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憤怒背後渴望什麼@三七寫作營

憤怒背後渴望的獲益就是:愛。憤怒是因爲需要被愛。愛是什麼?愛就是體諒、認可、關注、重視、尊重、支持、幫助、保護、看見、接納……一個人越是憤怒,越是說明他對愛越是需要。一個媽媽說,我的憤怒是:孩子快六歲了,還是很愛哭,稍不如意就開始大哭。六歲

原创 那些講自尊的書裏怎樣說自尊的@三七寫作營

《自尊》一書中,有這樣一個非常形象的故事。29歲的女孩希拉,她說她需要用很多的精力,來面對自己的批評者。似乎身邊的批評者很多,讓她覺得自己非常差勁,做什麼都是一團糟,根本不配擁有美好的事物。更糟糕的是,她意識到批評者的聲音來自於一種感覺,而

原创 內心衝突的人對外也很衝突@三七寫作營

大部分痛苦煎熬或總是處於憤怒的人,都是內心有一種衝突,而又無法整合這種衝突。那麼這種內在的不和諧不統一,一定會延展到他的外部世界。以挑釁別人、攻擊別人、抱怨別人或勾引出和他人衝突的方式呈現。即,當一個人的內在世界不和諧時,他的外在世界,也會

原创 性格特徵和進入心流@三七寫作營

我們這個時代最諷刺的一個矛盾就是,大量的閒暇並不能轉化爲樂趣。比如有人閒暇時刷了一天劇,但並不覺得開心。而有人加了一天的班,將一個難題攻克,那種成就感讓自己開心不已。如何獲得最優體驗,從身體的各種能力中尋求樂趣呢?有沒有助於進入心流的性格特

原创 與養育者的關係模式@三七寫作營

很多來訪者的模式是跨代際的,例如自己和父母之間的模式是從父母和他們的父母那裏沿襲而來。來訪者需要在這個“被重複的模式”中得到幫助,否則這樣被傳承的、不斷重複的關係模式,很可能會在來訪者和下一代之間繼續重複。當來訪者和自己的養育者之間存在有問

原创 那些影響我們的隱形創傷@三七寫作營

生活中,有麼有特別討厭這樣的話:“不就說你兩句,至於嗎?”“我是跟你開玩笑的,不要那麼小氣。”“罵你是提點你,要是別人我纔不管。”...不幸的是,說出口的人可能是好友、家人——他們以親近的身份,卻說着讓人不適、甚至傷人的話語。在《語言暴力能

原创 遠離爛事吧@三七寫作營

說一件我前幾天遇到的爛事。上週我和同學小南去游泳,我們中間隔着一個人,這個人左拱後竄地,不按直線遊。小南在她後面不敢快遊,怕兩個人碰到,好不容易逮住一個機會,小南迅速把她超過。結果那個人,馬上指着小南喊起來:  “你爲什麼不在我後面遊,沒有

原创 依戀型人格和安全感@三七寫作營

想起了一本早前的小說,張小嫺的《麪包樹上的女人》。小說的主人公程韻,是一個既想要愛情又想要麪包的女人。麪包,其實就是安全感的隱喻。可惜這個願望,在她最愛的男人林方文身上,始終無法實現。林方文才華橫溢,他愛程韻,卻也會爲了尋找創作靈感而去體驗

原创 “中年叛逆”@三七寫作營

有人說,中年就是老青年。如果在青春期沒能充分釋放叛逆需要,或者沒能被允許叛逆的話,很可能人到中年時會試圖彌補這樣的叛逆。我們能看到這是一個需要,對自我確認的需要。因此叛逆的本質其實是一場自我確認及找尋之旅。青春期錯過了,會在中年的時候重新萌

原创 不自責的做事情@三七寫作營

如果要不自責的做事情,是否就是不認真,不負責,沒有羞愧心呢?不要說的那樣大,生活中比較發生這樣重大的事情並不多,每天的茶米油鹽佔用的還是生命的大部分,所以我要說的是不自責的一些小事。比如忙的忘記充天然氣,結果這麼冷的天,家裏一晚上沒地暖,開

原创 焦慮隨處可見@三七寫作營

有人說,最近年底了,每天工作都很忙。下班回家後,明明累了一天,想躺在牀上舒舒服服睡上一覺,大腦卻總是停不下來:“明天開會的 ppt 還需要修改嗎?”、“下個月的房租、花唄怎麼辦,同學結婚還得隨禮。” 各種想法層出不窮。而且,越努力控制自己,

原创 長大的我們爲什麼有時候會像小孩子一樣不可理喻呢@三七寫作營

你有沒有試過在某一個瞬間,回想起生活中的種種情緒困境,感覺像是一下子退化到了孩童狀態,心裏一陣陣發怵—— 在職場裏害怕被排擠,不敢拒絕別人,總是小心翼翼地迎合其他人,甚至“背了黑鍋”也不敢出聲,內心怯懦卑微;工作中一旦被指正就會產生強烈的羞

原创 孩子的自尊水平跟父母的三種行爲有關@三七寫作營

父母的這三種行爲,會降低孩子的自尊水平,讓他們不敢肯定自己的價值。第一,沒被父母確認過的孩子,不敢自我確認。父母就像一面鏡子,孩子從父母的表情與行爲中,確認自己的好壞。如果父母的否定、打擊、嫌棄,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糟糕,他們就會確認自己是“

原创 一種“攻擊”的表達方式@三七寫作營

當一個人在需要另外一個人愛的時候,成熟的人會去思考我該如何表達、如何做可以儘可能地讓對方滿足我的需求。退行的人則會跟着本能反應,採用一種基本無效的方式去表達需求。這種無效的方式就是——攻擊。攻擊分爲三類:主動攻擊、被動攻擊、隱性攻擊,用三個

原创 產後抑鬱真不是矯情@三七寫作營

近幾年來,很多關於產後抑鬱的新聞出現在大衆的視野裏,剛生完孩子的媽媽們,輕則情緒低落、煩躁不安,重則患上抑鬱,走向自殺...人們在愕然之餘,也普遍產生疑問,“不就生個孩子,怎麼還抑鬱上了?”,大多認爲,“產後抑鬱都是做媽媽的想的太多,都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