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Linux下守護進程的原理及代碼實現

守護進程是脫離於終端並且在後臺運行的進程。 守護進程通常獨立於控制終端並且週期性地執行某種任務或等待處理某些發生的事情。守護進程常常在系統引導裝入時啓動,在系統關閉時終止。Linux系統有很多守護進程,大多數服務都是通過守護進程實

原创 簡單選擇排序(C++實現)

簡單選擇排序:先找到未排序數組中最小或最大的數,然後進行交換操作 時間複雜度:O(n^2) 空間複雜度:O(1) 穩定性:不穩定 插入排序見:插入排序(C++實現&&與冒泡排序的區別) 以下是簡單選擇排序的C++代碼實現: #in

原创 一個字(word)的字長如何判斷?與系統有關

字節(Byte )是計算機信息技術用於計量存儲容量的一種計量單位,作爲一個單位來處理的一個二進制數字串,是構成信息的一個單位。最常用的字節是八位的字節,即它包含八位的二進制數。 字:定長的字節塊 字長:字中的字節數

原创 關於C++中的虛函數和純虛函數

什麼是虛函數? 定義:在某基類中聲明爲 virtual 並在一個或多個派生類中被重新定 義的成員函數。 用途:實現多態性,通過指向派生類的基類指針,訪問派生類中同名覆蓋成員函數 什麼是純虛函數? 定義:在基類中聲明的虛函數,

原创 關於C++中析構函數和構造函數的調用時機:分情況討論

一句話總結 構造函數和析構函數的調用時機:先構造的後析構,後構造的先析構,它相當於一個棧,先進後出。 但是,並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是按照上面的原則進行處理。對象可以在不同的作用域中定義,可以有不同的存儲類別,這些都會影響調用構造

原创 MySQL中關於數據庫和數據表的常用操作

數據庫的常用操作 1、查看數據庫 show databases; //查看或顯示當前用戶權限範圍以內的數據庫 show databases like '%test%'; //使用like從句匹配合適的數據庫 show

原创 關於MySQL的一些Tips(一)

數據單位 位(bit):二進制的一個單位,只能取1或0 字節(byte):8個位稱爲一個字節,可以存放對應ASCII碼的一個字符 字(word):若干字節組成一個字,一個字包含的二進制位數稱爲字長 塊(block):內外存儲器交

原创 MySQL中常用的幾種數據類型簡介

數據類型 數據類型(data_type):指系統中所允許的數據的類型 MySQL中常用的數據類型爲: - 數值類型: - 日期和時間類型 - 字符串類型 數值類型 整型 (1) TINYINT: 一字節,無符號取值範圍[

原创 windows下使用C++修改系統時間

修改windows系統時間,使用windows的API:SetLocalTime() 但是一定要使用管理員權限運行程序(切記),否則不會生效。 vs設置:項目–>屬性–>鏈接器–>清單文件–>UAC執行級別–>requireAdm

原创 修改VS(Visual Studio)的配置,使程序以管理員方式運行

大家在運行某些程序的時候,希望能以管理員方式啓動,因爲有些代碼的內容可能涉及到修改系統配置相關的東西,以管理員方式啓動,能避免程序運行失敗,得到想要的結果。 以下是visual studio中以管理員權限啓動當前程序的配置方法:

原创 使用limits頭文件,計算某種數據類型的最大最小值

寫算法的時候可能會用到的一個小工具吧,使用如下: /* 在C++中,求一種數據類型的最大最小值 使用 <limits> 頭文件 */ #define _CRT_SECURE_NO_WARNINGS #include<iostr

原创 高效的碎片化閱讀之《編程高手箴言》(一)

前言 今天看書的時候,突然有了一個想法,就是將自己看書的筆記(內容大部分是摘抄)以博客的形式分享給大家。 原因有三: 一是因爲筆記的內容較少,適合碎片化閱讀; 二是書籍中

原创 高效的碎片化閱讀之《寫給大家看的C語言書》(一)

以下內容來自於《寫給大家看的C預言書》一書,作者是Greg Perry。 程序員 programmer 程序 program 運行 run 執行 exec

原创 高效的碎片化閱讀之《寫給大家看的C語言書》(三)

以下內容來自於《寫給大家看的C預言書》一書,作者是Greg Perry。 指針 pointer 段 segment 偏移量 offset 平滑內存模式 flat memory model 取值運算符 dereferencing op

原创 高效的碎片化閱讀之《寫給大家看的C語言書》(二)

以下內容來自於《寫給大家看的C預言書》一書,作者是Greg Perry。 第1個計算機bug是一隻真正的蟲子。一臺軍用打印機不能正常工作了,結果在兩根電線中發現了一隻飛蛾。 函數是指C自帶的或者由你編寫的執行某些任務的例行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