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意誠,以樹心之正

惟天下之大誠,能立天下之大本。誠意,就是正向的念頭,誠實地踐行良知給你的答案,一個念頭出現,良知自然知道好壞,好的保留,壞的去掉,這就是誠意。王陽明說,誠意就是“如好好色,如惡惡臭”。意爲:喜歡善如喜歡美色,厭惡惡如厭惡惡臭一樣!這雖然聽上

原创 面對名利得失,做到“不動心”

王陽明的一生,不僅在學問上成就一代聖賢之名,在功業上也堪稱勞苦功高,對大明天下的安定,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但是,王陽明的一生又是坎坷的,並沒有受到大明朝廷的公正對待,甚至可以說是受到了“虐待”,多次受到朝中奸佞的打壓與陷害。然而,面對這種

原创 面對勝負之決,做到“不動心”

衆所周知,王陽明不僅是一代聖賢、心學宗師,還是一位用兵如神的軍事家,曾在江西平定寧王的叛亂。而在論及軍事戰爭的勝負時,王陽明這樣說道:“凡人智能相去不甚遠,勝負之決,不待卜諸臨陣,只在此心動與不動之間。”這段話的大意就是說,用兵之道,決定勝

原创 常常沉浸在後悔之中

我們經常後悔,事後常想“要是當初怎樣怎樣就好了”,但這個世界上沒有後悔藥可以賣,沉浸在後悔之中,既丟失了現在,也失去了未來。王陽明的弟子曾經問他如何清除心中的雜草。王陽明回答說:“草有妨礙,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若着了一分

原创 德者,得也。

歌德曾言:“無論你出身高貴或者低賤,都無關宏旨,但你必須有做人之道。”一個人最重要的處世之道,莫過於兩個字:品德。品行高尚之人,都有着乾淨的靈魂和善良的心靈。不偷奸耍滑、不落井下石、不坑蒙拐騙。也因此,更容易獲得他人的信任,以及命運的眷顧。

原创 德者,得也。

歌德曾言:“無論你出身高貴或者低賤,都無關宏旨,但你必須有做人之道。”一個人最重要的處世之道,莫過於兩個字:品德。品行高尚之人,都有着乾淨的靈魂和善良的心靈。不偷奸耍滑、不落井下石、不坑蒙拐騙。也因此,更容易獲得他人的信任,以及命運的眷顧。

原创 智慧是生命的燈塔

這個世界上,有三樣定西是別人搶不走的:“一是融入血脈中的善良,二裝進腦袋裏的知識,三是刻在骨子裏的堅強”。隨着時間的流逝,青春、美麗與健康都會慢慢離我們而去,唯有智慧從不負人。自古詩書不累人,每一個認真閱讀的人都有機會將知識與自己奇妙的思維

原创 經常看不慣別人

王陽明說,天下無心外之物。萬事萬物都是你內心的投射。蘇軾和佛印在一起修禪時,他就對佛印說,你看我像什麼?佛印說:我看見你像一尊佛。蘇東坡說:我看你像大便。蘇東坡很開心的離開, 回到就他把事情告訴了他的妹妹。蘇小妹哈哈大笑,哥哥啊,你又輸了.

原创 未有知而不行者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一個人如果真的知道了什麼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會去做。如果他沒有付諸行動,原因只有一個:他並未真正認識到善;同樣,壞人作惡,原因也是對於善的無知,或者沒有真正認識到善。我們自己以爲懂得了一個很好的道理,但卻未能付諸行動。

原创 謙 遜

王陽明強調:“處朋友,務相下得益,相上則損。”與朋友相處,彼此謙讓,就會受益,彼此攀比,只會受損。一個人無論是貧窮富有,得意失意,都應該謙遜待人。謙遜是一種禮貌。俗話說“禮多人不怪”,謙謙君子,溫潤如玉。待人謙遜有禮,總是可以讓人如沐春風。

原创 內心自足,志在千里

王陽明出身書香世家,自小就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父親時常告誡他“考取功名”的重要性。但令人意外的是,他並沒有聽從父親的教誨,其讀書學習竟不以“考取功名”爲目的。有一天,年僅12歲的王陽明突然向老師問道:“何爲第一等事?”老師答道:“唯讀書

原创 王陽明:內心自足,萬事從容

正德年間,王陽明因直言進諫,得罪了大宦官劉瑾,被貶到荒涼之地,擔任龍場驛丞。在遠赴龍場的路上,他又被劉瑾的手下追殺,幸好自身機智,用金蟬脫殼之計躲過一劫。雖然經歷了兇險遭遇,但依舊對未來充滿了希望,他鼓勵自己說:“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

原创 王陽明:內心自足,萬事從容

正德年間,王陽明因直言進諫,得罪了大宦官劉瑾,被貶到荒涼之地,擔任龍場驛丞。在遠赴龍場的路上,他又被劉瑾的手下追殺,幸好自身機智,用金蟬脫殼之計躲過一劫。雖然經歷了兇險遭遇,但依舊對未來充滿了希望,他鼓勵自己說:“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

原创 太在意得失

王陽明曾說 :“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 功夫在減不在增,所謂減即去物慾之昏蔽;減盡人欲,便回覆良知之本體了。要減少自己的慾望,不要太在意得失。企業家有了得失心就會失去原本的智

原创 太在意別人的閒話

王陽明曾說: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毀謗,不管人榮辱,任他功夫有進有退。別管那些閒話,踏踏實實做自己的事,早晚都會有收穫。王陽明創立“心學”之後,因爲和程朱理學相沖突,引起很多人的不滿,於是很多人開始攻擊王陽明,維護程朱理學的正統地位。他們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