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覺悟-2022-56】只是一個“想”字

又是一個初夏的靜夜。“思”,讓人難以入眠。“想”即展開了。只是一個“想”字,就讓歷史一幕一幕地呈現了。“中國人的一生,是否是爲溫飽所累的一生呢?”“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大多數人其實就是爲溫飽而奮鬥的歷史。當然,帝王將相是爲權力而鬥爭的。”大

原创 【覺悟-2022-58】應該刨根問底

又要高考了。我的“高考”已經遠去四十二年了。許久以來,我對“讀大學”的重要性是堅定而不動搖的。然而,今天卻是“動搖了”!爲什麼呢?原因只有一個:讀了大學也不願意“動腦子”,這大學讀不讀也就是那麼回事兒了。讀大學的本質是什麼?能夠更加智慧地“

原创 【覺悟-2022-57】必須善於發現“我”

大千世界,萬物存在。間接有用於人的,直接有用於人的,均爲不可勝數,更不是一句話能夠道盡的。何者“有用”,何者“沒用”,完全取決於個人的發現。“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關鍵在於“聽”。“不聽”,那是一點用都沒有。“聽力上的發現”,由之至關重

原创 【覺悟-2022-63】思想的痛苦

純粹的“思想的痛苦”,是讀康德哲學。這是一種“自討苦喫”。也只有在這種“自討苦喫”中,思維才能真正實現質的飛躍。在這樣的康德哲學的閱讀中,我的思想空白了,而且是越讀越空白,不能生出自己的思想了。這也加劇了“思想的痛苦”。我還要讀下去嗎?我只

原创 【覺悟-2022-62】思想的幸福

【1】就“活着”本身來說,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人活着的意義,是人自己創造出來的。由此可以結論:人生是創造性的。非創造性則枉爲人生了。但怎樣創造、創造什麼,就有學問了。【2】“我活着的意義只是爲了能夠繼續思想。”當代著名哲學家鄧曉芒先生如是

原创 【覺悟-2022-59】向死而思

“向死而生”,是人生的根本邏輯。但若沒有“向死而思”,這個邏輯也就沒有多大價值了,甚至根本沒有價值。或許是年齡的原因,死這個概念最近時不時出現在腦際。——沒有“死”,怎麼會有對“生”的深徹反思?思想家中,我以爲最不怕死的是魯迅先生。本可以“

原创 【覺悟-2022-61】夏夜雜想

【1】“自古英雄出少年。”今天呢?除了“高考狀元”,少見“少年英雄”或“英雄少年”了。是否“非英雄主義時代”了?值得索思的一個問題。【2】作爲同齡人,我所認識的,有些早已因病等故去了,而我還活在今天。是他們不幸呢,還是我活着更爲不幸?這個問

原创 【覺悟-2022-60】一種“着迷”

在我們這個族羣,有一種“着迷”,不知是否“古已有之”,是謂“官迷”。我在年輕的時候,也被人稱爲“官迷”,其實是誤解了我,我只不過是中了“治國平天下”的“毒”而已。我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就厭惡了官場上的“明爭暗鬥”,但又躲不開,也因爲“當官”確

原创 應該開始這樣一個行動

“以終爲始”,是二十來年前所讀的一本書講的一個人生作爲的“方法”。還記得那本書的名字叫《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美國人寫的一本書。想來,這算是自己在“方法論啓蒙”上的第一書。當然,自己讀得是如癡如醉的,但也不是很透徹,畢竟還有一個自己的“覺

原创 『印染-93』“習慣”的考古

人生,乃習慣所成就,無論庸碌還是傑出,均此一律也。倘若讀讀古史,看看而今,這個“定律”是沒有人可以扳倒的。《國語•魯語》言:“士朝受業,晝而講貫,夕而習復,夜而計過,無撼而後即安。”讀此,我以爲這是古往今來成就人生傑出的一個“鐵律”。如果將

原创 【草堂人生-5】“春山無伴獨相求”

春山無伴獨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澗道餘寒歷冰雪,石門斜日到林丘。這是青年杜甫對自己初春深山訪隱的記筆。反覆讀思之,我以爲自己的讀書以求異質思想也像此般樣式,特別喜歡這“春山無伴獨相求”一句,倘若他日自己的文字結集,必以之爲書名耳。詩言記遊,

原创 【孟晉-4】在“紅房子”的日子

“紅房子”是1970年代中後期我鄉一所社辦高中的俗稱,因那學校教室就是一座用紅磚蓋的工字形房子,據說是1958年“大躍進”時產物,後來做了學校教室。我母親就在“紅房子”任語文老師。其時,我已在我們縣的最高學府——滿城中學讀高中了。我是在夜借

原创 【印染-96】“撓心”與“爽心”

“鬧心”還是“撓心”?“洗心”還是“爽心”?爲了準確反映心緒,當下的,我反覆查閱、覈實了一番,最終確定了“撓心”與“爽心”。但前二者,是不可“割捨”的,當然也不能,畢竟還有聯繫的。人心是不能撂荒的,正如土地不能撂荒一樣。所以,總要“看”點東

原创 【孟晉-3】小學一年級的時候

今天,回憶自己1970年代初年上小學一年級的歲月,我還能記起什麼?首先是那校園在當時的鄉村間是相當闊氣的,四近的鄉村,大概沒有像我故里——上紫口學校那樣氣派的。大門口坐南向北開的,紅磚砌成的門樓,可以說比村裏那時地主家遺存的青磚古門樓還大,

原创 【印染-94】爲什麼是“隔閡”而不是“互補”?

人是情感的存在,總是希望被人理解,並理解別人。在這個“理解”問題上,著名計算機科學家吳軍博士指出:“語文水平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怎麼是‘語文水平’?不是‘修養嗎’?”“語文,有這麼大的作用?我怎麼沒有覺得呢?”如此引發的問題,是正常態而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