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論語心說|雍也篇6.27:....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想要:“弗畔矣夫”,←出自《論語·雍也6.27》首先,得先達到“仁”←的思想高度,←或者説:首先得達到“仁”,←→的狀態。我們經常聽到:“一視同仁”←四字。↑實際上,↑這麼説的話,(所謂)“

原创 論語心說|雍也篇6.26:仁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知命者不立乎巖牆之下。”(←出自於《孟子·盡心上》)“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

原创 論語心說|雍也篇6.25:“觚”,與外方內圓。

子曰:“觚不孤,觚哉,觚哉。”“觚”,←是一種:“盛酒器”。上圓下方。↑實際上,《論語·雍也6.25》記述了孔子強調:“觚不觚”(←出自《論語·雍也6.25》)是突出了一個:“方圓”,←的問題。因為“觚”,←這種“盛酒器”呢,←據說它的造型

原创 論語心說|雍也篇6.24:從“齊魯之變”看“知常容”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老子》曰:“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出自《老子》)↑這一段的前半部分,既:“夫物芸

原创 論語心說|雍也篇6.23:“同出而異名”,論“仁知、靜動、山水、壽樂”。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孟子》中,孟子也提過水。孟子曰:“源泉混混,不捨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出自於《孟子·離婁下》)孟子曰:“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

原创 論語心說|雍也篇6.22:對比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樊遲,在《論語》當中,問了孔子很多問題......其中“問仁”的章節,包括《論語·雍也6.22》在內,還有《論語·顏淵12.22》(既:“樊遲問仁

原创 論語心說|雍也篇6.21:《論語》是給“上士”看的書。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老子》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咲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摘自《老子》)“下士聞道,大咲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出自《老子》)。↑這都聼不了

原创 論語心說|雍也篇6.21:“中人,及以下不能語上”的真正原因。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孔子提出了一個:“中人”的概念。什麼叫:“中人”(所謂的)。《老子》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咲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出自《老子》)“上士”,“中士

原创 論語心說|雍也篇6.20:“一等人”與“末等人”,論《論語》中“人天賦的三六九等”,與充分開發自身天賦的前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當中,孔子曾多次罷人分成“三六九等”。既:《論語·雍也6.20》當中的:“知之者”、“好之者”,以及“樂之者”。及:《論語·雍也6.21》當中的:“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

原创 論語心說|雍也篇6.19:“每個人的使命”。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使命,誰完成了,誰能回去。----李宗奇孟子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出自《孟子·盡心上》)“求在我者也”(←出自,同上),←是我們儒家的‘一貫思想’。

原创 論語心說|雍也篇6.18:君子的平衡,論“文質彬彬”的涵義,與偏執的特點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想太多就會不安,什麼都不想,又太質樸了。我們儒家,是不追求“什麼都不想”的。“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出自《論語·述而7.14》)。“三月不知肉味”(←出自,同上),説明我們也

原创 《無相佈施解》----作者:李宗奇

子曰:“有教無類。”(←出自於《論語·衛靈公15.39》)我們儒家人講:“有教無類”(←出自,同上),佛氏那邊兒講:“無相佈施”。↑實際上,↑二者有很多類似的地方。首先,“相”,←它是指的:“高”、“矮”、“胖”、“瘦”、“美”、“香”..

原创 有法之善,與無法之善|論真善,和口頭禪的區別。

有法之善,與無法之善,就是:真善,與口頭禪的區別。----李宗奇修行是什麼?修行在我看來,我理解的修行,其實就是:改變生活。改變生活=修行。怎麼講呢,就是:一邊兒改變,改善自己的觀念、提高自己的認知,←這叫‘改變’。↑既:(向‘善’的)改變

原创 敏感與鈍感|論修行者在“天地境界”之前與之後的兩個階段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自於《論語·述而7.22》)孟子曰:“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