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了凡四訓》的由來

袁了凡先生,本名袁黃,字坤儀;江蘇省吳江縣人,是明神宗萬曆十四年進士,曾做過寶坻知縣,對星象律、水利、理數、兵備、政治、勘探等都有一定造詣。《了凡四訓》是了凡先生在六十九歲時所作的戒子家訓。因此,這篇家訓作爲立命、修身、治世的教育經典,是了

原创 《了凡四訓》第一篇

立命之學:餘童年喪父,老母命棄舉業學醫,謂可以養生,可以濟人,且習一藝以成名,爾父夙心也。譯文:我在童年時,父親便去世了,年邁母親命我放棄學業,不要去考功名,改學醫,她說:“學醫可以賺錢養活生命,也可以救濟別人。並且醫術學得精,可以成爲名醫

原创 讀《了凡四訓》所悟

每一個人的人生其實事先都已經被上天所註定,大家都有各自的人生,每個人都會按照命運去度過自己的人生。但是人生當中肯定會遭遇到各種各樣的經歷,在遭遇到每次經歷的時候,每個人心中怎麼樣去想,怎麼樣描繪自己的願望。這種想法、信念,會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原创 關於認知症

上週六,也就是3月11日晚,於院長帶領全體員工在小餐廳以音頻和視頻的形式爲我們分享了關於認知症的一些知識和信息。於院長報了關於認知症的線上培訓課,成爲了一名認知症友好使者,此次培訓,院長應該是以友好使者的身份向我們傳播傳遞關於認知症的知識的

原创 五十元錢的故事

事情發生在十五年前,那時我在××小學代三年級數學。工作一段時間後我發現了一種不良現象:每個班上最後幾名差生,每次考試的時候,都被老師“藏”起來了,不讓參加考試,因爲怕影響全班平均分。剛剛進入教學行當的我很看不慣這種做法,我們是人民教師啊,怎

原创 鄰居老伯

鄰居老伯去年走了,享年八十歲。一向身體康健的他,走得那麼急,直腸癌,我們真的覺得意外。他生前的一幕幕總會不時浮現在我眼前。老伯一生勤勞儉樸,雖身爲農民,卻熱愛學習,熟知中國地理,經常向我們宣傳地理知識。在他的影響下,他的兩個兒子都考取了大學

原创 流淚的男人

那是發生在多年前的事了。那時,我所帶的班上有一名小男孩,長得很漂亮,有點像外國男孩。但我從那雙黑黑的,有着長長睫毛覆蓋的大眼睛裏,很明顯地讀出了無助,迷茫,缺愛。後來得知,他來自單親家庭,媽媽跟奶奶在一次口角後喝農藥自殺了。可憐的孩子,小小

原创 沒有憤怒,只有嘆息

今日看了簡友《我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一文,既爲底層老百姓不停辛苦勞碌卻難以維持生計感到悲哀,也爲簡眼視界老師的善行義舉點贊,並由此想起了不久以前發生在簡書的一件事……初次相識,記得是她關注了我,我留意了下頭像,是一位知性美女,簡書主頁自我介紹

原创 10 怎樣使檢查家庭課業成爲學生有效的腦力勞動

我們每一個教師都很熟悉這種情景:在檢查家庭課業的課堂上,當被提問到的學生剛剛開始回答問題的時候,所有其餘的學生就各幹各的事情了;對回答進行思考的,頂多也不過是少數幾個有可能被提問的學生。一個疑問使我長期得不到安寧:怎樣才能在檢查功課的時候,

原创 9 思考新教材是上課的一個階段

大概每一位教師都遇到過這種現象:昨天上課時,大家都很好地理解了所學的規則,回答得也很好,還舉出了例子;可是今天上課時,你瞧,班上大生的學生對學過的東西就有些模糊了,個別的竟把教材全忘了。還發現,許多學生在完成家庭作業時遇到了很大的困難。而在

原创 8 第一次學習新教材

學生學業落後、成績不及格的根源之一,就是第一次學習新教材沒有學好。而第一次學習新教材,這是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理解事實、現象、性質、特徵的實質而邁出的重要的第一步。經驗證明,許多事情都取決於在學習該教材的第一次課上,學生對某一公式的理解是否

原创 6 知識一一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在許多教師看來,“知識”這個概念就意味着會回答提出的問題。這種觀點在實踐中造成的結果是:知識好像脫離了學生的精神生活,脫離了他的智力興趣。掌握知識對學生來說變成了一件討厭的,令人苦惱的事,最好能夠儘快地擺脫它。我們要改變對"知識"這一概念的

原创 7 關於獲取知識

在我看來,教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這是最好的教學技巧之所在。怎樣才能做到,使學習成爲一種思考活動,從而有利於獲取知識呢?在這裏,什麼是最重要的呢?獲取知識一一這就意味着發現真理、解答疑問。你要儘量使你的學生看到、感覺到、觸摸到他

原创 5 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

在我們創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對“後進生”的工作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有那麼一些學生,他們理解和記住教材所花的時間,要比大多數的普通學生多2、3倍;頭一天學過的東西,第二天就忘;爲了防止遺忘,需要在教過教材後3、4個星期(而一般是3、4個月

原创 2 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

許多中學畢業生害怕報考師範院校,因爲他們感到幹這一行職業的人沒有空閒時間,雖然每年有相當長的假期。能不能使教師的工作中有一些空閒時間呢?怎樣解決這個時間問題呢?這裏最主要的是要看教師工作本身的方式和性質。在聽了一位非常優秀的歷史教師的一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