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點評婉兒淡然《情緒內耗》:嘗試精煉表達

總評:作者以情緒內耗展開思緒,最終明白如何處理情緒。建議寫完後,朗讀修改,可以避免錯別字和句子不通順;個別句子表達意思一致,可刪減;關注主題,避免偏題;加強壓縮訓練,力求表達精煉。標題可以修改爲《避免情緒內耗》,直接表達觀點,一目瞭然。以上

原创 (1043)讀《孟子》4:再談仁政

梁惠王說:“我們魏國,以前強大,無人可比。到我手裏,東邊敗給齊國,長子被俘;西邊又獻給秦國七百里;南邊爲楚國所辱,打了敗仗。爲此我感到十分恥辱,可怎麼辦纔好呢?”孟子回答:“如果大王能夠對百姓施以仁政,少刑罰,少賦稅。讓人們勤耕于田,餘暇則

原创 (1043)讀《雪漠智慧課程》27:保護孩子的乾淨

偈頌:觀察快樂念,樂中空不離。觀察靜水面,妙心當如斯。池中有明月,星辰在海里。復歸於嬰兒,就是因爲孩子是不執著的,他們說哭就哭,說笑就笑,永遠安住於當下。隨着年齡的增長,父母開始教他們執著,教他們計較,於是他們就越來越愚癡。孩子的很多概念都

原创 “問心”五日再起航:路雖遠行則將至

寫作大師書院“五天寫作訓練營”結營,一切彷彿剛剛開始。於是信手拉開帷幕,讓過去的五日重新來過。確實是“問心”,一切明瞭,再起航,動力十足。Day1作業:每人寫一篇自我介紹周老師說:“自我介紹是寫作基本功,演說基本素質,爲人處世必備技能。”入

原创 讀《孟子》3:退五十步安能笑退百步?

梁惠王說:“我的治國可以算得上極用心了。河內荒年,我就遷移少壯子民去河東生活。那裏糧食多餘,就運到河內養育老幼。河東荒年,也是如此。可我觀察鄰國並沒有像我這樣用心治國,然而他們的子民不減少,而我的子民也沒有增多,這是爲什麼呢?”孟子說:“您

原创 (1039)讀《孟子》2:再談仁義

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邊上,觀察着鴻雁、麋鹿等飛禽走獸,說:“賢人也以此爲樂嗎?”孟子回答說:“賢人才會以此爲樂,不賢的人就算擁有這些東西,也不會收穫快樂。《詩經》中曾經說過:‘開始規劃準備建造靈臺,要認真建設,巧妙地去安排。天下的

原创 寫作,愛你不需要理由

修改後:從前,我提及寫作,總是換成“文字”二字,我以爲那是謙虛,其實是不夠自信。現在,我還是想說:“衣帶漸寬終不悔, 爲伊消得人憔悴。”這裏,“伊”單指寫作。同寫作牽手,似乎沒有一個專門的儀式。那時,父親將一本泛黃的《唐詩》拿出來,抄錄後交

原创 評價我的那個“他”

我的那個“他”,即是寫作。和寫作一路走來,感觸良多。他已經成爲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同喫飯、喝水。回望來時路,從初識到日漸相知,這個過程源於前期的引導和後期的自覺自發。而後者讓我數十年寫作,筆耕不輟。正是對寫作的那份熱愛溫暖着手中的筆,

原创 對話唐先生

唐先生撰文《應付》,藉此文對話唐先生,共同探討“應付”。以個人視角對唐先生原文修改如下:昨(天)見一師友發文,情節疏稀、內容殘缺,描述詞語也鮮有個人思維。提(出)問題並建議參考陶老師“分段敘事”寫法,師友(坦誠)心誠接納,但也道出不當言語,

原创 (1036)讀《華杉講透論語》22:論孝道

原文: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釋義:“孟懿子問孝”。“孟懿子”,魯國大夫,他父親臨終時,要他以孔子爲老師。他問孔子

原创 點評淡然《有效陪伴》:寫完嘗試壓縮

淡然在和孩子相處過程中發現了陪伴的祕密:不但要陪,還要有效。這確實是父母的必修課,值得了解和實踐。原文及修改:(括號內是增加內容,或修改建議;橫線部分是需要刪除。)有效陪伴對於孩子,一直覺得陪伴甚少,雖然(和孩子)天天住在一起,但是有效陪伴

原创 (1038)讀《華杉講透論語》22:敬養方爲孝

總述:最難的是任何時候始終保持和顏悅色,沒有一絲一毫的厭煩原文: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

原创 (1035)讀《孟子》1:仁義爲先

孟子拜見梁惠王。見面之初,梁惠王就問孟子:“老先生,您千里迢迢趕來,有對我的國家有利的高見嗎?”孟子當即迴應梁惠王:“大王爲什麼要說‘利’呢?我看只要說‘仁義’就夠了。大王爲了國家的利、大夫爲了封地的利、士人與百姓爲了自身的利,從上到下都在

原创 (1035)讀《讓心屬於你自己》1:心懷善意 自有善行

1發願雪漠老師說,他發現了生命無常,漸漸明白 這輩子該做的事,就是寫點對這個世界有益的東西。讓自己的文章更加清涼、清醒、快樂一些,人們讀了他的文章,比沒讀要好,這便是有益。現在,我在文字的世界裏樂此不疲,也是基於這個原因。每當有讀者反饋我的

原创 (1034)讀《華杉講透論語》21:學問的境界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釋義:十五歲、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七十歲,孔子是講他求學上進五十五年的進步感受。五十五年的求學生涯,孔子說他走過了六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