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linux安裝流程

1、獲取Archlinux鏡像

archlinux鏡像+vmware workstation
archlinux鏡像可以在archlinux官網找到。
archlinux鏡像下載鏈接:https://www.archlinux.org/download/

下面這個網站是archlinux官方提供的中文版安裝指南,具體細則大家也可以多去瀏覽。
(https://wiki.archlinux.org/index.php/Installation_guide_%28%E7%AE%80%E4%BD%93%E4%B8%AD%E6%96%87%29)

2、測試網絡狀態

archlinux的整個安裝過程離不開網絡,所以在開始安裝前測試網絡尤爲重要。可用以下命令測試是否有網。

# ping www.baidu.com

如果ping的結果是找不到該主機,可能是由於dhcp服務沒有開啓,使用

# systemctl dhcpcd.service

3、測試系統時間

1、查看一下系統時間狀態,

# timedatectl status

如果時間不對的話可以輸入命令

# timedatectl set-ntp true

開啓ntp服務,它會每隔11分鐘進行一次網絡對時。然後在查看一下系統時間狀態。

4、硬盤分區

1、下一步就是分區。我們使用cfdisk將sda分成一個mbr類型的分區。其他分區方式可以參考archwiki。輸入

# cfdisk

進入交互界面。該工具使用非常簡便,先new出分區,容量全分了,然後改成bootable(也就是把那個星號打上);再把分區信息write進去,最後quit即可。然後再使用

# lsblk

命令查看,會發現現在sda節點下已經多出了一個sda1,也就是我們剛剛分出來的分區。

也可以使用fdisk命令對/dev/sda進行分區

# fdisk /dev/sda

具體操作大家自己學習學習fdisk命令哈。

在這裏,我就分了7個區。
/dev/sda1爲boot分區
/dev/sda2爲家目錄的分區
/dev/sda3爲根分區
/dev/sda5爲opt分區
/dev/sda6爲交換分區

5、格式化分區

對於交換分區,格式化命令如下

# mkswap /dev/sda3

開啓使用交換分區

# swapon /dev/sda5

其餘分區:

mkfs.ext4 /dev/sda1
mkfs.ext4 /dev/sda2
...
以此類推

6、掛載各個分區

1、先掛載根文件系統

# mount /dev/sda5 /mnt

2、創建目錄

# mkdir /mnt/{boot,home,opt} 

3、掛載各個分區:

# mount /dev/sda1 /mnt/boot
# mount /dev/sda2 /mnt/home
# mount /dev/sda5 /mnt/opt

7、更新源並安裝系統

掛載好分區之後,就可以安裝arch了。但是第一件事情是先修改一下arch的鏡像源,使用國內的鏡像會得到更快的下載速度。

修改鏡像源需要編輯/etc/pacman.d/mirrorlist文件。可以先用nano查看一下該文件,查看完成之後使用Ctrl+X退出。

# nano /etc/pacman.d/mirrorlist

如果對vim編輯器熟悉的同學,可以使用vim對/etc/pacman.d/mirrorlist文件進行編輯,在沒進入新系統之前一直都能用vim進行編輯。

我們利用正則表達式工具grep工具來將中國的源取出來。首先,先切換到軟件源所在目錄。

# cd /etc/pacman.d

然後用grep取出中國的源。用-A參數的話會用–分隔符分隔每一條匹配,因此再次使用grep工具去掉前一次結果產生的分隔符。

# grep -A 1 '##.*China' mirrorlist|grep -v '\-\-'> mirrorlist2

最後將中國的源放到鏡像源列表的最前面。這裏先反過來,將原來的鏡像源追加到中國的源後面,然後將追加完成之後的文件替換掉原來的鏡像源。

# cat mirrorlist>>mirrorlist2
# mv mirrorlist2 mirrorlist

鏡像源修改完成之後需要刷新一下pacman的緩存。

# pacman -Syy

修改完鏡像源,就可以開始安裝基本系統了。pacman會從網絡上下載最新的軟件包開始安裝。-i參數是在安裝前進行確認,出現確認提示的話直接全選即可(一路enter)。

# pacstrap -i /mnt base base-devel

如果安裝速度比較慢,那就稍微做點其他事等等吧。

8、配置新系統

安裝完成系統之後需要生成fstab文件。生成之後需要查看一下是否生成成功。如果不成功需要重新生成。

# genfstab -U -p /mnt >> /mnt/etc/fstab
# nano /mnt/etc/fstab

進入新系統

然後就可以進入新系統進行配置了。先進入新系統。

# arch-chroot /mnt /bin/bash

進入新系統之後會發現命令提示符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區域和時間設置

區域設置需要設置兩個文件:locale.gen和locale.conf文件。

先使用nano打開/etc/locale.gen文件,然後取消en_US.UTF-8、zh_CN.UTF-8、zh_TW.UTF-8三行的註釋。然後運行locale-gen命令生成locale信息。

# nano /etc/locale.gen
# locale-gen

然後生成一個locale.conf文件。這裏最好使用英文,使用別的語言可能會導致終端亂碼。

# echo LANG=en_US.UTF-8 > /etc/locale.conf

首先先選擇時區:

# tzselect

先按4選擇Asia,在按9選擇China,再按1選擇北京時間,按1選擇yes。
然後將時區軟鏈接到你自己的時區。

# ln -sf /usr/share/zoneinfo/Asia/Shanghai /etc/localtime

將時間標準設置爲UTC,如果虛擬機有這項設置則不用設置

# hwclock --systohc --utc

生成虛擬內存鏡像環境initramfs

# mkinitcpio -p linux

設置root密碼和創建新用戶

使用不帶參數的passwd可以設置root密碼。

# passwd

添加用戶

# useradd -m -s /bin/bash king

更改密碼:

# passwd king

9、安裝啓動加載器

先安裝grub

# pacman -S grub

安裝完成後,再使用

# grub-install --recheck /dev/sda

注意這裏的分區不需要指定分區數字,不要寫成/dev/sda1這樣的。

如果沒有錯誤提示的話,就說明安裝成功。
然後自動生成一個配置文件,默認的配置文件可以適應大部分情況。

# grub-mkconfig -o /boot/grub/grub.cfg

10、配置網絡

設置主機名

# echo myhostname > /etc/hostname

1
然後將其添加到/etc/hosts文件中。

#<ip-address>   <hostname.domain.org>   <hostname>
127.0.0.1   localhost.localdomain   localhost   myhostname
::1     localhost.localdomain   localhost   myhostname

啓動有線網服務
如果虛擬機重啓沒有網的話需要讓它開機自啓動。

# systemctl enable dhcpcd.service

退出並重啓系統

# exit
# umount -R /mnt
# reboot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