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聚散離合|“愛一個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要意識到你隨時可能會失去對方。”

關於“被人刪微信是什麼反應及感受?”感想如下:你把別人當回事兒,不見得別人就要把你當回事兒。理解了這麼一回事兒。反而越加珍惜那些雖然我對他可能不咋當回事兒,但對方依舊把我當回事兒的人(總要有人先邁出去一步,可能還需要一點時間,可能需要多一些

原创 人性丨“雖然沒有活成理想的樣子,也依舊心存善意。”

我相信人性是因爲我覺得人還沒有到無可救藥的地步,但它並不因此否認人性的惡,就像不一味地只看好人性的善。我更傾向於人性是複雜的,而並非是唯善或唯惡的。我承認有些惡不可原諒、不可饒恕,但是我依舊想說,即使這樣我依舊願意相信人性。我是說,雖然並非

原创 《做自己擅長的事,還是喜歡的?》|“發現未來,成就未來。”

“一個不能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的人,必定想要做自己能夠做的事。因爲想要做自己不能做的事,事愚蠢的。”——列奧納多·達·芬奇作者|謝丹儒圖片|網絡1.有句話說,“沒有運用出來的知識就等於沒有”。同理,未被發現的潛能,未被正確認識的才能,以及不被

原创 “你可以相信人性,但別輕易相信人。”

以前看小說、讀傳記、聽故事,通常有這麼一個情節,聽着挺玄乎的。就是講某某生了一場大病之後性情大變,繼而走向了崛起(自強不息)之路。通常,大人物可能走的都是身邊人的遠離、背棄、背叛,從而他們通過這場大病認清了人情關係。於是,原本在意感情的他們

原创 開悟|“不是別人認爲的我,而是真正的我。”

關於“什麼是開悟?”感想如下:理解人的不完美,且接受自身的不完美。很多人直接就是跳過“人的不完美”,然後以爲自己接受了自身的不完美就行了。這樣是行不通的。如果你不理解人是不完美的,那麼你也很難接受自身的不完美。它更大的原因在於你壓根不知道不

原创 道德|“道德是律己的,不是誰的武器。”

關於“老公陽了,用了爲孩子準備的藥,我譴責我的老公並把這件事告訴了我的孩子(共同譴責我的老公),因此差點離婚。我做錯了什麼?”感想如下:你可以找一千一萬個理由,說這是最佳、最優、最好的方案。就像老婆和母親同時掉水裏,你會救誰?你真以爲問題是

原创 佛緣丨“見自己,見天地,見衆生。”

關於“爲了試探僧人的是否真的是虔誠修佛,扇其一耳光,結果會如何?”感想如下:他不會問爲什麼。如果他相信因果,也明白無常,他不會問爲什麼(因果就是核心,即因果是天道的;無常是表相,即這不是要修的,而是它本來如此,不需要去改變它,也無法改變它;

原创 “要去到什麼地方呢?我的根就在這裏。”

對我來說,去外地生活,即使什麼也不做,那也是不同的。它在我看來,相當於一種提高洞察力和得到教育的方法,一塊通往成熟的墊腳石。當然,我也曾嚮往在家中過着隱居般的生活,專心地創作,最好是還能夠寫出一些地方特色的內容來。就像把文化想象成由很多板塊

原创 哲學|“打開的方式不對,則失之毫釐,差以千里。”

關於“爲什麼我個人覺得哲學家都是騙子?”感想如下:就像前提錯誤,能推導出正確的結果(也許能,但依據的是什麼就不知道了,反正不會是嚴謹的邏輯)?反之,以“結果論”爲導向較之如何?只怕更加漏洞百出(甚至本末倒置也未可知)。哲學家講演繹、講邏輯、

原创 “聽不見其它的聲音,也就算不得什麼明白。”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很多話是當不得真的。這裏的“真”不是真相、真實、真心(自然更不是“真理”),它更傾向於一種類似“信念”的存在。你信,然後心生嚮往,繼而念念不忘,於是落實到生活中你也這樣去做、去想。結果呢?你很可能會大失所望。至此懷疑人生

原创 “漫談”:更大的價值不在於它是什麼,而在於它可以是什麼。

看見的價值(力量)既在於被誰看見也在於看見之後可以怎麼做,而不是說大家看見了會怎樣(前者是差異個體,後者是綜合普遍)。談大家的時候很多事是無法談的。雖然都是衆生,覺者也是從衆生中來,但不能指望覺者的衆生,這是不切實際的。而覺者要做的是引領,

原创 “漫談”:關於‘點贊、評論、關注’的簡單註解。

點贊不作贊同之意。一如朋友圈之點贊,它更像是一種“我在看、我在關注、我有看過”的一種潛臺詞。它起到的作用更多在於互動和社交屬性。所以,如果你認爲我也這麼想、是認同的、是同樣這麼覺得……不好意思,我可能只是恰好認識那個人,而那個人恰好給我點過

原创 可憐丨“不見得是子女的因果,而在於自己的耕耘。”

關於“如果不生孩子,老了真的會很可憐嗎?”感想如下:身體的折磨程度(與健康掛鉤)和扛傷害的忍受度(與衰老、衰竭相關),再到感知的靈敏度(依賴於身體機能),應該都不算真的可憐,更多的是惻隱之心(看起來很可憐)。這個時候,反而精神世界的貧瘠和孤

原创 私信丨“關於交流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項。”

關於“爲什麼發出去的私信很少有人回覆?”感想如下:我基本都有回,不過我回的往往是:「?」沒看錯,就是一個問號。我的意思很簡單,你給我發私信,不論出於什麼樣的動機或意圖,總該先了解一下對方這個人吧?瞭解完了之後,大概心裏有底了。審視一下自己的

原创 紅塵悟道|“無論是哪一種方式,都是在修行。”

關於“感覺自己看破紅塵了,人活着太苦太累了可否出家當尼姑?”感想如下:“無論是哪一種方式,都是在修行,可以於紅塵中悟道,也可以在生死關中頓悟,各不相同,但目標是一致的,並不應因別人看似超脫,走在一條光明大道上,就需要改變什麼。”你這不就是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