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建立自信,修改稿

起因曾經有一個叫雲月的小男孩,上學比較早,跟他一起入學的小夥伴們都會比他大上兩三歲。所以在學校裏他會經常羨慕其他同學,覺得他們那麼聰明,那麼能幹。相比較而言,他自己卻什麼都幹不了,所以只能孤獨的仰望着其他同學。時間久了,他變得越來越孤僻,越

原创 小學心理健康案例

教育是心與心的碰撞,教育一途沒有誰一定是誰的老師,正所謂達者爲師。師生之間也是如此,只有真誠相交才能在互相扶持,彼此成就,成爲更好的自己。張小鵬,現在是一個二年級的小男孩,在一年級的時候他在上課的時侯表現與其他人不一樣,其他孩子跟着老師認真

原创 參加有意識的爲人父母的藝術上課收穫

參加有意識的爲人父母的藝術已經兩天了,在這兩天裏的收穫分爲兩部分,一部分是知識上的收穫,一部分是沉思和過程中的收穫:一、知識上的收穫1.身體上的平衡遠離加工的肉食,儘可能素食2.心理上的平衡滿足頭腦的六個需求:安全感和確定性、多樣性、重要性

原创 《優勢成長》摘抄

前言1.人生一小部分由你做了的事決定,但大部分由你做好的事決定。2.個人快速成長的正確路徑:發現優勢,設立目標,制定策略,尋找方法,加倍努力,獲得成果。(你要在找到自己天賦和優勢的前提下,再去設目標、定策略、找方法,再去努力,最終才能獲得

原创 如何增加自我效能感——摘自壹心理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強,通俗講就是面對一件事情的時候,有“我能行”的那種,渾身充滿力量的感受。爲什麼會沒有“我能行”的那種感受呢?因爲我們總是瞻前顧後,擔心這個、害怕那個,生活工作中我們總是有各種各樣的擔憂。自我效能

原创 親密關係常見的思維歪曲以及如何打破惡性循環——摘自壹心理

主觀臆斷。一方常常不經過思考和求證,就肆意將不同的事情聯想起來,或是基於個人經驗和態度做出判斷,從而引起雙方不必要的誤解和爭吵。注意偏差。一方常常戴着有色眼鏡看對方,看什麼都覺得對方不順眼,都是錯的。並且有選擇的去看對方,忽視了對方的優點。

原创 爲什麼總是在不知不覺間逃避

很多人都喜歡看小說,而且看小說的時候不容易停下來。這是一個很不正常的現象,但又比比皆是。似乎很多人都在嚮往小說中的世界那樣肆意的愛恨情仇,那樣的爽文總是讓人慾罷不能。在書中主人公似乎無論遇到什麼都能夠化險爲夷,有驚無險,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

原创 做個好命的人——摘自壹心理

人生下來就是一個不斷髮展的過程,提高命運質量甚至改變自我的命運對自己和以自己爲中心的社會團體都是百利無一害的,但提高與改變是一個目標堅定、長期堅持的過程。爲什麼我們很多人都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命運不好,也想更高的提高自己的命運質量,但更多時候都

原创 《種子》摘抄

找到曾經讓你開心的地方,就能找到揭開人生意義的線索。做什麼工作其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投入到工作中的精力和意識。跡象不清晰的時候,你可以問自己幾個簡單的問題:我已經在現在的工作中學到了應該學的東西了嗎?我在這兒還有沒有成長的機會呢?我有沒有

原创 合作共贏,超越自我——讀《自卑與超越》有感

《自卑與超越》作爲個體心理學的經典之作,寫於阿德勒去世前5年。那時阿德勒62歲、正處於思想最成熟的巔峯時刻。他通過十二個章節,分別從童年記憶、學校教育、家庭影響、社交倫理、職業婚姻等各個領域,深入闡述了自卑情結對人的影響、探索人生的真正意義

原创 讀《種子》,悟人生意義

最近有幸讀到《種子》一書,讓我意識到尋找人生的意義,對自己的人生會產生多大的影響。不知不覺間,我們總是在尋找着什麼,或者說在等待着什麼,我們看不到自己的目標,只想通過各種跡象來證明自己的價值,但是往往會陷入生活的混混沌沌,無法自拔。我們在等

原创 是病是結也是機緣

對象最近到醫院檢查身體,被告知需要手術,從小到大還沒經歷過這般陣仗,一時不知所措,情緒有點崩潰。時至今日,手術已經完結,一切順遂,雖然僅僅是一週時間,卻恍如隔世,如今不僅身體逐步好轉,兩人的關係也是頗爲親密。雖然對象生病了,但是經過這麼多天

原创 及時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總是喜歡拖延,彷彿拖着拖着任務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完成,實際上這是一種錯覺。該做的事情馬上去做,會使自己擁有更高效的人生體驗。如果一直拖着,那麼我們的內心就會被糾結和忐忑所纏繞,因爲沒完成,所以在潛意識中會一直記掛着這件事

原创 那一刻很溫馨

今天在上體育課的時候,帶着一個不太正常的孩子在走圈。之所以說他不太正常,是因爲和其他的小朋友相比,他可能更特殊一些,說着別人聽不懂的話,始終一副很開心的樣子,就是那麼與衆不同。上課的時候只能讓他跟着我,不然的話就會和其他的小朋友發生不愉快的

原创 人生重在選擇

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做着選擇,只不過這些選擇我們並沒有意識到是我們在做選擇。我們每一次的選擇都將使我們導向不同的方向,也會使我們的未來迥然不同。 不是每一次選擇我們都能意識到,也不是每一次選擇,我們都認爲那是自己真正的選擇。儘管這樣我們仍要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