備爲ASUS Nexus 7,代號爲grouper,Factory Image爲Android 4.2.2 (JDQ39)。 安裝完成

原创 重定向(redirect)與管道(pipe)

基本概念(具體參見APUE): 一個進程控制塊中有多個文件描述符(file descriptor),如: fd0:標準輸入 fd1:標準輸出 fd2:標準輸錯 fd3:自定義 fd4:自定義 ... 每個文件描述符對應一個指向file t

原创 iptables的一些資料

1. http://man.chinaunix.net/network/iptables-tutorial-cn-1.1.19.html2. http://blog.csdn.net/trochiluses/article/details

原创 Gentoo安裝與配置 - Part 1

Fedora17用了2年多了,想着也該換個發行版用用了,當初還是個菜鳥的時候,聽說Gentoo什麼都要從源碼編譯,沒敢去用,現在稍微有了點積累,想回過頭來再試試。 由於是初次接觸Gentoo(儘管以前折騰過LFS),預計工作量會比較龐大,

原创 STM32 USB模塊

基於STM32 Datasheet (RM0008)上USB部分的Block Diagram談談個人的理解: Block Diagram常見於MCU廠商官方提供的Datasheet中,用功能模塊的方式描述外設的大致實現方式,以此讓固件開

原创 Shell編寫心得

(1). Shell編寫需要涉及到許多系統調用,如:     fork(), exec(), wait() 而系統調用失敗時,一般都不輸出錯誤信息,所以在代碼中包含錯誤處理對debug非常重要,如:     if (execlp("ls"

原创 Fedora的Network-Manager真難用

Fedora的Network-Manager真難用,有時候擅自建個網絡連接叫Auto_Ethernet,建個能上網的也就算了,結果配置又不對;有時候手動配置了個連接又啓用不了;算了,乾脆停用Network-Manager:     $ s

原创 《Linux內核設計與實現》閱讀有感

        最近在研究《Linux內核設計與實現》這本書,雖然大四時候上Linux內核的課用的就是這本教材,但是當時也只是淺嘗輒止,只學得一點皮毛,所以想再回顧一下。         在閱讀第二遍的過程中,發現好多有趣的知識點之前都

原创 vim中match命令指定的多個pattern的覆蓋問題

Q: ~/.vimrc中的片段:     "規定的第1個pattern:     match Title /=== .* ===/     “規定的第2個pattern:     match Comment /\/\/ .*$/ 重新打開

原创 “回車”與“換行”

關於“回車”(carriage return)和“換行”(line feed)這兩個概念的來歷和區別。 在計算機還沒有出現之前,有一種叫做電傳打字機(Teletype Model 33)的玩意,每秒鐘可以打10個字符。 但是它有一個問題

原创 總結代碼閱讀方面的tips

最近在閱讀一份固件代碼,總結了一些tips: 1. 從main()開始逐層向下分析,經過協議層和硬件抽象層,最後到設備寄存器的讀寫。 2. 關注頭文件中數據結構的定義,因爲讀到其他部分代碼的時候都要refer一下這些定義。比如抽象USB設

原创 解決gvim缺少Linux環境下vim的一些特性

塊選擇不能用? 按了<Ctrl + v>變成了粘貼? 註釋掉_vimrc中的behave msvim就能馬上回到vim原有的行爲模式。 _vimrc文件就在Vim的安裝目錄下,比如我的在D:/Program Files/Vim/_vim

原创 Fedora安裝字體

(以DejaVu Sans Mono爲例) 下載DejaVuSansMono.ttf,保存在~/Downloads下 $ mkdir /usr/share/fonts/monospace $ cd /usr/share/fonts/mon

原创 Synchronous/Asynchronous/Blocking/Non-blocking I/O

原文:http://blog.csdn.net/historyasamirror/article/details/5778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