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苑九芬2137:生命自有其規律

心理學界有一個著名的實驗,即心理學家格賽爾的雙胞胎爬梯實驗。實驗中,雙胞胎中的一個,在他出生48周起,每天做十分鐘的爬梯訓練,連續六週,到52周時,他能熟練地爬5級樓梯。在此期間,雙胞胎中的另一個不做訓練,而是到他53周時纔開始練習爬樓梯,

原创 苑九芬2136:關注,但不打擾

頭腦想像是最可怕的東西,因爲頭腦會造出一萬種理由,證明自己的想像就是真理。比如,看見孩子彎着腰玩ipad,頭腦立刻會說,這樣會把眼鏡搞近視,這樣對身體不好,所以我要糾正他。當父母去糾正孩子,結果必然是,孩子不開心,和孩子關係進一步疏遠。看到

原创 苑九芬2138:關於原生家庭

當你小的時候,家庭就是你的全部。家庭教會了年幼的你如何去看待這個世界,你才能夠決定自己是誰、該如何與人相處。如果你的原生家庭不幸的話,很可能你會做出如下自我評價: 我沒法相信任何人。我不值得被人關心。我永遠都不會成功。這些評價會將你引向失敗

原创 苑九芬2137:關於讓步

“最近因爲瑣事和老公吵架,我覺得我沒有錯,老公也不讓步,長時間不能出門,只能在一個空間裏,我都不知道如何和他相處了,老師能給些建議嗎?”覺得自己沒有錯,也可以讓步,誰說只有過錯的人才能讓步。讓步歸讓步,自我認識歸自我認識。你覺得自己沒錯,可

原创 苑九芬2139:過度控制

倫敦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父母的控制行爲,和孩子以後生活中的心理健康問題之間存在關聯。家長控制慾過強,對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負面影響,與痛失至親產生的負面影響程度相近。過度的控制,是孩子獨立的絆腳石,讓他沒有機會面對生活中的困難,難以培養解決問題

原创 苑九芬2135:話癆孩子

孩子“廢話”多,說明家裏很有愛話癆孩子其實還是家庭有愛的表現,孩子是個小話癆,說明家裏很有愛。家人之間越是有愛,孩子越是話多。如果你看到一個六七歲的孩子特別愛說話,那麼大概率來說,他在1~3歲期間,身邊的家人至少有兩個以上,且家庭氛圍良好,

原创 苑九芬2140:母親與嬰兒

人類出生前,母親和胎兒確實處在未分化的狀態 —— 母親喫飽了,胎兒就喫飽了,母親身體健康,胎兒就是安全的。小孩剛出生的時候,也要延續這種感覺 —— 嬰兒餓了,母親就感應。做過媽媽的人知道,孩子一餓一要哭,哪怕媽媽不在家,她的奶水也會漲。這是

原创 苑九芬2141:關於自我界限

自我界限是指在人際關係中,個體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責任和權力範圍,既保護自己的個人空間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個人空間。從心理發展上看,自我界限是逐漸形成的。胎兒在母親體內,他感覺到他和母親是一體的,母親就是他,他就是母親的一部分。出生以

原创 苑九芬2142:高質量的陪伴

高質量的陪伴,前提是完全不想改變對方。沒有人喜歡被說教,沒有人喜歡被控制。因爲當我們想要改變對方時,無論出發點多麼好,道理多麼正確,其實都在傳遞:我不喜歡你現在的樣子,你應該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這個改變對方的能量本身,就會讓對方抗拒。就像妻子

原创 苑九芬2119:對不起,你越界了

鼓勵大家釋放攻擊性,並不是說,鼓勵成爲一個脾氣火爆,一點就着的人。相反,而真正能自如地表達攻擊性的人,是心理較爲健康的人。因爲,他們不會隨意以某個行爲定性一個人,不會對人充滿敵意。同時,他們也能夠保護自己,爲自己挺身而出。平靜的說一句:“對

原创 苑九芬2118:覺醒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說:“向外看的人,夢遊;向內看的人,覺醒。”周國平也說過:“在一切力量中,最不可缺少的一種內在力量,就是覺醒。”覺醒的意義在於,它不會再讓你迷茫焦慮,痛苦又自毀地度過一生。而是,拿出“覺醒心態、覺醒認知、覺醒行動”來不停地

原创 苑九芬2117:做不到與做到

“做不到”,本質是不勇敢,是外求而不敢內求,是努力想“做到”,還不相信自己本就擁有。當覺得自己做不到時,應該問問自己“我爲什麼做不到?”可以告訴你,因爲你的方向錯了,你在努力想做到,這是外求。正確的方向是:內求,相信自己本就擁有,從而勇敢地

原创 苑九芬211:從媽媽到媽

從「媽媽」到「媽」,意味着孩子長大了。突然有一天,孩子不再稱呼母親爲媽媽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聲簡短的媽:媽,我回來了!媽,以後進我的房間請敲門!媽,我走了,到了再給你打電話......作爲父母,其實我們都經歷過那個成長期,做了媽媽之後,就更能

原创 苑九芬2116:瞭解自己的身體

你的身體,比你的頭腦更懂你我們總說“跟着感覺走”,但實際上我們的內心總困在迷霧之中,找不到問題的根源所在。通常,我們會習慣性地忽略或壓抑某些感覺,或更重視邏輯和理性而非感覺。實際上,這些被壓抑的感覺,是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比如一個人的皮

原创 苑九芬2115:療愈創傷

首先,我們要認清。過往的創傷,不會因爲三言兩語就被輕易消解掉。它需要我們對創傷好好地做一些修補的“手術”。稱之爲手術,就說明這個過程真的很精細。它並非只要往那上點兒藥就可以了。它需要先找到我們的傷口,看到:“哦,原來你是這樣受傷的。”再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