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從‘啓蒙教育’到‘紅塵問道’,問一個‘自強不息’的‘本來’。”

《十萬個爲什麼》這本書算是我的“啓蒙書”之一,瞭解過我的過去的人大概知道,除此之外,還有《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話》、《小王子》,以及後來我的“枕邊書”換成了《培根論人生》、《長短經》。這些都算是從小在意識深處培植的“根”,即在人生觀的形成

原创 冥想|“相信你的頭腦,堅定你的意念。”

知道“冥想”這個詞,對於現在的人來說,可能沒什麼好稀奇的。無論是打坐、入神、控制呼吸、自我催眠、自我暗示等等,又或鍛鍊專注力,凝視某處;還可以是通過各種刺激進行自我調節,比如音樂,比如觀想,還比如運動(打太極)等,這些都是“冥想”的一些方式

原创 “人生該如何去度過呢?”

有個好玩的問題——如果你去“算命”,你是決定先測試一番然後下決定要不要接着去算命,還是直接就問自己最關心的問題呢?這個問題幾乎貫穿人的一生。我是說,無論你誠實與否,你都將後悔。很悲劇性的發現,但與此同時也確實是個悲劇。我是說,無論是哪種命運

原创 “寫點快樂的,就像選擇性悲傷。”

很多時候,挺想把快樂分享給大家。即使沒有,如果能創造點快樂分享給大家也是好的。當我這樣去想時,突然間覺得“網絡小說”挺可愛的。可能也正是這個原因,我才寫不來網絡小說吧?是的,我沒有厲害。我既做不到“無中生有”,也做不到“苦中作樂”。所以,我

原创 《莊子:天下沉濁不可與莊語》(節選·留存)

看這些心胸眼界如此褊狹卻又自以爲是的學者們,各居一曲,勾心鬥角,從某一先生那裏學來幾句話,就沒完沒了地鼓譟喧囂,自己私下裏得意,自以爲懂得最多,各以自己的學說爲最了不起的學說,各以自己的觀點爲最正確的觀點。他們不能認識真正大道的浩博廣大,卻

原创 “語言即思維,思維即邊界。”

英語之所以難學本質就在於思維方式的不同。換句話說就是“本來如此”的差別,而與之對抗的就是我們老一套的“因果關係”的“必然如此”。換句話說就是,我們習慣性地認定某事的發生一定不是意外,而是必然。這是從根上就註定“歪脖子樹”的結局。說白了就是,

原创 “到如今,回頭試想真無趣。”

一個接一個的話題,絞盡腦汁地想各種話題,日常交談,客套、禮貌、問候,說着各種無關緊要的話或別有用心的話……我挺厭倦的。我是說,好像種種的在意或不在意,本質都沒差別。情感投入時,三言兩語勝過千言萬語;感情淡泊時,甜言蜜語也寡淡如水。興許,壓根

原创 “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

在抽菸的時候,我就在想,也許未必需要一顆煙。我是說,真正享受的就那麼一瞬間,第一口煙。其實,抽完整顆煙是不舒服的。而且,很多時候,煙更多的是夾在手中自燃。我就在想,這很不對勁,爲什麼後面明明都不享受了卻還是堅持抽完呢(其實還剩下點菸屁股)?

原创 貧富 | “你應該相信自己的經驗,在熟悉且擅長的領域尋求突破。”

關於“富人的財富是一點點積累的,還是突然的機遇暴富的?”,感想如下:有人相信“之所以貧窮是因爲懶惰。”還有人相信“之所以富裕是因爲運氣。”前者並非事實,就像“勤勞致富”的“致富”是極其有限的。資源的不合理分配一直都是個大問題,無論是權力、制

原创 看書 | “能夠幫助我們,成爲想要成爲的人。”

關於“我們爲什麼一定要看書?”,感想如下:其一、它在一定程度上拋開了只能被動接收所有呈現到面前的東西的局面。這一點和小時候接收教育時的情形類似:無論是家庭教育又或學校教育,小時候我們一無所知時只能被動地接受來自於大人的經驗和生活所遇到的種種

原创 藝術美丨“先有美感,然後發現美。”

很多藝術生包括鑑賞藝術的人,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藝術的真正價值和意義,這不是說他們不懂藝術,而恰恰是因爲他們太懂藝術了,以至於他們連最基本的一點都給忽略了:他們目光所及皆是關於藝術的知識、經驗和註解,唯獨很少去觀察、感受和發現藝術本身,以至於

原创 情人節丨“不愛,尤其不敢愛。”

我對於自己的感情歷來吝嗇,吝嗇付出,吝嗇回報,吝嗇感恩,吝嗇分享,更吝嗇交流。年少時,倒是經常把愛掛在嘴邊,不是“我愛你”的那種,而是非得愛點什麼似乎纔有話可說。這好像在說,我愛的,所以我懂得,所以我可以說,繼而我有話要說。然而,隨着歲月漸

原创 分寸感|“適可而止,留有餘地。”

我經常喝水,我就發現倒水的時候,我怎麼也倒不好,水總會從水壺旁邊漏出來。若是偶爾倒出來的水一滴不灑,對我來說是件挺喜悅的事兒。於是,我就去觀察,去總結,當然這一切都只在想喝水纔去倒水的時候。然後我就發現,我用的力很輕,倒出來的水也軟綿綿的,

原创 「信」|“如果你還在期待一個懂你的人?”

親愛的朋友:你好!見字如晤。當你點開這封信時,也許你也不曾留意到我的一個小心思,我設置了一個“陷阱”:通過標題,我已經知道了你是一個怎樣的人了。是的。我是說,如果你還在期待一個懂你的人,那很大概率上你和我一樣,是一個孤獨的人。其實,坦白地講

原创 “得到之後呢?你又將去往何處?”

以前,總喜歡看一些勵志故事、勵志演講,以及聽別人高談闊論。以前,看不懂,也聽不懂,更不會去思考。那麼,以前看到的、聽到的都是什麼呢?我是說,看它們、聽它們,我爲什麼要這樣做?看完之後有什麼感悟、收穫,這是大多數人的訴求。實際上,真的如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