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孔子裏籍鄒城考

  尼山是至聖先師孔子的誕生地,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尼山聖景的運營和尼山世界儒學中心的成立,讓世人再次關注東方聖城,聚焦尼山。可多數國人不知,尼山曾經是鄒城市的轄區。  一、孔子裏籍在鄒縣  孔子的遠祖系商代子姓王族,西周時期爲宋國公

原创 夏商周與山東

  夏商周斷代工程集中解決的是年代學問題 ,因此 ,當時討論的考古文化只涉及河南、河北、山西、陝西和北京等地區 ,山東不在其列。但從歷史學角度看 ,山東古文化實與夏商周王朝關係密切。在夏王朝時期 ,其主要的附屬方國窮、寒浞等均在山東。商王朝

原创 父親與葦蓆

  前不久,回了趟鄉下老家。因爲住在鄉下父母的房子需要統一搬遷。利用星期天幫父母收拾收拾。  父母已是八十多歲高齡的老人,算得上身體健康。生活上還能自理,這叫做兒女的都很放心。  父母居住的房子是九十年代初我結婚時建的,房子是四合院。整個房

原创 苦兒(小說)

  苦兒二十歲嫁給川。  川比苦兒整整大十歲,且是個啞巴。  苦兒結過一次婚。  川沒嫌棄苦兒是個結過婚的女人。  苦兒沒嫌棄川是個啞巴,且比自己大。  苦兒長得漂亮,但命苦。  苦兒打從生下來就沒見過父親。  有一次苦兒在堤上與小夥伴玩丟

原创 門衛老王(小說)

  老王今年整整七十歲。  六年前老王來公司做了一名門衛。  老王名叫王常拴,人老實,勤快,認真負責,除了做好門衛外,公司的一些零雜活,別人一喊就去幫忙。  老王懂一些廚藝,每逢公司人員多或工人晚上加班,老王就會跑過去給廚房師傅搭把手,深受

原创 到曲阜去看白玉蘭

緣 起  《孔子傳》與《曲阜》兩書一出,就給曲阜的孔祥金、韓益、孔雪三位摯友留好了書,單等孔子養生研究院庭中的兩棵白玉蘭的花開。五十年的玉蘭樹,樹高冠闊蕾衆,年年都會有數萬朵白玉蘭爭先恐後地怒放——送書也就成了幌子餘事,看花纔是主題正辦。養

原创 楊義堂講《千古家訓》:一部《家訓》傳千古,中華文化再復興

  今天是山東省圖書館第470期《大衆講壇》,謝謝李勇慧館長、常安軍主任,山東省家庭文化研究會王君峯會長,以及在座各位朋友的光臨,讓我們一起交流一部關於家風家訓的長篇歷史文學作品——《千古家訓》。  一、中國曆代的家訓與“家訓之祖”  在中

原创 2021鄒魯文化座談會暨伏羲文化學會年會召開

  12月26日,2021鄒魯文化座談會暨伏羲文化學會年會在山東鄒城召開,會議分爲兩個階段進行,鄒城市領導徐相斌出席會議並致辭,鄒城市領導高善東、布方鋒分階段主持會議,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孟子研究院副院長趙龍致辭。  徐相斌在致辭中指出,今天這

原创 紅石崖

  據最新歷史研究成果,大禹治水的主要地方在山東中西部地區,這個範圍再擴大一點,就在河北、河南東部,蘇北、皖北一帶。這一帶基本屬於平原,不但古時候,即在今天也是河網密佈。平原地區或是窪地,容易發生洪災,河流也很輕易氾濫氾濫。大禹時代,生產工

原创 讓我們打開辛棄疾的心扉

  濟南有幸,孕育過易安、幼安號稱泉城二安的李清照、辛棄疾。一位是泉,長湧不竭;一位是山,不朽常青。今天,讓我試着打開辛棄疾這座大山的心扉。  辛棄疾是位偉大的愛國者,而能讓英雄與詞人兼於一身,可謂千古一人。他那浩蕩的英雄氣概,至今搖木撼心

原创 中華歷史文化外宣紀錄片《濟寧·任城與任子》首映

  10月10日上午,中華歷史文化外宣紀錄片《濟寧·任城與任子》首映式在濟寧運河賓館隆重舉行,作爲第六屆全國老科技工作者日活動項目之一,這部紀錄片還將在10月14日(重陽節)北京主活動會場進行全程網絡直播。  濟寧古稱任城,是著名的孔孟之鄉

原创 船在行

  湖邊長大的我,常常去湖邊看船。湖裏的風景很多。蘆葦,荷花,蒲草,還有鳥兒;裝點着天空和湖面。美不勝收。只有船不論季節怎麼樣的變換,一年四季的在湖上行,成爲一道永久的風景。每一艘船都奔向目標,不畏風浪,不辭辛苦,努力着。常在湖邊或碼頭,看

原创 天堂與煉獄之間:一個殘疾青年的文學人生

  這就是我從心底發出的祭文了,爲了一位名叫董業冰的殘疾青年奇異而又沉痛的文學人生,爲了他那徘徊在天堂與煉獄之間、希望而又絕望的生命。作爲朋友,在他生前沒能給他以實在的幫助,卻要在他死後羅唆這些沒用的文字,這既是緣自一種苦苦的追念,也權作一

原创 致思想者孔子

  泗河的水波光粼粼,靜靜地環繞着尼山。  河的對岸,天空湛藍。一位拄着柺杖的老人,站在一棵老槐樹下,默默地凝視着天空。深邃而堅定的目光,洞穿時空,在那悠遠深長的中華歷史文化長河中,恰似一座明亮的燈盞。  有誰知道,從此,這座叫“心懷禮治天

原创 天塹變通途:關於青藏鐵路的故事

天塹變通途:關於青藏鐵路的故事作者:李木生、王昌堯按語:這是一次出生入死的採訪,從西寧至拉薩,一個半月的時間裏,每一個工點都要停留採訪,強烈的高原反映,不眠之夜,與工人們大碗喝酒。回來,在發着高燒的夏日完成這篇三萬多字的長篇報告文學,第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