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論語》陽貨篇第十七(十七)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僞裝和善,這種人很少有仁德。”【摘抄】孔子認爲善於虛僞欺詐的人動機不純、內心陰暗,這種人善於利用他人而內心缺少仁愛。巧言令色的人做事情一般富有心機和手段,喜歡投機取巧,至於是否缺少仁愛

原创 《論語》陽貨篇第十七(十八)

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譯文】孔子說:“憎惡紫色奪去紅色的光彩和地位,憎惡鄭國的樂曲淆亂典雅正統的樂曲,憎惡用巧言善辯顛覆國家的人。”【摘抄】常說紅的發紫,紫色不如紅色鮮亮中正,事物過猶不及,淫蕩的樂曲

原创 《論語》陽貨篇第十七(二十一)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爲禮,禮必壞;三年不爲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爲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爲也。今女安,

原创 《論語》陽貨篇第十七(十三)

子曰:“鄉愿,德之賊也。”【譯文】孔子說:“沒有真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敗壞者。”【摘抄】鄉愿是指當時社會上那種不分是非、同流合污、僞善欺世,處處不得罪人的老好人。孔子認爲:鄉愿僞善,做人做事沒有原則,實際上敗壞了道德教化。【感悟】鄉人皆

原创 《論語》陽貨篇第十七(十四)

子曰:“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譯文】孔子說:“把道路上聽來的東西四處傳說,是背棄道德的行爲。”【摘抄】孔子有求真務實的人生態度,認爲一些怪異傳說不足以相信,更不應當在沒有弄清客觀事實的情況下就以訛傳訛或到處傳播,這是一種不道德、不負責任

原创 《論語》陽貨篇第十七(十五)

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譯文】孔子說:“那些鄙夫,可以和他們一起侍奉君主嗎?他們在未得到職位時,總是害怕得不到;得到職位以後,又唯恐失去,如果老是擔心失去職位,就會是沒有什麼

原创 《論語》陽貨篇第十七(十六)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蕩;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而已矣。”【譯文】孔子說:“古代的百姓有三種毛病,現在或許都沒有了。古代的狂人是輕率肆意,現在的狂人則是放蕩不羈;古代矜持的人是棱

原创 《論語》陽貨篇第十七(九)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譯文】孔子說:“學生們爲什麼沒有人學詩呢?詩可以激發心志,可以提高觀察力,可以培養羣體觀念,可以學得諷刺方法。近則可以用其中的道理來侍奉

原创 《論語》陽貨篇第十七(十)

子謂伯魚曰:“女爲《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爲《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譯文】孔子對伯魚說:“你學習《周南》、《召南》了嗎?一個人如果不學習《周南》、《召南》,那就像對着牆站立一樣無法行走了。”【摘抄】《周南》詩11篇

原创 《論語》陽貨篇第十七(十一)

子曰:“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譯文】孔子說:“禮呀禮呀,僅僅說的是玉器和絲帛嗎?樂呀樂呀,僅僅說的是鐘鼓等樂器嗎?”【摘抄】禮的本質是社會秩序構建和人際交往和諧之道,樂的本質是薰陶高雅心靈和培養美好情感,而非流於表

原创 《論語》陽貨篇第十七(十二)

子曰:“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譯文】孔子說:“外表嚴厲而內心怯懦,用小人作比喻,大概像個挖洞爬牆的盜賊吧。”【摘抄】君子追求外表謙和而內心堅毅,色厲而內荏的人表面嚴厲其實內心很怯弱。有個成語“呆若木雞”,意思是真正強大

原创 《論語》陽貨篇第十七(六)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爲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衆,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譯文】子張向孔子問仁。孔子說:“能夠在天下實行五種美德,就是仁了。”子張問:“請問是哪五種?”孔

原创 《論語》陽貨篇第十七(八)

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譯文】孔子說:“仲由!你聽過六種品德和六

原创 《論語》陽貨篇第十七(七)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於其身爲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焉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譯文】佛肸召孔子,孔子打算前往。子

原创 《論語》陽貨篇第十七(四)

子之武城,聞絃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譯文】孔子到了武城,聽到管絃和歌唱的聲音。孔子微笑着說:“殺雞何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