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靜”土難求

一我下意識地看了眼對角線方向坐着的大媽。在早高峯擁擠而安靜的公交車內,巨響的電話鈴聲讓人很難不注意到她。關鍵人家接起來後還開了外音。“喂……什麼?你女兒又要生了?……啊!恭喜恭喜!”於是全車的人都得知她的老姐妹添了第二個外孫。“你女婿終於換

原创 《卡片筆記寫作法》:看懂非虛構寫作的底層邏輯

我非常喜歡flomo的產品介紹裏的一段話: 而大多數筆記產品都忘了,能成爲作家的人少之又少,而需要思考的人卻越來越多 相比如何組織知識和寫出文章 我們多數時候缺乏的是持續不斷地記錄 其實仔細想想,自己寫書評,也一直在使用卡片筆記法中的“項目

原创 《納瓦爾寶典》:獲取獨有競爭力才能致富

依然是那句話,道理都是老生常談,書卻是常讀常新。財富來自於認知大家都知道,一個人難以賺到認知以外的錢。納瓦爾所說的把自己當做產品,尋找自己所能提供的價值,以及挖掘天賦,打造專長,用判斷力賺錢、聚焦重點等等,在我看來,都牽涉到一個人對於自身的

原创 《人間煙火》:既是寫別人,也是寫自己

梁曉聲筆下的人物跟他自身的成長曆程和時代背景息息相關。他出生在哈爾濱市一個建築工人的家庭,葛全德家五口人似乎就是他自己家境的投射。“上山下鄉”運動中,梁曉聲成爲一名兵團知青。這段人生經歷也成了他小說中的重要素材之一,例如葛玉明就有着北大荒知

原创 《西西弗神話》:推石上山的無望人生值不值得過?

好不容易在浮躁與吵鬧中啃完了《西西弗神話》,過程中一度不明白何苦要艱難閱讀哲學書。後來發現,雖然不讀也能知道那個道理,但是讀了之後的理解和記憶深度是不一樣的。加繆說,人生如西西弗推石上山,日復一日,枯燥徒勞,但西西弗有他自己的幸福。在理性極

原创 《鞋帶》裏的鞋帶

和父親很久之後在咖啡館裏會面時,13歲的兒子已經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父親若即若離,感覺複雜,而9歲的女兒卻仍想和自己想念的父親建立一種親密關係,或許出於血緣的天然吸引吧。這本書到這裏才點題,所謂鞋帶,其實是一種羈絆,一種扯不斷理還亂的聯繫

原创 《我是貓》和旅順有什麼關係?

說貓有讀心術,實在牽強,《我是貓》明明就是作者夏目漱石自己的心流與碎碎念。因爲沒什麼波折起伏,所以哪怕選擇了最生動活潑的一個聽讀版本,聽起來依然枯燥乏味,所以只能說是勉強讀完。中學教師苦沙彌成天在家中和“美學家”迷亭、“理學士”寒月、“藝術

原创 《局外人》| 殺人犯的自白:我一直是幸福的

只因在母親葬禮上沒有哭,不知道母親具體幾歲,不願看母親遺容,就足以令陪審團一邊倒地相信默爾索是一個冷酷無情的人,不管他是過失殺人還是故意殺人,都有足夠的理由被判死刑。這樣統一的堅定的公衆認知,令我想到了《十八羅漢》《羅生門》等電影,還有許許

原创 人生只是日復一日?《裝臺》讀後感

深夜讀到《裝臺》的結尾,再也無眠。小說以刁順子收留接納了一個女人,半夜看螞蟻搬家,以及女兒菊花回家大鬧開始,又以同樣的事情結尾。很多人擔心,這樣的循環意味着順子的生活依舊會原樣進行,毫無起色。其實不然。因爲順子的思想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十分自

原创 《納悶集》:每個人的Déjà Vu

《納悶集》不是畫給小朋友看的。願意思考的年輕人可能纔是最適合它的受衆。書由六篇不同的小故事組成。每篇都塑造了既平凡又與衆不同的年輕人。他們無一例外地都在尋找着自我。人物的畫風十分粗線條,情節平淡、細膩、瑣碎,沒有真正的或者說圓滿的結局,但卻

原创 耳順之年的毛姆,關於寫作和閱讀有哪些智慧箴言?

《毛姆六十自述》(The Summing Up)令我看得入迷,簡直是寶藏書籍。其中有很多令我有同感,甚至感到醍醐灌頂的話語。耳順之年的毛姆,寫下的不僅有讀書心得和寫作技法,還有很多人生智慧。讀書時,就像在冬日暖陽之下,手捧一杯熱咖啡,傾聽一

原创 【短評】《幹法》:稻盛和夫的工作和勞動觀

我們究竟爲什麼要工作?在一些人的眼中,工作就像是個“萬惡之源”,是不得已而爲之。他們更願意把有限的生命浪費在更加“美好”的,或者說種種令人好逸惡勞的事物上,或虛度,或沉溺。別說你我可能都有過這樣的念頭,就連稻盛和夫自己,也在年輕時怨天尤人,

原创 一生只做一件事:“襪子狂人”的“傻瓜”創業史

在這本書前面的一張照片裏,有個拿襪子貼在臉頰上,笑得兩隻眼睛都眯成一條縫的“猥瑣”老頭。在書裏,他居然問你道,你看,我像不像高倉健?並且自問自答道:“我的五官其實和他長得很像,只有微小的差別。我們都有兩隻眼睛,只不過眼睛的大小有點不同,相差

原创 南懷瑾:中國人應該從小就讀文言文

在《南懷瑾談兒童經典教育》裏,南懷瑾提倡兒童從小就應熟誦文言文經典,而且應該先從語言優美精煉,富有深刻文化內涵的《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開始,以後才應該是有音韻,有趣好玩的《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等。因爲後者雖然容易背卻也容易

原创 《幹法》:稻盛和夫的工作和勞動觀

我們究竟爲什麼要工作?在一些人的眼中,工作就像是個“萬惡之源”,是不得已而爲之。他們更願意把有限的生命浪費在更加“美好”的,或者說種種令人好逸惡勞的事物上,或虛度,或沉溺。別說你我可能都有過這樣的念頭,就連稻盛和夫自己,也在年輕時怨天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