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IT架構治理之道

一、什麼是架構和治理

1.1 架構的起源

開篇還是要說說大家理解的架構,何爲架構,架構跟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有什麼關係。

英文Architecture本源來自於拉丁語,最早起源於建築領域,建築是文明社會一個重要的標誌,同時也是人類社會最早形成完善理論和經驗的領域。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樂於將經驗進行總結,希望將具象的場景濃縮成簡單的結構和邏輯,附加場景後便於理解和傳播,因此架構是對所做工作總結的一個顯性成果,後期形成了方法論,用以指導人們在新的生產勞動中不斷使用和優化。

     建築行業跟我們現在從事的科技行業,實際上並無太多交集,但將架構這種方法應用到IT領域,卻不得不重點說一下。根據我的觀察,雖然我們行業大部分從業人員都或多或少對架構有所瞭解,但不少人對架構的認知還存在一些誤區。由於我們從事的IT行業中,軟件佔大多數,因此我們更多接觸的是軟件,軟件的基本工作內容即編寫代碼,實現功能。對一個新手程序員來說,編寫軟件如同砌房子,給我塊磚我就往上壘,壘到頭壘到頂就完成工作,架構這件事貌似跟我沒關係。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程序員發現,有的時候壘完的牆,還要修修補補,有的時候還要重新壘,爲啥會出現問題,大概率就是自己壘的牆跟周邊的配合出現了問題,從而引入了架構的思想。對於一些架構師而言,雖然深耕自身領域多年,但又限於僅從技術層面考慮問題,對業務架構、數據架構、安全架構知之寥寥,只能侷限在某某領域的架構工作。我們需要知道我們在做啥,別人在做啥,大家一起做的是啥。掌握架構或架構設計也就成爲了架構師和Developer需要具備的能力。

     我們探求架構的起源,是爲了解釋清楚爲什麼會需要架構,以及現在的IT架構發展是怎樣的。這裏我們還得把互聯網行業單獨拿出來,跟傳統企業做並行分析,其原因是互聯網行業整體的發展歷程,是一個相對特殊的存在,因此無論其企業架構,還是IT架構,都與傳統的企業不同。傳統企業IT經過多年的發展,形成了自身的體系,包括很多經典的企業架構體系和開發方法,全部來源於傳統行業和企業,核心IT大多圍繞ERP、財務、供應鏈系統構建。互聯網企業大多是ToC場景的商業模式,隨着國內人口紅利爆發,C端業務高速發展,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並無太多機會認真審視自身的架構,且傳統的IT架構根本無法跟上互聯網的業務發展速度,無法借鑑。互聯網企業大都是雲原生的,雲計算、大數據、AI等對企業IT帶來的變革,一定是傳統企業沒有預料到的。傳統企業在擁抱新技術和新領域的過程中,意識到並開始改變,並且同步考慮新技術體系帶來的管理問題。那麼互聯網企業有沒有思考過自身的企業結構問題,有沒有認識到IT架構中隱藏的風險和不合理的地方,並且通過什麼方式來管理呢?

1.2 架構與治理

     先有架構,再有治理。治理來源於管理,很多場景中治理是管理的一部分工作,但由於其具備特殊的流程和方法,因此被提煉出來作爲一項任務或者活動,治理實際是對管理工作的增強或改進,並且基於一定的目標且要實現確定的結果。也有一種說法是治理是流程、實踐、規則和關係的組合。治理與管理的區別如下:

治理通常是由高層或執行管理層來發起,管理是由中層來執行。中層來發起治理是不合適的;

治理可以是階段性的也可以是長期的,但通常會具備一定的週期,管理則是長期持續的;

治理的價值的是在效益、風險和投入資源之間,找到平衡點,並且保持這個平衡不會被打破,管理則是各自領域的管理活動;






圖1 治理價值三要素

     架構治理實際上就是在管理架構的同時,基於特定目標,投入資源對架構管理的過程和結果進行改進,並通過一定的活動保持治理的成果。由於我們所處的行業屬於IT這個大行業,因此跟我們自身或者我們的客戶相關的架構領域有很多,按TOGAF體系企業架構規劃和管理,有業務架構,有應用架構,有技術架構,有安全架構,有組織架構等等,我們把上述這些架構中跟IT相關的部分都歸結爲IT架構,或者也可以專指應用架構、技術架構、數據架構、安全架構等,當然也有些其他領域的治理工作包括IT架構治理工作,如風險治理、成本治理、業務連續性治理等。

網上定義架構治理是行使經濟、政治和行政權力來管理架構的開發和實施,IT架構治理介於企業架構治理和IT架構管理之間,是企業架構管理的一部分。IT體系本身包含豐富的治理內容,其中IT架構治理也是目前最主要的IT治理工作,其目的是保證IT戰略與企業戰略及業務戰略對齊,並能夠解決IT建設和運營中的架構問題。






圖2 IT架構治理關係圖

結合目前企業數字化最新實踐成果,IT架構治理的意義可以總結爲以下五個方面,確定了意義,自然也就確定了成果和收益,也就可以申請資源和預算來完成治理工作。

架構治理的意義:

1、  爲企業的業務部門提供服務—經濟;

2、  規避或者轉移企業的風險—政治;

3、  完成上市公司審計要求—行政;

4、  提升客戶體驗—服務;

5、  不斷優化成本—管理;

二、IT架構治理主要標準體系

在IT治理方面,有幾個國際標準涵蓋IT方面的治理體系和工作內容,一個是從內控COSO承接過來的偏重企業級IT管理和IT風險管理的COBIT體系,一個是偏重於IT服務和流程治理的ITIL體系,以及偏重於IT安全的ISO/IEC17799。同時由於目前企業IT和數字化能力中軟件比例越來越大,因此CMMI也包括部分治理內容。COBIT體系除了組織、資產、流程外還引入了IT審計,ITIL體系中主要是側重IT運營流程的治理,在這些標準中,IT架構治理都是IT治理的核心工作之一。

2.1 COBIT,信息系統和技術控制目標

COBIT作爲國際公認的IT管理與控制框架,已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的重要組織與企業中運用,指導這些組織有效地利用信息資源,有效地管理與信息相關的風險。作爲目前IT治理的核心模型,COBIT包含34個信息技術過程控制,並歸集爲四個控制域:IT規劃和組織(Planning and Organization)、系統獲得和實施(Acquisition and Implementation)、交付與支持(Delivery and Support)以及信息系統運行性能監控(Monitoring)。治理工作被列入評估、指導和監控 (EDM) 領域,向下監督管理領域,包括管理域中的計劃、構建、運行和監控。

EDM01 確保治理框架的設置和維護

EDM02 確保實現效益

EDM03 確保風險優化

EDM04 確保資源優化

EDM05 確保利益相關方參與






圖3 治理與管理的關係

COBIT已成爲國際上公認的IT管理與控制標準。

2.2 ITIL,信息技術基礎架構庫

ITIL爲企業的IT服務管理實踐提供了一個客觀、嚴謹、可量化的標準和規範,企業的IT部門和最終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定義自己所要求的不同IT服務水平,參考ITIL來規劃和制定其IT基礎架構及服務管理,從而確保IT服務管理能爲企業的業務運作提供更好的支持。對企業來說,實施ITIL的最大意義在於把IT與業務緊密地結合起來了,即IT架構與業務架構保持緊密的聯繫,從而讓企業的IT投資回報最大化。

ITIL框架包含了一系列的文檔和指南,涵蓋了IT服務管理的各個方面。其中,最核心的部分被稱爲服務生命週期,包括服務戰略、服務設計、服務過渡、服務運營和持續服務改進等五個階段。每個階段都具有特定的目標和最佳實踐,以支持組織實現卓越的IT服務管理。除了服務生命週期,ITIL還包括其他重要的組成部分,如服務策略、流程和組織、技術和架構等。這些組成部分共同構成了ITIL框架的完整體系,爲組織提供了全面而系統的IT服務管理指南,ITIL的治理部分主要在於確保所有的活動都符合價值鏈,IT架構應持續支撐價值鏈的存在。

無論是COBIT框架體系還是ITIL體系,都是基於傳統IT架構體系,無論是從IT資產還是工作流角度,都從傳統IT領域積累了大量經驗實踐和方法論。近年來,隨着IT不斷向彈性、集約共享、服務化的趨勢發展,上述兩個體系也吸收了雲化基礎設施、敏捷研發、雲原生、技術中臺、AI等能力,但看來距離國內外具備先進技術能力的大型互聯網企業,還是有不少距離。

目前很多企業都開始使用雲計算、大數據、DevOps等技術和體系,由於這些領域技術發展快,對技術要求相對高,並且相對傳統的企業架構有變化,因此企業架構管理面臨着諸多的變化和挑戰,IT架構似乎一夜之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企業需要開始應對架構以及治理的變化。

2.3 IT4IT參考架構

     爲什麼我們會在這篇文章中加入IT4IT,重點還是希望把企業的IT架構治理與IT價值鏈拉通到一起。IT4IT參考架構是The Open Group的一項標準,闡述瞭如何對IT業務進行全面管理,在整個IT價值鏈中實現無邊界信息流。它爲設計、採購和管理整個IT價值鏈活動的服務提供了規範性的指導。IT4IT參考架構是一個提高運營效率的藍圖,使公司能夠以可預測的最小的成本來提供最大的價值。






圖4 企業IT價值流與架構治理的關係

在企業圍繞效率和敏捷構建價值鏈的同時,架構及相關的治理工作從來不會缺位。尤其是戰略到組合,以及發現到糾正,都涉及架構的正確性和持續治理工作對架構工作的保障,因此IT架構治理,一直是企業持續創造價值的重要支撐部分,也是IT能力對業務價值的充分體現。

三、IT架構治理方法

參考了業界先進的IT治理框架,我們需要把相關體系應用到IT架構治理的具體場景。由於企業IT需要服務於企業戰略,因此IT架構治理要與企業架構及治理活動保持一致。IT架構治理需要圍繞企業自身IT系統和能力,治理體系需要根據企業IT相關的人機料法梳理清楚結構和相互的依賴關係,以及相關的干係組織和影響因素。IT架構應承上啓下,既能對接戰略輸入,又能夠指導項目和行動落地。



圖5 IT機構治理與影響因素

我們通過結合現代企業架構理論,尤其是互聯網等新興行業IT技術發展給業界帶來的新變化,對COBIT體系進行裁剪,並結合ITIL在服務管理的實踐、IT4IT在價值鏈的探索,形成目前相對符合企業數字化場景的IT架構治理體系以及治理架構。






圖6 根據COBIT體系改進的IT架構治理組件圖

其中,我們把原有的人員、技能與組織合併,與原有的其他組件總結爲與IT架構相關的架構五治,即架構治理組織及人員、架構治理原則和標準、架構治理活動、架構治理文化和道德、架構治理工具。架構治理組件之間是不同的,可以分開獨立執行,也要支持以整體協同的方式運作。同時,架構治理組件體系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着架構成熟度、技術成熟度、管理成熟度的提升,組件體系會不斷優化。治理組件也可以排定優先級,對於互相之間有依賴關係的組件,考慮到複雜成熟度和影響面,優先開展治理實施。架構治理的最終成果是對組織有益,且支持共享,可以供其他組織或後續的工作使用。

1、架構治理的組織、人員

     架構治理的相關方,決定了架構治理的組織,也能夠確定治理最終的價值。每家企業都有一個核心部門,他們掌握着組織的核心架構,他們要能支撐企業的業務發展,並能夠申請到足夠的預算建設和維護架構體系,讓企業能夠穩定運行,持續創造價值。IT架構治理屬於架構組織的分支部分,多以虛擬組織爲主。





圖7  IT架構治理組織結構

IT架構管控團隊職責:

Ø  明確架構原則及評審標準

Ø  制定架構設計流程,明確架構設計標準和指引

Ø  制定架構設計方案和實施計劃,組織架構經理、技術專家等人員進行評審

Ø  建立架構分析質控流程和架構分析質控清單,編制架構整體方案

Ø  建立架構分析變更管理流程,架構分析成果納入企業級架構資產庫進行管理

IT架構治理組織職責:

1)  制定架構治理組織的章程,協作機制等。

IT架構的治理基於共識管理而非績效管理,通過卓越團隊模式,發揮架構治理組織中各級專家和相關方的積極作用,形成治理工作的決策機制,通過共識形成結論,推進架構持續改進。

2)制定委員會運作原則。 

會議:通過定期會議,重大事項臨時會議等方式,會議中通過互動引導會議方式

授權:以有意義的方式實施授權,注重實質而非形式

上報:定義並運用了上報程序,如架構治理中的爭議部分

     3)IT績效中與架構相關的部分,在績效考覈中加入IT架構部分內容,包括架構設計、架構管理、架構治理。

Ø  新員工轉正考覈

Ø  技術體系晉升通道

Ø  技術影響力建設

4)協助IT架構管控團隊迭代IT架構成熟度模型。

5)確定架構治理指標,如健康度,完整度,偏離度。

6)架構治理專項活動的評估。

2、架構治理的原則和標準

架構治理原則:

1)架構治理應結合業界技術路線和先進實踐,符合企業發展規劃和實際情況,如一致性原則、統一性原則、高內聚低耦合、SMART原則,應用領域如應用系統統一爲SOA架構,技術平臺的中臺架構,微服務治理架構等。

2)IT與業務融合,以客戶爲中心,以創造價值爲導向,不創造價值的(業務價值或IT價值)治理活動優先級降低,價值可衡量。

3)鼓勵創新和變化,對新技術、新體系要勇於嘗試,通過創新來改變原有落後、不合理的架構。

4)IT架構治理既要保持持續性也要保持穩定性,以免對企業IT環境造成波動。

5)IT架構標準化。

6)架構治理能夠降低風險,保證安全合規。

7)關注架構的非功能性目標,如靈活性、穩定性和可擴展性等。

8)架構共享,架構迭代原則。

架構治理標準:

IT架構成熟度模型,是結合業界先進實踐和標準制定的模型體系,治理組織需要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對成熟度模型進行裁剪,並不斷迭代架構成熟度模型。企業可以定期根據成熟度模型對標企業IT的建設和運行狀況,對標可邀請一家或多家第三方機構,以及企業IT部門共同執行。






圖8 架構成熟度評分示例

架構成熟度定級能夠指導企業IT架構確定治理目標和治理成果,是成熟的標準體系,應用廣泛。

領域

子領域

1級

2級

3級

4級

5級

雲平臺 架構

基礎資源服務化

各類基礎資源未進行服務化,以傳統計算、存儲、網絡等資源形式

部分傳統基礎資源以標準服務化方式提供

IaaS服務化程度較高,覆蓋大部分應用系統要求,具備相關規範和標準

各平臺所有基礎資源均已服務化,統一以IaaS能力作爲應用部署;

跨平臺進行基礎資源IaaS服務化統一編排,綜合考慮應用特點進行IaaS服務適配;

自動化供給

基於傳統上線部署流程,手動進行資源供給和部署

部分資源實現快速標準化供給

通過雲管理平臺和服務目錄實現基礎資源的快速標準化供給

將基礎資源及組件分別形成服務目錄

跨雲跨平臺的統一編排,通過流水線形式進行基礎資源的自動化部署和配置

彈性伸縮

傳統技術架構,基礎資原不具備自動化彈性擴容能力

手動進行資源擴容、部署、上線

利用雲平臺實現基本的資源彈性伸縮能力

大部分基礎資源物具備自動化彈性伸縮能力

支特不同模式和策略的自動化彈性伸縮配置,與監控系統高度集成

高可用

基礎服務沒有高可用設計

雲平臺採用高可用架構部署,自身可用性有保證

雲平臺可提供高可用功能

雲平臺架構自身基於高可靠性設計

具備跨混合多雲的高可用部署能力

表1 IT架構成熟度模型示例

3、架構治理的活動—流程、監控、審計、專項工作

流程相關:流程描述了一組爲實現某種目標而安排有序的實務和活動,並生成了一組支持實現整體IT相關目標的輸出內容。流程改進不拘泥形式,核心是在合理合規的前提下,高效快捷。

Ø  IT架構治理需要對IT架構相關的活動,以及多項活動形成的流程和流程之間的交互進行管理和維護,包括IT架構的全生命週期,架構增刪改棄,架構變更,架構迭代等

Ø  產研活動中,優化與IT架構相關的管理節點,規劃、評審、覆盤等

Ø  流程改進,如架構治理前置等

Ø  與其他治理活動的協同,如風險治理、成本治理、數據治理等

(注:由於數據治理是一個專業領域,其中數據架構治理是其核心部分,本篇文章未對數據架構治理特別說明,後續會在相關數據治理文章中體現)

監控相關:監控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對現有架構管理組織負責的架構運行情況進行監控,另外一部分是對架構治理工作進行跟蹤和記錄。監控通常由架構治理委員會常委會委員輪流執行並輸出監控報告,PMO協助。

Ø  監控IT架構組織及其實踐,產品和服務的績效。這樣做的目的是確保企業IT架構績效符合政策和組織治理評估,指導和監控組織的所有活動。

Ø  評估IT組織架構,IT組織與其他方的關係的評估。當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和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需要定期評估組織。

Ø  監控架構專項治理活動的資源投入,活動過程,預期產出。

Ø  配合審計和內控部門,輸出相應的結論和證明件。

Ø  監控工具平臺的規劃建設。

Ø  架構治理指標的統計分析。

    審計相關:根據上市公司內控需求和SOX法案的合規性管理描述,IT部門的主要職責和

活動應該包括:①深入瞭解公司的內控項目和財務彙報流程,②確定與內控活動或財務彙報流程相對應的IT系統;③分析和辨別這些IT系統帶來的風險,並對此進行監控以保證控制措施的長期效力;④將控制措施文檔化和IT化,並進行測試;⑤及時對IT控制進行必要的升級和變更,以配合公司內控或財務彙報流程的變化;⑥全程參與公司SOX法案合規管理項目。

IT架構治理工作需要與IT內審工作建立聯動的工作關係,無論是配合內審要求進行的

IT架構調整,還是架構治理工作帶來的IT架構變化及所涉及的風險需及時同步到內審部門,合規和降低風險始終是架構治理工作的基礎目標。

專項工作:IT架構治理雖然被認爲是一個長期持續的工作,但通常都會通過一些重點工作作爲發起點,同時專項工作也是IT架構治理的主要活動和主要產出物。專項工作由架構治理委員會指定人員組織實施,並形成專項治理工作報告,報架構治理委員會審議。

Ø  架構設計能力提升專項

Ø  架構質量提升專項

Ø  敏捷研發場景中架構治理專項

Ø  集成架構治理專項

Ø  IT供應商架構能力提升專項

4、架構治理的文化、道德和行爲

文化建設:在任何治理工作中,進行文化建設,都是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讓工程師們從認知的角度理解架構,實時關注架構,主動優化架構,是架構治理的重要工作內容。管理手段並不都是最優方法,企業的架構管理組織需要完成架構治理文化建設,積極利用文化手段。

Ø  架構質量文化,架構師和研發人員是架構質量的第一責任人,質量問題是所有人的問題

Ø  架構領域的協作文化,打造卓越的架構技術團隊

Ø  架構師文化,架構師殿堂、人人都是架構師、架構師委員會

Ø  架構宣傳陣地,架構大講堂,架構公衆號,技術說,技術宣傳片,架構技術社區,架構圈子

Ø  通過專有流量支持技術文章的傳播,提升架構師在業界的影響力

道德和行爲:架構師的道德和行爲,會對軟硬件的設計產生重要的影響,尤其我們設計的軟硬件,越來越多的對組織和個人生活產生影響。架構治理工作同樣不能忽視對架構師的道德和行爲進行引導,必要時需加以約束,並在實際工作中予以考量。

架構師通常是由開發人員成長而來,因此容易將注意力放在產品功能上,常常忽視系統的架構以及周邊的關係。需要能夠從全局視角,從更高的層級審視全局。

許多架構師都希望證明自己的價值,展示技術才華,並以此提升自己的技術地位和影響力。其實架構師更多承擔着管理技術架構的職責,是架構的最終責任人,需要腳踏實地要深入瞭解系統裏各個細節,對架構管理要如履薄冰,謹言慎行。

部分架構師希望自己設計的軟硬件產品能夠一蹴而就,但事實上架構師需要做的是打造好系統或者產品的基礎,使其容易修改和擴展,傾聽用戶的反饋,不斷地在改進中提升能力。

也有些架構師有解決難題的慾望,一遇到問題,就立馬陷入解決問題的活動中。而更可取的做法是審視問題本身,看是否可以改變問題,或是乾脆繞開問題,很多時候技術上的難題通過業務上的優化是可以避免的。

5、架構治理的工具

IT架構治理涉及兩類工具,一類是我們需要治理的工具,如基礎設施、技術平臺、應用、各類IT服務等平臺或系統的架構,另外一類是幫助我們實現治理的工具,如項目管理工具、監控工具、存儲工具等。

需要治理的工具示例:

基礎設施指在企業中應用IT軟硬件技術,支撐整個應用系統和網絡運行的基礎組件和技術。主要包括機房、服務器、存儲設備、網絡設備、雲計算、虛擬化、分佈式計算框架和算法等。這些基礎設施爲軟件的開發、部署和運維提供強大的支持和保障。

技術平臺指在基礎設施之上,爲應用構建提供通用技術能力的組件平臺,提供包括數據庫、中間件、AI、大數據、微服務等,以及通用技術服務如低代碼、RPA、OCR、IOT等。

IT服務指在信息技術領域通過服務化的方式爲其用戶提供基礎設施、軟件開發、硬件管理、運行維護等全方位的服務。

IT架構治理不限於上述系統和平臺,也不限於與之相關的作業流程,架構治理是長期持續的,但又要兼顧系統的穩定。

支持治理的工具:

項目管理:幫助IT架構治理工作項目能夠按照預定的成本、進度、質量順利完成,而對人員、進度、成本、風險等進行分析和管理的軟件。

任務看板:在架構治理計劃的啓動階段,將在不同治理活動獲得的所有指導意見排列在設計“看板”上,儘可能地解決“看板”上所有要素之間的衝突,並得出最終結論。最終設計將是基於設計“看板”上所有要素的具體決策。通過遵循這些步驟,企業將獲得針對其IT架構治理需求的實施成果。

知識管理:通過內網平臺協調內部架構規劃、架構設計知識分享,能夠通過架構存儲庫獲取各類IT架構信息。

監控平臺:爲全面瞭解IT架構治理的效果,需要對涉及治理的各級架構系統或平臺進行監測,包括工作任務的執行跟蹤,系統的事件和日誌,指標,平行數據,輿情,業務反饋等。監控平臺的建設以數據和事實事件爲基礎,逐漸形成統計分析體系,結合領域模型和專家經驗,形成符合企業實際IT場景的輔助決策能力,並影響企業IT架構管理工作。

架構存儲庫:爲了高效地開發設計IT架構,需要建立一個科學的框架構存儲庫框架來包含和組織所有的組件,以支持組織各架構域之間的協同,最終實現架構模型的統一維護和模型間依賴關係的統一管理。






圖9 IT架構存儲庫

全面、系統的建立架構存儲庫,能夠完善IT架構治理機制,更有效的發揮體架構的作用,實現IT架構資產的集中管理,增加架構建模的標準化與規範化程度,持續推進IT架構持續優化和完善。

四、京東IT架構治理實踐

近年來,隨着國內人口紅利慢慢消退,互聯網行業的增速也開始下降,原有支持互聯網

高速增長的體系也發生了變化。尤其像京東、阿里這樣的大型企業,不得不開始思考在沒有市場紅利的情況下,企業該如何挖掘新的市場機遇,龐大的企業該如何健康可持續發展,遇到變化該如何變革。互聯網企業也在向傳統行業學習,提升企業管理和治理能力,通過工具平臺也初步形成了自身的IT架構治理和管控能力。

4.1 IT架構治理實踐:技術業務一體化實踐

京東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兩大難題,一是如何通過技術能力迭代來支撐多業態海量業務高速增長,二是如何避免重複造輪子帶來的資源和人力浪費。通過具備預見性的規劃和腳踏實地的實踐,京東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上述問題。

1、基礎設施領域

在基礎設施領域,京東採用了邊發展,邊治理的方式。京東爲了支持其業務拓展,支撐海量業務形態,很早便採用了敏穩結合的技術架構體系,尤其是在雲計算、雲原生領域,積累了豐富的技術實踐。

     京東經歷了傳統的穩態架構時期,那個階段的應用系統大多是單體型架構,並且是煙囪式獨立發展,系統之間的數據無法打通。後來隨着業務的發展,通過物理服務器已無法快速支撐業務,並且成本居高不下,單體式應用也產生了諸多弊端,諸多因素催生了對雲化基礎設施的需求,於是出現了虛擬化和雲化服務能力,用以支撐系統擴展。再後來隨着移動互聯網爆發,多個場景服務指數級的增長,資源需求也水漲船高,技術底座再次出現了問題。京東採用了基於雲原生的容器技術,同時通過微服務的方式完成應用架構的重構。平臺快速進行資源發放和回收,同時通過智能調度削峯填谷,提升資源利用率,降低維護成本。微服務統一技術體系實現了組件之間統一標準,統一框架,開發和集成效率大大提升,溝通成本持續下降;DevOps幫助研發團隊實現大規模敏捷研發,快速應對市場變化和業務需求。






圖10 京東基礎設施架構

2、應用技術領域

應用架構層面,京東採用了業務技術一體化架構,將業務能力抽離出來,形成業務能力中心,幫助業務方、產研側通過複製和參照以及複用方式,快速構建業務能力,極大提升了業務響應速度,保持業務敏捷能力,同時降低了成本。

業務技術一體化平臺的定位:

Ø  幫助企業高效構建業務共享服務中心或應用技術平臺,降低架構管理複雜度。

Ø  助力企業核心架構的持續優化、持續沉澱可複用、可擴展的業務架構能力和技術架構能力,加速企業創新,消除數據孤島,幫助企業實現數字化跨越式的發展。

Ø  引入架構開發管理機制,所有架構開發在主平臺上擴展,始終保持架構體系透明,架構能力最優。

通過DDD領域驅動的思想梳理、識別各垂直業務的需求,在一體化平臺上沉澱業務矩陣與共享服務能力,並將能力以擴展點的方式進行外放,最終形成企業業務資產,通過不斷累積業務資產進行復用創造價值。同時業務架構和技術架構體系遵從平臺沉澱的架構,並根據自身要求向平臺提出改進需求,平臺根據需求及最佳實踐完成相應能力升級。

通過一套平臺解決架構開發、架構管理、架構沉澱的問題,讓企業IT架構與時俱進。






圖11 業務技術一體化架構示例

4.2 IT架構委員會

京東非常重視技術爲供應鏈領域帶來的提質增效,因此對構成技術體系重要環節的IT架構管理和治理,也作爲重點工作。京東成立了架構管理組織,其目的在於切實有效的提升技術能力,優化技術架構,保持系統穩定。

IT架構委員會宗旨:在技術創新,影響力打造,穩定性建設,戰略落地支撐(降本、創新、穩定)促進組織協同與項目落地,助力業務發展。建立IT技術架構規範和流程,統一認知;發現潛在風險,解決技術債務,提升技術能力;不斷提升技術能力,促進技術對業務的向好演進。

IT架構治理工作:

穩定性建設領域:橫向拉通各個產品線、職能部門推動產品和基礎設施穩定性建設。

1)  故障覆盤:所有重大故障,或典型性故障,架委會需進行深度覆盤。以此規避因產線內部過於熟悉,而對產品/服務的風險隱患剖析不足的問題。

2)  架構評審:爲提升產品和服務穩定性,對重要服務的技術架構進行評審,挖掘其中

設計缺陷、功能不足及風險隱患項,平衡穩定性及成本。

3)  穩定性項目推進:基於各類故障事件的自查回溯,識別各個產品部門的問題進行優

化改進,通過架委會整體推進落地執行。

降本增效領域:橫向拉通各個產線、職能部門推動降本提效工作。

1)  成本治理:對產品線各類環境進行盤點,控制成本增長。

2)  流程改進:提升產研運之間工作流程效率,降低非必要的控制節點,提升溝通和協作效率。

技術創新領域:支持公司的創新和技術發展活動,鼓勵技術團隊提出新的創意和解決方案。委員會提供資源、指導和支持,促進技術創新並推動公司技術競爭力打造。

1) 重點專項:評估項目推進過程中的技術風險點,解決項目落地過程中的技術問題。

2) 可行性論證:如需要在技術上給予突破、創新的技術,可經架委會整體論證,給予專業性建議。

技術影響力領域:參與公司內外的技術溝通和推廣活動,包括參加行業會議、發佈技術博客、組織技術講座等。幫助公司樹立技術領導地位,增強品牌形象和聲譽。

1)  技術分享:定期開展技術探討和分享活動,提升京東技術影響力;

2)  鏈接各類技術峯會:通過峯會擴大京東技術影響力,鍛鍊技術同學綜合沉澱和發聲能力。同時鏈接外部前沿技術思想與外部客戶,助力京東業務發展。

五、總結

     IT架構治理並非一蹴而就,需要公司高層的重視,中層各部門的配合,執行層面的親力親爲。IT架構對架構師來說是一個神聖的名詞,代表了我們架構師羣體對自身事業的敬畏,對客戶的尊重,對技術的嚮往,是我們的修養,是我們的品格,也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希望本文能夠幫助我們技術羣體解決一些縈繞在我們心頭的困惑,打開一扇窗,讓光照進心裏,指引我們前行。

     感謝對本文給予幫助的同事和朋友。


本文分享自微信公衆號 - 京東雲開發者(JDT_Developers)。
如有侵權,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刪除。
本文參與“OSC源創計劃”,歡迎正在閱讀的你也加入,一起分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