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幻想是人生最可怕的敵人--禪解道德經17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爲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爲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爲天下、則可寄於天下。愛以身爲天下、乃可託於天下。上一章講五欲之爲害,此節進一步發揮

原创 真實的生命是什麼--禪解道德經16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爲腹不爲目。故去彼取此。上一章講以無爲用,此章則從反面講,物慾之害。《陰符經》講“恩裏生害、害裏生恩”。我們用五色五欲享受這個世界的豐富,也必

原创 以無爲用--禪解道德經15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爲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爲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爲利、無之以爲用。人們眼中只有得益,所以想抓住東西,追求的是確定性,這是基本的心理需求。追求一種安全感與確定性是生存的需求。所以我們注重“

原创 真正的修養是什麼---禪解道德經14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爲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我們都在講以“空”的心態來面對人生,這些話太高調,碰到事情,七

原创 功成身退---禪解道德經13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要用讀散文的心態來讀《道德經》,文字很優美,東一句、西一句,隨意揮灑,但又不離主旨。不要認真分析前後段落與邏輯結構。讀《論語》有邏輯結構,

原创 上善若水---禪解道德經12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尤。這一章還是結合“有”與“無”來發揮,如何以“無”的心態來處理“有”的世界。上善若水,這個成語幾乎成了《道德經》

原创 什麼是我--禪解道德經11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天長地久,也是一個比喻的寫法,天地也不可長久,物質的世界總會有成住壞空的循環。天若有情天亦老!爲什麼萬物循環,天地卻總是那麼

原创 綿綿若存--禪解道德經10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此章接着講上一章的“虛而不屈,動而愈出”,佛家講法是“如來”--如來如去,沒有什麼出入。道家的思想是世界是一個東西生成的,所以可以修道把握人生。所以有“一粒金丹吞入腹,我命由我不

原创 天地不仁--禪解道德經9

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此章把第一章的“有”與“無”合在一起講。天地只是一個幻像,故名“無生”。無生即無情,是謂“不仁”。“無”的體爲虛,幻化萬物,生而不

原创 只能意測的那個“無”--禪解道德經8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此章解釋第一章的“無”。我們前面講過,“無”超過我們人類頭腦的範圍,是沒辦法思考與把握的----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因此本章以

原创 爲無爲在現代社會還有積極意義嗎--禪解道德經7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知者不敢爲也。爲無爲、則無不治。此章繼續闡述第一章的“有”與“無”。“有”形成了這個世界,我們是靠各種“覺”來

原创 矛盾是世界基本定律--禪解道德經6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爲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這一章接着前一章,講“可名非

原创 遊戲在有與無之間的人生--禪解道德經5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前面已經分析過,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這個世界是“如露

原创 道和名--禪解道德經4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前面所闡述的“有”與“無”理解了,這段話也就明白了。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那個“無

原创 莫妙其妙的空--禪解道德經2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這一大段,都講“有”與“無”,搞得人莫名其妙。整本《道德經》,講的都是怎麼在這個“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