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寄往天國一本書

按老家習俗,舊曆年的最後一天,在萬家團圓的日子裏,是要給故去的親人上墳的(老家稱"送亮")。今年除夕,在父親的墳前,點亮香燭,燃放煙花爆竹外,我爲父親燒去了一本自己的書。四個月前中秋節回老家時,爲父親上墳,也有過祭燒書的念頭,但終因覺得矯情

原创 初訪銅山寺

從老家返穗十餘日,那座小山時不時出現在我腦海心間,似提醒我總該留下隻言片語。中秋一早,與妻決定去登那座小山。換上短裝、球鞋,拎上一瓶水,駕車須臾而至。山腳縱橫的道路,數十年間,無數次駕車而過,但尚不知上山的路。但見山腳有一現代氣派的民居,熱

原创 回望歷史 祝福香港 ——1997年7月1日在香港迴歸祖國慶祝大會上的發言

——1997年7月1日在香港迴歸祖國慶祝大會上的發言        當香港迴歸倒計時牌的指針指向最後的時刻,華夏兒女的心中激盪着一個聲音:祝福你,香港!百年恥辱,一朝洗卻。漂泊多年的遊子終於撲進了母親的懷抱!這一天,中華民族再次揚眉吐氣;

原创 徒步,從科學城到知識城

有時,當無所事事或無所適從時,我會心血來潮走出住所、邁開步子到周邊走走,有時漫無目的,有時目標明確。獨自行走,是我和自己相處的重要方式。走路時我能清晰地感到自己身體的放鬆,頭腦也更加清明而活躍,我記不清多少次在行走中解開難纏的心結,廓清一篇

原创 過年要回家

長這麼大,每年的春節都在家裏過。今年是我參加工作後的第二個春節,我決定不回家。學校放假早,外地的教師都歸心似箭地踏上歸家的旅程。學校清淨如一座無香客拜佛的廟宇。日子如靜靜的小溪流淌,有書,有音樂,很愜意。也上街閒逛,陽光極好,臨近年關,街上

原创 寫給2021年:願你我從容

2020年的最後一天,廣州。天空藍得令人心醉,冷風盪漾,絲縷涼意,但燦爛和煦的陽光,還是爲即將過去陰鬱的一年留下了一條明亮的尾巴。光陰似箭、時光如梭,人們總習慣如此感慨。但更多的時候,這只是人們一種慣性的表達。2020年,如此不同尋常,足以

原创 《大地上的親人》讀後

讀完《大地上的親人》,合上書,已是晚上10點半。我從書中凝滯的氛圍中起身,換上便適的鞋,下樓完成未竟的日行萬步任務。時令已是初冬。今天恰是二十四節氣之小雪,北方開始飄雪,而廣州卻短袖依然。夜靜謐,風微涼。此時的小區,路燈昏黃,行人寥寥,地上

原创 透明的生命——讀《皮囊》有感

(作者 萬芊芊) “這些刻在骨頭裏的故事,那些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 《皮囊》是當代作家蔡崇達創作的長篇散文集。一個一個鮮活而深刻的生命故事,講述着作者身邊人的生命軌跡。在這裏,你讀不到遠大的理想和遙遠的遠方,但能走進人的內心,直面每個平

原创 火爐山行思

離上次登火爐山,兩年有餘了。那天約了校友三家人,又恰逢自己生日,所以印象極深。疫情期間的一天,曾特意約女兒登火爐山的。但哪知封山,未果,折返登了天鹿郊野公園。今天一早,送完女兒上學,約定保養小沃的時間又未到,臨時起意登山。火爐山在天河,但離

原创 今夜,我獨自行走

幽閉家中數日,決定出去走走。下午5:20,戴上口罩,帶上手機,出門。陽光很好,有風,樹葉簌簌作響,樹上成串的紅燈籠隨風輕搖。風微涼,讓人清醒。路上行人自是不多,三三兩兩,戴着口罩,疾步而行,似乎都藏着一個心照不宣的祕密。一場疫情,讓人們的外

原创 文學記錄歷史

茅盾文學獎,作爲國內最高的文學獎項,每屆我都會關注,但能否閱讀獲獎作品,隨緣而定,所以所讀歷屆茅獎作品,數來也是寥寥。今年,我買齊了第十屆茅獎的五部作品,其中李洱的《應物兄》在茅獎公佈前已讀。就篇幅而言,梁曉聲的《人世間》最長,分上、中、下

原创 科城明珠新聯和

(一) 聯和——聯是聯接的聯,和是和美的和聯接古今,孕育和美枕着帽峯山的餘脈自北,逶迤而來羣山疊翠 峯巒巍峨 天鹿湖的天光雲影水聲下村的水聲激越郊野公園的靈秀牛頭山麓的壯闊成串成串的禾雀花 串起春天的歡樂滿城市民,傾巢而動踏着春之節拍唱着春

原创 寫在這個不同尋常的春天

這個不同尋常的春天,給我們上了深刻的一課。疫情之下,華夏兒女衆志成城,也是對民衆的一次磨礪和洗禮。回望歷史,我們民族經歷了無數苦難,民族精脈卻一直綿長悠遠,生生不息。中華民族是堅韌的,在危難之際是足夠精誠團結的。須承認,是人性的醜陋和社會的

原创 春風雖不至,春光猶可追

立春已是數日,卻不見春之氣象。荊楚大地飄起了雪花,南粵大地也是悽風冷雨。是哪位仙人以蒼茫的天地爲人們塗抹上情緒的背景呢?疫情肆虐。世界似乎陷入一片黑白,春的色彩斑斕,只在人們過往的記憶裏或是未來的期許中。人們蟄伏家宅,而沉默的泥土下,有潛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