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發表31:外宿南閣迎高考

讀高中時,由於學校宿舍緊張,有不少同學住外宿。讀高三時,爲了有一個比較安靜的學習環境,我加入了外宿的行列。高三上學期,我租在學校對面的一棟三層樓裏,樓房很新,舍友十幾人,是老鄉或同學,住在一起,其樂融融。然而學習的氣氛不夠濃,於是我想換個地

原创 發表22刊於《桃源鄉訊》:掰香籤

小時候,我還在隊址上課,放學後孩子們都要打鬧一番才肯回家。當小金、小輝和我快速跑過勁叔家時,他拿着鋤頭正要出門,急切地叫住我們:“孩子們,停一下。”他手往門前左下方的屋頂一指,我們看到五六隻小麻雀在黑瓦上跳躍着,還有三四個又圓又大的笳籮上晾

原创 馱動村莊的“鐵牛”

“鐵牛”是手扶拖拉機的俗稱。在老家,現在很難見不到它的蹤影了。但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它曾是偏僻的山村中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每當想起,心潮難平。那時,村落裏只有大舅買了一隻大鐵牛。每當暮色降臨的時候,全村的孩子都豎起耳朵,只要一聽到村後路傳來“

原创 發表的文章附樣報一覽

去年4月,年至45的我,突然萌發寫點童年趣事的想法,於是“喫老才學爬”,寫了,並堅持下來——2020年7月開始投稿,略有收穫,彙總如下:2020年下半年:1.2020.07.14《福建日報》發表《那年七月,父親陪我高考》(首次投,原文刊發,

原创 發表21《海絲商報》:父親的蔑刀

家裏一個陳舊整潔的竹籃裏依然放着竹匠的一些工具,其中最爲顯眼的是一把蔑刀。這把蔑刀刀背寬厚,刀口雪白,刀刃如新發於硎,閃閃發光,可吹髮斷絲,鋒利無比。這就是父親的蔑刀。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竹匠還是很喫香的,農村日常用的許多器具都是毛竹做的。

原创 發表20:故鄉的白石丘《泉州晚報》

老家清瑩的小溪裏有一座奇麗的白石丘,是個讓人流連忘返的地方。白石丘坐西朝東,位於小溪中段一處兩岸高聳,中間狹窄的溪牀上,是由一塊西高東低、最長處約十米、最寬處約八米、最高處約四米的不規則白崗巖天然形成的。石丘表面大多白淨光潔,紋理細膩偶見淺

原创 您愛喫哪款茶

“以茶待客”是老家的習俗。作爲一個在茶鄉長大的人,早就聽慣了“來喫茶”的邀客語。隨着時代的發展變化,發出“來喫茶”的邀請後,又自然而然地詢問“您愛喫哪款茶”。這輕輕一問中,蘊含着社會的巨大變化。上世紀80年代前期,我到上學的年紀時就有茶的概

原创 發表18:提籃人生(《東南早報》)

在老家廚房窗口的通風處常年掛着一個圓形的竹籃,那是母親的提籃。小時候,親朋好友一有喜事分點糖果、餅乾,母親總是用舊布條一層層地包裹好後收到提籃裏,然後掛在孩子夠不着的高處。看着眼巴巴的孩子,母親於心不忍,偶爾拿點出來喂喂孩子們的饞蟲,其他的

原创 陳振元發表17.提籃人生

在老家廚房窗口的通風處經常掛着一個圓形的竹籃,那是母親的提籃。小時候,親朋好友一有喜事分點糖果餅乾,母親總是用舊布一層層地包裹好後收到提籃裏,然後掛在孩子夠不着的高處。看着眼巴巴的孩子,母親於心不忍,偶爾拿點出來喂喂孩子們的饞蟲。其它的就留

原创 此時的睡姿最美麗

沒有溫馨的臥室也沒有柔軟的被褥不需要抱抱憨厚的小熊,可愛的玉兔沒有睡前一貼,護膚養顏告別安逸逆行奔赴目的地一片水泥地,幾塊硬紙皮你我臥榻連席草綠色的衣褲連成一片春色開闢“抗疫”新天地課桌椅,水泥柱,還有牆角一隅乃至同事的胳臂皆是你我此時的棲

原创 陳振元書法

原创 發表15:秋涼秋夜香

昨夜氣溫驟降,喫完晚飯,與妻一起漫步在小區的走道上,明月在天,涼風拂面,樹影婆娑,光影綽綽 ,已有幾分涼秋的氣象。沒走一會兒,一陣清香襲來,妻驚喜地叫道:“哇,米蘭!”“啊!什麼是米蘭?”我第一次聽到這種花。“你真是少見多怪!”妻指向右邊的

原创 發表14:故鄉的小渠

在我老家,有一條小渠自西向東,穿村過舍,長流不息。小渠發源於西山下的西溪,自溪口分流而來,繞過幾座小丘的腰部,緩緩而行,迤邐而至。渠未進村前的部分,長約二千米,寬不過三尺,深不過二尺,堤壩上長着青翠翠、毛茸茸的蔓草,渠貼小丘的壁上則荊棘叢生

原创 雨夜白薯香

小時候,家裏糧食不夠,白薯配稀飯是家常便飯。在自家喫過許許多多的白薯,沒什麼特殊的感覺,倒是30多年前的一個雨夜,在堂姑家喫的白薯特別香。那是我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畢業班了,學校要求通學生也到校參加晚自習。晚自習上兩節課,有一天晚上第二節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