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學習能力的巧妙方法

學習如何學習

在「如何學習」這點上,一直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曾經想學吉他,堅持了兩個禮拜就以「手指太短,不適合」終結了,後來想學數學,卻終究連翻開書的勇氣都沒有,工作一忙更是顧不上這些了。所以在 Youtube 上看到 Barbara Oakley 的 Learning How to Learn 時,才發現自己在學習上的各種問題,收穫頗多。如果有興趣的話,建議直接看視頻,講解地很有條理且生動。

Barbara Oakley 是系統工程學博士,但對於「學習」方面也頗有研究,在 Coursera 上也有相應的課程。還出了幾本書,比如 A Mind For Numbers: How to Excel at Math and Science,這裏對於她在 Google 的分享做一個簡單的翻譯和摘要。

摘要

(主持人)我記得查理芒格說過,他認識的人中沒有一個不每天閱讀的,還把巴菲特形容爲一臺學習機器。那麼如何才能成爲一個高效學習者呢?

正文

我小的時候,想要學習其他語言,但大學的助學金不太容易拿到,而我又迫切想要學習一門語言,然後我想到了一個既可以學習語言,又能得到些收入的方法,那就是參軍。然後我確實學了一門語言:俄語。雖然俄國的環境不怎麼樣,但我喜歡冒險和新的視角。我回想在西點的工程師們,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非常出衆,往往能想到我想不到的。然後我就想,我能不能也達到跟他們一樣的程度?有學生提了這麼個問題:如何改變你的大腦。然後我就去了解世界頂級的教授他們是如何做到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工程學、數學、化學的?他們自己又是如何學習的?跟他們接觸後發現,他們常用的有隱喻和類比。接下來我想跟大家分享下學習的關鍵因素。

我們都知道大腦是很複雜的,那麼來簡化一下,可以想象成大腦以兩種不同的模式工作。第一個是「專注」,另一個則是「發散」。我們用一個彈球機來描述這兩種狀態。

假設大腦裏有一個彈球機

底部有一個觸發開關,有很多的槽點密集排布。比如,你已經知道了乘法,然後要處理一道乘法運算題。當你處於「專注」模式時,會運用已有的模型,在「乘法」的槽點附近打轉,也就是結合以前的學習經驗去尋找答案。如果你要解決的問題是基於新的模型,比如你已經知道了乘法運算,但從沒有接觸過除法運算,如何掌握這個新的模型呢,這時就要用到「發散」了。當處於「發散」狀態時,「槽點」之間的距離會變大,你無法通過侷限在某一點來解決問題,但至少能找到一種新的思考事物的角度。當你在解決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時,不要逼自己長時間處於「專注」狀態,這樣就會侷限在一個狹小的範圍。所以需要進入到另一種模式,也就是「發散」模式。簡單來說,就是脫離當前的工作環境,出去走走,衝個澡等,總之是讓大腦脫離「專注」狀態。我們來舉一個例子吧。

Salvador Dali 是20世紀著名的超現實主義畫家,他最愛乾的事情就是,當遇到一個棘手的問題時,會躺在椅子上,放鬆再放鬆,同時手裏握着一把鑰匙。當足夠放鬆到快要睡着時,鑰匙就會掉在地上,與地板碰撞的聲音會把他叫醒,然後就可以帶着從「發散」狀態收穫的想法繼續進入到「專注」模式。

你可能會覺得這個對藝術家有用,那麼對工程師是否也同樣有效呢?據傳,愛迪生也有類似的行爲愛好,只不過不是鑰匙,而是滾珠軸承。

當你在解決一個問題時,即使已經有成千上萬的人已經解決過了,但對你來說確實第一次,你也可以試試類似的方法。

當你處於「專注」狀態時,並沒有利用到其他更多的關聯,這也是爲什麼在兩種狀態間切換是如此重要。就像你不能一下吃成大胖子一樣,神經系統也是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新的學習和思維方式。

你或許會說,我有拖延症,那我們就來說說拖延症。拖延症的成因是當你面對不喜歡做的事情時,大腦的「痛感中心」就會被激活。所以當你看一本不喜歡的書時,會感覺到隱痛,這種痛就像手指被錘子砸了一樣,通常會有兩種做法:第一種是花大概 20 分鐘去搞定它,然後痛感就會慢慢降低進而消失。但如果你像大多數人一樣,將注意力集中到其他做起來更舒服的事情上,就會馬上就會感到好些了。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拖延症也是會上癮的,這對你的生活是非常有害的。最有效的方式是使用「番茄工作法」,通常來說設置 25 分鐘爲一個「番茄時間」,然後關閉其他所有會打擾你的一切。在這 25 分鐘內,集中精力進入到「專注」模式。由於你專注於當前的任務,而不是「我必須完成它」的痛苦,做起來就會容易很多。當到時間後,給自己點獎勵,出去走走或上上網、聊聊天都行。有一點要注意的是,不要以完成任務爲目標,時間到了,就休息。它能幫助你跨過痛苦期,進入 flow 狀態。還有就是不要一下子做太多的「番茄」,一步一步來,慢慢適應這套系統。

還有跟學習很相關的一點是睡眠。常常有人說考試前要睡好覺,事實上,睡眠在各種層面上都很重要。當處於非睡眠狀態時,代謝物會在細胞間產生,它們就像垃圾一樣在那,而且越積越多,這會影響你的判斷。這也是爲什麼當你長時間工作時,邏輯會越來越亂。當你睡覺時,這些細胞會縮小,然後垃圾就被沖走了,就像重新打掃了房間一樣。

根據神經學上的發現,將學習分爲多個短期學習、睡覺,多個短期學習、睡覺,這樣的循環系統,對於構建神經網絡非常有幫助,這也是高效學習的祕訣之一。

人每天都會長出新的神經元,有兩種方式可以讓這些神經元存活併成長。一個就是將自己暴露在新的環境中,這也是爲什麼旅行會很有幫助,這些新元素能讓新出生的神經元活下來。還有一個讓新長出來的神經元活下來的方法,很簡單,就是鍛鍊。不需要勵志成爲奧林匹克運動員或者成爲馬拉松選手,即使只是簡單的散步也是非常有效的。但即使只有幾天的鍛鍊也會帶來更大的效果,它會增強新神經元的存活和生長。

接下來聊聊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工作記憶就是臨時記住一些信息,以前常說有7個槽可以用,這也是爲什麼你能記住7位數的電話號碼,但事實上大概只有4個槽可以用,所以當你用工作記憶來記一些東西時,可以想象有一隻章魚在掌控着這幾個槽,並建立連接,這也是爲什麼不能一次記住太多的想法。當你多任務同時開工時,相當於把章魚的觸角從僅有的幾個槽中拿走一個或多個,這會讓你變得笨一點。而發散模式則是有更多的連接。

那如何把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呢,最好的方法就是練習,練得越多,神經元就會長得越長,扎得越深。

如果你不練習,那麼這些「蝙蝠」就會在模式形成長期記憶前把它叼走,這也是爲什麼有時覺得已經理解了某個概念,然後走開了,過了兩天,這些內容都被「蝙蝠」叼走了,然後就記不起什麼了。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帶一定間隙的重複練習(Spaced Repetition),比如週一、週二、週三、週五、週日練習。

再來說說 Chunk。假設你要拼一副圖,如果不明白每一塊代表的含義,就會有無從下手的感覺,就像中間的那個圓一樣,你能看到它,它也是個 Chunk,但卻無法與其他的 Chunk 產生聯繫,這也是爲什麼死記硬背的效果會很差的原因。

當你在研究某個課題時,你其實在創建一個 Chunk 羣,這些 Chunks 會跟其他的 Chunks 生關聯,這也是偉大創意的產生之源。這時往往會得到一些支離破碎的 Chunks,如果都學會了,就會形成一副完整的圖片,即使少了其中幾片。

但如果你不重複練習,並且深刻掌握 Chunks,也能把 Chunks 拼起來,只不過是模糊的,而且很難拼成全圖。

不同領域的 Chunks,有可能長得差不多,這樣就可以借鑑原有的 Chunk 來學習新的 Chunk。比如你是一個物理學家,再去學經濟學會更簡單些,因爲其中的一些 Chunks 非常相像。

最後給大家一些關於學習的建議:

測試是必要且重要的。Test yourself on everything, all the time。同樣的時間用來做測試和學習,前者會讓你收穫更多。使用卡片(Flashcards),卡片不是專門用來學習語言的,卡片是一個通用的學習手段,詩人們會用它記憶詩句,以此來更強烈地感受詩詞帶來的震撼。

記得做「家庭作業」,不要只做一次,挑其中的重點多做幾次,即使只是在大腦裏過一遍,確保自己真的掌握了,這樣你就得到了一組 Chunks。

最有效的方法還是「回想」,尤其是當你在解決困難的問題時。當你在閱讀文章時,試着離開書本,回想一下能否記起其中的要點,這對於理解內容有很大的幫助,比反覆讀和思維導圖效果都要好。

還有一個簡單的技巧是向其他人闡述你所理解的東西,並且假設對方只是一個 10 歲的小孩(費曼學習法)。如果你能找到一個簡單清楚的描述,就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你甚至可以把自己放到問題發生的場景中。

當你處於專注模式時,會有一種「我已經掌握了」的感覺,這時可以跟其他處於 diffuse 模式的人交流下想法,有時會幫助你糾正錯誤。

最後,我們都說要追隨你的熱情,但熱情只是讓你擅長的東西變得更擅長,而有些東西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擅長,所以不僅僅要追隨你的熱情,還要擴大你的熱情,然後生活質量就會有大幅度的提升。


--EOF--

若無特別說明,本站文章均爲原創,轉載請保留鏈接,謝謝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