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秦食南蹤

去年11月,“八婺寫真”叢書正式出版了。其中叢書收錄了本人編著的一本書,書名叫《秦食南蹤》》,意思是在秦地發生的麪食及食俗文化在浙中地區尤其是在蘭溪的演變過程或者結果。這幾天因爲要舉行叢書首發式,我又翻看了它,覺得似乎意猶未盡,因爲我是站在

原创 基層作協

——文友甲是某縣原作協主席。他是一位草根,喜歡寫小小說和散文。在任期間,做人做事劍走偏鋒,扶持過不少會員茁壯成長。——文友乙是該縣現任作協主席。她在退休前在當地檢察院辦公室工作,主攻詩歌。——文友丙是某縣級市作協主席,他是一位市領導,各種文

原创 三月寫作主題詞:生機

有別於一二月“生長”、“生態”,本月寫作的主題詞是“生機”。自然界生機無限,人類生機無限,社會生機亦無限。在春天,自然界生機無限,被古今詩人反覆吟誦。唐朝詩人白居易《錢塘湖春行》圍繞一個“暖”字,寫了水面、雲、早鶯、暖樹、新上燕、春泥、淺草

原创 小樣的人生(簡牘722)

山頭會因缺水而內心恐慌,江河也會因爲多雨而四處飄蕩。——題記1——花仙子文友李慶餘發來短信說,雨歇了,天晴了,轉輪巖下的小山村又要開戲了。我問:紫荊花節所有文藝活動都推遲了嗎?他回答說:開幕式已經舉辦了,就是有些活動被迫延後了。迫害者是誰?

原创 無路可退(外二章)

一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會發現自己在很多時候竟然無路可退。先是被父母捧在懷裏,然後開始在大地上走路,慢慢成了一個獨立的人,然後踩着前人的腳印,向心中設定的目標出發。出發無需儀式,只是往往走到小半生,很多人就乖乖地停下腳步,爲自己當初的選擇思量其

原创 陽光(簡牘723)

陽光用大段的排比句修飾小城中的光亮。——摘自高佔祥也許生活太過於艱辛吧,總想與臉上有陽光的人呆在一起,聽他說世界上那些成功的人士之所以,美好的事物之所以美好,哪怕說一句玩笑話也行。陽光心態,是一個人最大的魅力。這個地球很公平,陽光給你無比的

原创 走向野外(續五,簡牘725)

對於動物來說,植物世界就是大地,也是在遭受人迫害的時候,可以躲避,可以遠距離遷徙的庇護所。這如同莊稼之於泥土,植物之於大地。人類爲何對部分動物憎惡,如喜歡夜裏叼雞的黃鼠狼、擒拿圈羊的狼、下平原的老虎,並組織獵戶對其趕盡殺絕,除了滿足人類自身

原创 走向野外(續四,簡牘726)

八也許一個人內心寂寞到了極大處,有機會在野外才能悟到極多處,對人生的體會也能達到極妙處。野外,包羅萬象又千差萬別,單就人的層面來理解,一是自然的,一是靈性的。大多數人只要在野外看到能妥帖到心裏的景,喫到從野外獲得的新鮮飯菜,說不定還意外地碰

原创 “立春”詩歌解讀

立春【宋】範浚春生稚戲我難同,聊復題詩方絮紅 。忽得池塘夢中語,知君句律有新功。文友金字龍老師解讀:看了範浚(香溪)先生的這首詩,覺得他的心情相當好。初春的天氣雖然萬物復甦,但還是遠看草色近卻無,像是小朋友玩捉迷藏一樣,明明他站在那裏,硬要

原创 默唸(簡牘724)

對上了年紀的人,默唸是對過往生活的回憶,而在我,默唸更多是對自己未完成的事兒的牽掛。一年有365天,默唸常常是在冬閒時分,總以爲本年度可以完成的事,掐指一算年底剩餘的時間根本來不及。過去一年裏個人想做的事是出版兩本個人書籍,只是叢書書號難找

原创 範浚筆下“百工”彙集

南宋範浚是個理學家,也是寫實大師。1——農民(農夫、漁翁)出身在“官宦人家”的範浚久居鄉下,對四季氣候十分敏感,且爲民所憂爲農事發愁。詩歌《嘆旱》寫農民百指面對旱情,內心發愁,老淚縱橫。“我行田間嘆且驚,田間旱塊絲縱橫。荊榛惡草亦枯瘁,雖有

原创 走向野外(簡牘730)

一北方冷空氣剛一襲來,陽光就收斂了翅膀,太陽像只小野鴨躲在蘆葦叢中低頭冥思。江岸上,那些剛剛開眼不久的草樹也不得不閉上了眼瞼,滿口責怪寒風也詛咒冷雨讓自己長芽吐蕊的夢想化作了泡影。不是世人早把立春日視作植物界的預產期了嗎?可半個月過去了,不

原创 “白菜心”地帶?(簡牘731)

在今天早上政治學習時,偶爾讀到陝西省安康縣陳文斌撰寫的文章《那年黃酒》,其中一句提到了“白菜心”這三個字,原文是這樣的:我記憶中左鄰右舍釀黃酒是在八十年代以後了。雖然月河川道是安康的米糧川,恆口更是屬於“白菜心”地帶,但在改革開放前並不怎麼

原创 走向野外(續二,簡牘728)

六讓心靈如實通達於植物世界,僅靠幾次野外散步是遠遠不夠的。如果說人按照內心需要,將堅定不渝地繼續追求美的生活,那麼,像高山深谷原居民那樣在植物世界中定居下來,每天與植物進行面對面交流是最好的方式。追求美的生活,人有這樣的追求,植物也需要。也

原创 走向野外(續三,簡牘727)

七在大家眼裏,出國旅遊就是走向了世界,這個世界最多屬於精神世界。在一部分中國人的心目中,能長期在國外城市打工,就意味着自己實現了夢寐以求的生活,這個生活大半應屬於精神領域裏的生活。而在我看來,自覺地走向野外,與植物和諧共處的人,真正生活在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