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烽火麗人——讀《麗茲酒店的女主人》有感

布蘭琪本是猶太裔的美國人,還是個不入流的女演員,因爲嫁給了麗茲酒店的經理克勞德,因此成了麗茲酒店的女主人。她本是個摩登,任性,愛好八卦,廣交朋友的社交名媛,但在二戰期間,就在德國入侵法國,進駐在麗茲酒店的時候,卻暗地裏幹起了“革命工作”。她

原创 生活是首五味雜陳的詩

——讀(英)安娜貝尓·阿布茲的《伊萊莎小姐的廚房手札》伊萊莎小姐是位優雅的浪漫女詩人,可是在她生活的英國維多利亞時代人們是不讀詩的,他們只衷情於羅曼蒂克的情慾式的小說。爲生活所迫,她不得不向現實低頭,接受了朗文先生提出的寫一本烹飪的書。她原

原创 青春的假面

英國作家奧斯卡·王爾德的小說——《道連·格雷的畫像》中的主人公,道連·格雷,曾因那姣美的面容,純真的心靈而受到衆人的喜愛,更讓畫家巴茲爾以他爲模特畫了他的自畫像。而這幅畫也成了巴茲爾一生會引以爲傲的傑作。伴着青春激揚的愛情,未成年的道連和同

原创 假如真有“時光機”

日本科幻作家梶尾真治的《柯羅諾斯的奇蹟》用七則充滿愛意的暖心小故事,讓讀者內心頗爲震撼的同時又能深刻地體會到“愛就是一場迎向他人的冒險”。儘管回到曾經的過去,就會被拋到遙遠的未來,哪怕只剩自己孤苦伶仃,但無私的愛還是讓人義無反顧。有爲解救心

原创 讀《烏鴉魔法師(上)》有感

肯尼亞作家恩古吉創作的長篇小說《烏鴉魔法師》,利用現實主義和誇張的手法,把後現代的“耶穌”因意外事件而變成“烏鴉魔法師”。意外源於一位懷才不遇的年輕人找工作被“老闆”故意羞辱的遭遇。爲了生存,他被迫成爲神祕的“烏鴉魔法師”。而他對病人的治癒

原创 讀《向伯利恆跋涉》有感

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是什麼樣子?看過相關美劇和讀過有關書籍的人可能會在腦海中形成某種見解,或許是碎片化的,或許更多的是模糊不清的,但風靡一時的“嬉皮士”肯定人人耳熟能詳。以往我認爲“嬉皮士”就是喜歡打扮得“玩世不恭”,穿着拖地的“喇叭褲”

原创 你不用假裝堅強——讀《親愛的伯德太太有感》

這英國作家AJ皮爾斯的小說,以1939年希特勒掌權德國轟炸英國倫敦時的一本《女性摯友》的雜誌爲背景,其實就是其中的“讀者來信問答”的欄目。因爲該欄目的主編是一位趾高氣揚的“名人”老太太,總是藉口讀者來信太幼稚,並羅列數十條"不回答“的規則。

原创 雄心,該不該有?

讀完美版小說《律政佳人》,頗有幾點體會,淺敘如下。主人公奧德麗是個混血的年輕女性。其父親是白人,母親是菲律賓人,是一名護士助理。她還有一位天生殘疾的姐姐。有色人種在美國的生活可謂是不易,況且是貧窮的移民。和所有的勵志小說一樣,奧德麗從小品學

原创 讀亨利*詹姆斯的《美國人》有感

紐曼是一位出手闊綽,脾氣和藹的美國紳士,他有着賺錢和享樂皆不負的勃勃野心,同時也具備助人爲樂的“菩薩心腸”。當然,他是一位真正的紳士,他不是財大氣粗的花花公子。他堪稱完美,除了他家庭出身貧困。他從小就沒怎麼上過學,儘管他聰明過人。然而,這是

原创 遇見毛姆

初識毛姆是從閱讀他那本久負盛名的《月亮與六便士》開始的。因爲他的這本書令人耳熟能詳,不管是從網上的介紹,或者是廣播的節選朗讀,都讓我很想有機會找來讀一讀。無獨有偶,那天我在圖書館的新書版上遇見了它。因爲我不喜歡借閱陳舊書籍,所以到圖書館我一

原创 成長的印記——讀拜厄特的《靜物》有感

同一個家庭長大的三姐弟因爲各自的人生境遇不同而過着截然不同的三種人生。姐姐斯蒂芬妮爲了擺脫原生家庭壓抑的生活環境,也爲了不想活成父親爲她框定的“理想生活”,她選擇了在青春年少的時候嫁給了一位牧師。他們結婚時基於愛情,但肯定不是她心目中的理想

原创 讀《過於喧囂的孤獨》有感

捷克作家博胡米爾 赫拉巴爾的著作。小說短小精悍,時間花費不多便可讀完。但因是涉獵一遍,所以感想難免粗糙。更因不想讓有厚重思想的書籍隨着讀完之後的掩卷而銷聲匿跡,因此就有了動筆的慾望。一位從事在廢品收購站工作的打包工漢嘉,在其工作的三十五年來

原创 曇花一現般的一生

斷斷續續地花了一週多的時間纔讀完葡萄牙作家若澤*薩拉馬戈的《所有的名字》。讀得慢的原因之一是他的寫作方法與我以往讀過的小說敘事方式截然不同。通篇文章似乎喃喃自語,其實是有不同人物間的對話,但作者都沒有用引號表明,只用了分號說明。所以,咋一讀

原创 邂逅白俄羅斯的當代“愛情”

《永恆的瞬間》是白俄羅斯當代作家娜塔莉婭*巴特拉科娃的作品,更是在2012年被評爲最受歡迎的小說,至今也仍然位於白俄羅斯讀者最喜愛作品的行列。她的小說主要反映城市生活、都市女性生活,因此她被稱作“城市小說女王”。邂逅這本小說,就是我一貫在圖

原创 教育,重塑新生

兩年前,當一個剛認識不久的朋友向我推薦塔拉*韋斯特弗寫的《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時,我只是抱着應允的態度說有機會會去讀讀看。據說是很有名的暢銷書,所以當時正忙着讀經典的我不大會考慮。前兩天因爲圖書館裝修,能借的書實在太少。剛好走到文學欄,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