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孟晉-5』我的第一篇作文

故家向東,走過春季綠油油的麥田,穿過秋季的青紗帳,有一村落,叫西村,至今沒有弄明白爲什麼這樣名字稱謂,何種歷史來源。然而,卻是我小學生涯的第二站——父母調到西村學校教書,我即轉學到該校了。在該校讀書時,我這個年級,該是一年級的第二學期,卻不

原创 【印染-95】“學會學習”的一個索思

“學會學習”,是一個比較時髦的“現代語言”,更是一個智能時代的重要主張。傳統觀念是,“學習,還用學習麼?”“上學,不就會學習了嗎?”現實的生活世界中,不會學習者大有人在。考試不及格,是不會學習的典例。當然,“不會教”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原创 【印染-89】隱約的一個預判

目下真的有可看的東西嗎?我以爲這是一個值得深長思之的問題。刷刷手機,無論【頭條】也好,還是【百度】也好,亦或其他網絡平臺,除了主流的“時訊”,大概“拉雜”居多吧?說是“垃圾訊息”,似乎尖銳了,但也似乎實況。那讓人昂揚的,哪裏去了?我先是“想

原创 『印染-90』非突破不可!

悶氣,怕是最讓人難以忍受的。生理上的悶氣尚且如此,精神上的悶氣便可想而知了。——無法忍受!何以突破精神的悶氣呢?我感到未償有過的精神上的悶氣,所以,突破之便成了我的思想。我沉入到了《魯迅在紹興》中,感受着民元前後青年魯迅所經歷的“精神的悶氣

原创 『孟晉-1』外祖母啓蒙於我

人生不過百年。外祖母——我姥姥,恰是百歲而壽終的。她老人家哪年去世的,我的記憶模糊了,或許她老人家始終活在我的心中,因而也就無須常念及她去世的年月日了。姥姥應該還要長壽的,因爲她始終沒有像其他老人那樣糊塗過,因而是真的“不幸去世了”!我萬分

原创 【印染-88】勇於實踐好的方法

《如何閱讀一本書》提倡閱讀文學作品時,如一部小說,要“一口氣讀完”,以保證“獲得”上的“連續性”和“整體感”。這是很有科學道理的。作爲讀者,“學以致用”是最重要的,也是根本價值所在。故而,我將這“一鼓作氣”的方法用在了閱讀葉聖陶先生所著《怎

原创 【印染-92】讓人落淚的故事

周氏兄弟的譯著《域外小說集》現在是難覓原版本的了,但今日重譯的還是可以讀到的,就在《他山之石:魯迅讀過的百來篇外國作品》一書中。前兩天讀了一篇:《音樂家揚珂》,波蘭作家顯克微支的短篇小說。原以爲是寫一位音樂家的故事,但讀完後才真的明白描寫的

原创 『孟晉-2』“上醫”與“下醫”

我那時——1976-1978初中兩年學過的《語文》課文中,有確定記憶的唯有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藥》了,高中《語文》課文則唯有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了,其他是一概找不到一點記憶了。很可惜的也有那時的《語文》課本們沒有作爲“文化”而保存下

原创 【印染-87】確有些笑談在而今

網上銷售“寫作法”的,於今是不少見的,譬如訓練營之類的,說明是有“需求”的,且一二百元的售價也不算高。求知麼,付費也不新奇。但若掛以“寫作變現”——靠寫作來賺錢,我以爲就是“笑談”了!【簡書】上也有發起“免費閱讀”之類的活動,見之,亦以爲“

原创 『印染-91』“短板”與“硬傷”

誰會承認“語文沒學好”是自己的“短板”呢?再說“這個短板伴隨了個人一輩子”,怕是更沒有人願意承認了。但事實卻恰是如此。舉個例子說吧,這樣容易讓人信服。小王不喝水。這是最簡單、最日常的一句話。倘若作個全面的分析,該包括哪些層次、方面呢?先想想

原创 【決定量-5】“不是所有語言都有文字”

什麼樣書籍的語言文字最精練呢?“當然是詩集!”確實,詩的語言文字是最少、最精闢的。但若除去詩集以外呢?畢竟,詩文亦有難理解之點、之句。《現代漢語》教材的語言文字最精闢!這是我的觀點與主張了。許多人大概不常讀這樣的書的。我卻愛不釋手了。《現代

原创 【決定量-6】“以詞彙爲建築材料”

天天都要說話,天天都在說話。但要問“語言是什麼”,該怎樣回答?怕是會“突然”難倒許多人了吧?這一問題確實考驗個人的語言學修養。但也確實是一個不注意修養的方面。問題還可能是:從小學到中學所學的《語文》支持一般生活,不支撐高端生活,是否支持人生

原创 【印染-85】熟而以爲美

除非奇花異草,乍見即美,其餘大多都是“熟而以爲美”的規律了,就像“情人眼裏出西施”一樣。讀書,更當如此。否則,祖宗怎會說“熟讀玩味”的定法呢?“我常想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閒靜來,然而委實不容易。目前是這麼離奇,心裏是這麼蕪雜。一個人做到只剩了回

原创 【印染-83】什麼時候“早自習”?

“像衡水中學一樣早自習嗎?”錯了!他比衡水中學的早自習還早,是在凌晨一點到兩點的時候。這個時候,衡中的學子早已勞累地熟睡了,他卻在昂揚着鬥志,沸騰於發現——思想的發現,發現新的思想。“夜深了你還不想睡……”任賢齊演唱的《心太軟》這首歌中的這

原创 【印染-84】只剩了回憶的時候

我尤其承認自己的大腦是“介質的存在”,倘若不“加工”點什麼,就無所適從了。“一個人做到只剩了回憶的時候,生涯大概總要算是無聊了罷,但有時竟會連回憶也沒有。”這話,確是真情吐露了魯迅先生在1927年5月時的心境,但也具有哲學的普遍性。——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