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商賈字義辨

商1,做生意之人。例:《左傳》:鄭商人弦高將市於周。2,五聲之一。例:《古詩十九首》:清商隨風發,中曲正徘徊。3,星宿名。例:杜甫《贈衛八處士詩》: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4,朝代名。商朝。5,討論,商量。如商略、商搉。賈1,讀gǔ,賣。《

原创 《經史百家簡編》

曾國藩在其《經史百家簡編》自序中曰:“擇其尤者四十八首”,其實應爲52篇,他將《周禮》4篇計爲1篇,蘇軾《前後赤壁賦》計爲1篇)。下面是該書所選作品的有關統計數據:名次/作者/作品/入選篇數/入選篇目1/韓愈/12《原道》、《伯夷頌》、《張

原创 我讀《離騷》之223-226

吾令豐隆乘雲兮,求宓妃之所在。豐隆:諧音“轟隆”,指雲神,一說雷神。宓妃:伏羲之女。解佩纕以結言兮,吾令蹇修以爲理。佩纕:連帶子的佩飾。結言:寄言結交。蹇修:人名。理:媒人,使者。文孤子試譯:我叫豐隆爲我駕起祥雲,去尋找宓妃的深宮。解下佩帶

原创 我讀《離騷》之231-234

保厥美以驕傲兮,日康娛以淫遊。保:恃,仗,倚仗,憑藉。厥:其。雖信美而無禮兮,來!違棄而改求。來:招呼蹇修回來之詞。改求:再作另外的追求。文孤子試譯:她仗着美貌滿臉驕傲,成天尋歡作樂、遊蕩開心。雖然確實漂亮,但不懂禮儀,回來吧!執開她重新尋

原创 我讀《離騷》第227-230

紛總總其離合兮,忽緯繣其難遷。紛總總句:前文有此句,寫雲霓盛多聚集而忽離忽合之狀態。此句寫宓妃與侍女聚集而忽離忽合之狀態,議論紛紛,意見不一。緯繣:彆扭,王逸注爲乖戾。難遷:難以遷就。夕歸次於窮石兮,朝濯發乎洧盤。次:住宿。窮石:神話中山名

原创 我讀《離騷》第235-238

覽相觀於四極兮,周流乎天餘乃下。覽相觀:三字同義連用,看。四極:四方極遠之地。周流:遍遊。望瑤臺之偃蹇兮,見有娀之佚女。瑤臺:白玉砌成的樓臺。偃蹇:高低曲折延伸貌。有娀yǒu sōng :傳說中古部落名。佚:美麗。佚女,指簡狄。文孤子試譯:

原创 我讀《離騷》第207-210

紛總總其離合兮,斑陸離其上下。紛總總:衆多在一起。離合:忽分忽合。斑陸離:色彩繽紛。上下:時上時下。吾令帝閽開關兮,倚閶闔而望予。閽:守門人。開關:開門。關,門閂。閶闔:大門。文孤子試譯:雲霓越聚越多,忽散忽集。色彩繽紛,時上時下。我叫天帝

原创 歸氏特色結尾

歸有光散文,給人印象最深且讓人直呼精彩的,是富有歸氏特色的結尾。 如《寒花葬志》 : “回思是時, 奄忽便已十年。籲, 可悲也已!”寥寥十餘字,言有盡而意無窮。而《張自新傳》 於結尾處更是意在言外:自新家在新洋江口, 風雨之夜, 江濤有聲,

原创 我讀《離騷》之203-206

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飄風屯其相離兮,帥雲霓而來御。飄風:旋風。屯:聚集。離:離爲“麗”,附麗,靠攏。帥:同“率”,率領。御:迎接。文孤子試譯:我叫鳳凰展翅高飛,日以繼夜不停歇。旋風聚集着靠攏,率領雲彩霓虹前來迎接。

原创 我讀《離騷》之198-202

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望舒:月神。飛廉:風神。屬:跟隨。鸞皇爲餘先戒兮,雷師告餘以未具。鸞皇:即鳳凰,皇即凰。雷師:雷神。文孤子試譯:前有月神望舒爲我開道,後有風神飛廉隨我飛奔。鳳凰在前爲我警戒,雷神告訴我尚未準備好。

原创 屈原年譜

楚宣王十七年(公元前353年)正月初一,屈原生於秭歸。秭歸,古稱“歸”,古夔國地。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3年)20歲屈原弱冠,行冠禮,作《橘頌》以自勵。楚威王十一歲(公元前329年)24歲楚威王卒,太子熊槐立,是爲楚懷王。楚懷王五年(公元前

原创 我讀《離騷》之195-198

飲餘馬於咸池兮,總餘轡乎扶桑。咸池:太陽神沐浴之所,指東方大海。總:系,繫結。扶桑:神樹,日出處。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遙以相羊。若木:神樹。拂日:拂,一說拂拭,一說拂擊,一說遮擋。相羊:即倘徉,徘徊。文孤子試譯:把我的馬牽到咸池飲水,然後系

原创 我讀《離騷》之191-194

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羲和:即太陽神。弭節:弭,抑制;節,速度。.停止行車。崦嵫:神山名,山沒之地。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曼曼:綿延,長而遠。文孤子試譯:我呼喚羲和停鞭緩行,西望崦嵫也不必急迫;前路茫茫正遙遠,我要上天入地

原创 我讀《離騷》之187-190

朝發軔於蒼梧兮,夕餘至乎縣圃。發軔:軔指剎車的橫木,發軔是指發車、起程、出發。蒼梧:山名,九嶷山,舜葬地。縣圃:縣是懸的古字,神話中山名,在崑崙山頂。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少:稍。靈瑣:神的宮門,懸圃之門。忽忽:急速運行。文孤子試譯

原创 姚鼐爲什麼選錄歸文

桐城派集大成者姚鼐編選《古文辭類纂》,除用以指導古文習作外,亦有欲藉此選本建立古文文統之意。姚鼐此本,以唐宋八大家爲中心,以明歸有光爲橋樑,又使清當代方苞、 劉大櫆接續前賢,形成一串鏈條, 如此,桐城古文文統則立焉。 明代不乏古文大家,而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