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論語》:言不可不慎也。

本文繼續品讀《論語》第十九篇“子張篇”,本篇全部是孔子學生的言論。據記載這些言談都是發生在孔子去世以後,而那些先於孔子去世的一些學生均未出現,如顏回、子路等。上文品讀了“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文中提到叔孫武叔再次詆譭仲尼,說孔子的

原创 《論語》: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

本文繼續品讀《論語》第十九篇“子張篇”,本篇全部是孔子學生的言論。據記載這些言談都是發生在孔子去世以後,而那些先於孔子去世的一些學生均未出現,如顏回、子路等。上文品讀了“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文中提到有人質疑孔子還沒子貢厲害。叔孫武

原创 《論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

本文繼續品讀《論語》第十九篇“子張篇”,本篇全部是孔子學生的言論。據記載這些言談都是發生在孔子去世以後,而那些先於孔子去世的一些學生均未出現,如顏回、子路等。上文品讀了“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文中先是提到子貢談論君子的過失。子貢說,君

原创 《論語》: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

本文繼續品讀《論語》第十九篇“子張篇”,本篇全部是孔子學生的言論。據記載這些言談都是發生在孔子去世以後,而那些先於孔子去世的一些學生均未出現,如顏回、子路等。上文品讀了“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文中先是提到曾子的學生陽膚來問學。孟氏

原创 《論語》:孟莊子之孝

本文繼續品讀《論語》第十九篇“子張篇”,本篇全部是孔子學生的言論。據記載這些言談都是發生在孔子去世以後,而那些先於孔子去世的一些學生均未出現,如顏回、子路等。上文品讀了“吾友張也爲難能也,然而未仁”,文中先是提到子游談論子張。子游說子張是很

原创 《論語》: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本文繼續品讀《論語》第十九篇“子張篇”,本篇全部是孔子學生的言論。據記載這些言談都是發生在孔子去世以後,而那些先於孔子去世的一些學生均未出現,如顏回、子路等。上文品讀了“孟莊子之孝”,文中先是提到曾子談人的情緒。曾子說,他聽孔子說,平時人們

原创 《道德經》:天之道,利而不害。

本內容是個人綜合了多個版本的核心觀點加以闡述,本着尊重原文爲基礎去解讀。以簡明清晰的邏輯分析,系統性地概括書中的知識關聯,不過度推理及過度化書中內容的態度去闡述書中知識。如有不當之處,還請讀者們多多指正。上文品讀了“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

原创 《論語》: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

本文繼續品讀《論語》第十九篇“子張篇”,本篇全部是孔子學生的言論。據記載這些言談都是發生在孔子去世以後,而那些先於孔子去世的一些學生均未出現,如顏回、子路等。上文品讀了“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文中先是提到誠信的重要性。子夏認爲管理者

原创 《道德經》: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本內容是個人綜合了多個版本的核心觀點加以闡述,本着尊重原文爲基礎去解讀。以簡明清晰的邏輯分析,系統性地概括書中的知識關聯,不過度推理及過度化書中內容的態度去闡述書中知識。如有不當之處,還請讀者們多多指正。上文品讀了“弱之勝強,柔之勝剛”,老

原创 《道德經》:弱之勝強,柔之勝剛。

本內容是個人綜合了多個版本的核心觀點加以闡述,本着尊重原文爲基礎去解讀。以簡明清晰的邏輯分析,系統性地概括書中的知識關聯,不過度推理及過度化書中內容的態度去闡述書中知識。如有不當之處,還請讀者們多多指正。上文品讀了“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

原创 《論語》:吾友張也爲難能也,然而未仁。

本文繼續品讀《論語》第十九篇“子張篇”,本篇全部是孔子學生的言論。據記載這些言談都是發生在孔子去世以後,而那些先於孔子去世的一些學生均未出現,如顏回、子路等。上文品讀了“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文中先是提到子夏提出人生準則。子夏認爲,當官

原创 《論語》: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本文繼續品讀《論語》第十九篇“子張篇”,本篇全部是孔子學生的言論。據記載這些言談都是發生在孔子去世以後,而那些先於孔子去世的一些學生均未出現,如顏回、子路等。上文品讀了“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文中提到子游批評子夏。子游批評子夏在教育學生

原创 《道德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本內容是個人綜合了多個版本的核心觀點加以闡述,本着尊重原文爲基礎去解讀。以簡明清晰的邏輯分析,系統性地概括書中的知識關聯,不過度推理及過度化書中內容的態度去闡述書中知識。如有不當之處,還請讀者們多多指正。上文品讀了“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

原创 《道德經》: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本內容是個人綜合了多個版本的核心觀點加以闡述,本着尊重原文爲基礎去解讀。以簡明清晰的邏輯分析,系統性地概括書中的知識關聯,不過度推理及過度化書中內容的態度去闡述書中知識。如有不當之處,還請讀者們多多指正。上文品讀了“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

原创 《道德經》: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本內容是個人綜合了多個版本的核心觀點加以闡述,本着尊重原文爲基礎去解讀。以簡明清晰的邏輯分析,系統性地概括書中的知識關聯,不過度推理及過度化書中內容的態度去闡述書中知識。如有不當之處,還請讀者們多多指正。上文品讀了“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