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做好自己該做的事

先講一個故事:從前,有個姑娘嫁人了,婚禮前一天,她去了未婚夫的家裏,看到有老鼠在偷他家的米。於是,她就提醒她的未婚夫:“哎!有老鼠在偷你家的米!”而正式辦完婚禮,她進了這家的門,當看到有老鼠在偷米喫的時候,她的第一反應是抄起鞋子丟了過去:“

原创 熬夜有害健康

昨晚1點半才睡覺,就算早上睡到9點,今天狀態還是很差。生物鐘的打亂,可不是早上補覺能補回來的。昏昏沉沉地白天就這樣過去了。來看看熬夜的壞處吧:英國科學家最新研究證實,夜班工作人員患糖尿病、心臟病和癌症的風險,比正常睡眠者高4倍多,肥胖症的風

原创 從《原則》設定自己的原則

昨天,看《原則》這本書,就想“我有什麼原則嗎?”抓了半天頭髮,也沒想出有撒原則。除非這算一條的話:沒有原則就是我的原則。原則是不能有例外,絕對剛性,絕不出權宜之計,絕不隨機應變,絕對是一以貫之的。按照這個標準你想想,你有自己的原則嗎?如果有

原创 深夜在窗臺想往事

夜深人靜,在窗臺上,開着檯燈。偶爾風兒吹過,我在想着什麼,有人會想我嗎?現在哪還有想見不能見的朋友,想念的味道還沒濃烈時,微信裏寫上幾句想Ta的話,就能聊上。還是想見面的話,開個視頻,就能見着了,面對面聊起來了。想念再甚者,訂個機票或者火車

原创 欣賞詩句《生活的邀請函》

發現一首詩,挺喜歡的,抄在下面了。                  生活的邀請函我不在乎你如何謀生,只想知道你有何渴望,是否敢追逐心中夢想。我不關心你年方几何,只想知道面對愛情和夢想,你是否會無所保留,像個傻瓜般,投入得徹底。生命的背叛

原创 先後問題

《大學》裏說:“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意思是說,知道哪個在先,哪個在後,就接近得道了。“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意思是說,知道哪個在先,哪個在後,就接近得道了。先後次序是儒家哲學的一個核心,任何事情都要分清先後。比如“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爲

原创 真正的改變需要持續有強度的刺激

今天看到這麼一則故事:一位做酒店的企業家,回到自己的酒店,門童跑過來給他開車門。他一看,前面停着顧客的車,沒人給顧客拉車門,卻跑來給老闆拉車門。他應該怎麼辦呢?你可能會想,他應該告訴門童“你要給顧客拉車門”,對不對?但他沒有說話,而是自己站

原创 個性需要改嗎?

在成長的過程中,有沒有人對你說:“你的個性不好,要改。”你想想看:我的個性不好,脾氣暴躁、說話直、容易得罪人,這樣的個性難道不要改嗎?可管理大師德魯克說:個性根本不用改,你沒有能力改,也不值得去改。這就奇怪,不改個性那要改什麼呢?德魯克說:

原创 我做到知行合一嗎?

說一千,到一萬,想到了,學到了,最終沒做到,那有什麼意義呢?知行合一,就是不管他怎麼說,直接訴諸於行動,才能知道答案。就像古人說過的那樣“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哪怕你做得並不多,你做得並不好,只要你開始行動了,在這個過程中能夠體

原创 面對不好的情景

小寶有些感冒,時刻都讓我抱着她、陪她玩。陪孩子是件幸福的事情,可若超過2個小時,我就覺得有些累,甚至心很煩。一方面天太熱,抱着孩子多少有些燥熱。另一方面,我想靜下來,讀點書或是寫些什麼。燥熱和長時間陪小寶,我有些煩了,在煩躁的情況下,還要接

原创 補長和補短哪個更重要?

短板理論又稱“木桶原理”、“水桶效應”。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提出短板理論,又稱“木桶原理”:盛水的木桶是由許多塊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這些木板共同決定的。若其中一塊木板很短,則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這塊短板就成了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若要

原创 路途雖遠,內心堅定

如果是李笑來老師,現在他會怎麼做?應該先給自己找個安靜不受打擾的地方,泡在咖啡或者是茶,也許水就可以了。然後,他會閱讀,看的是電子書,大概率是原版英文的。時間沉浸在閱讀中不知不覺,直到他遇到感觸比較深的點,圍繞這個點全文檢索,接着他會把這個

原创 一本翻破的書

一本被我翻破的書:李笑來老師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這是我的認知啓蒙之書。沒有遇到這本書之前,我在單位混日子,上班打着遊戲、下班打麻將。很可能就成爲那句話:“30歲就死了,80歲才埋的人”。而且,我還要交一輩子認知稅,一輩子沒有希望,被那膚

原创 電腦和人腦

把大腦比作電腦的話,我們的心智,就像電腦的操作系統。心智厲害的人,就是擁有更高級操作系統的人。心智低下的人,就是擁有糟糕的操作系統。操作系統可以升級,心智也是可以不斷升級的。心智從幼年到成人,電腦WINDOWS 98到現在的蘋果OS。成年人

原创 人爲什麼要工作?

人不工作可不可以?不工作後的生活是什麼樣的?我辭職後,因老婆懷孕,有半年的時間沒有工作。每天睡到自然醒,餓了就喫,讀讀書,出去玩一會,想幹嘛就去幹嘛。原本以爲這樣的生活是嚮往的生活。然而才過了一個月,我就厭倦了,覺得特沒意思。人是會追求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