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從 Yammer 買來了什麼?

http://www.ifanr.com/129849

我覺得本文從下面的六個方面分析Yammer,也相當於分析了當今企業的需求,這六個方面很好的概括了企業可以在這六個方面進行着力提高以適應當今。

作者胡海是一名創業者——OHJCH工作室的創始人,他的工作室開發過丈量世界玩家寶典等 app——在我們第一期愛創會活動上,他介紹的就是玩家寶典(DOTA 專業版)這個項目。胡海還是一名旅美博士,致力於將前沿學術成果轉化爲實用產品,比如他正在進行的一個企業 2.0 開發項目。在與胡海的一次聊天中,他提到基於普適計算思想的 Ad Hoc 雲計算,可以實現跨設備的異構分佈式計算,“要 10 多年才能實現,但這纔是科技改變生活”,讓我感受到他對科技的熱愛。結合正在從事的開發項目,胡海對企業 2.0 管理理念、技術實現工具進行了深入思考,聯想到微軟收購 Yammer 的案例,他發來這篇有關企業 2.0 的投稿。

6 月26 日微軟正式宣佈收購企業社交工具提供商 Yammer,價格高達 12 億美元。這一舉動引發了許多外界對企業社交工具這一市場的關注,同時也引來一些質疑之聲,一個僅僅在公司內部用來溝通的類 Facebook + Twitter 的工具,是否值得花 12 億美元收購?Yammer 提供的服務,用安德魯P. 麥卡菲的話說,就是“企業自發性社會化軟件平臺,或者企業與其客戶、合作伙伴及供應商之間的自發性社會化軟件平臺”,即企業 2.0

最近正好我也在研究和學習關於企業 2.0 的相關管理理念和實現這些理念的技術工具,並且也與一些對企業 2.0 感興趣的企業高管進行了一些討論和交流,於是決定從產品形態分析出發,概略地探討一下微軟到底從這筆交易中買來了什麼。

我的思考圍繞 Yammer 中文主頁給出的企業服務內容展開,共計六項:

  • 企業內社交分享平臺
  • 共享辦公文檔區
  • 跨部門/跨組織人員資料查詢
  • 企業內部知識庫
  • 企業內部管理軟件平臺
  • 企業內溝通工具

企業內社交平臺

我們首先來看看企業內社交平臺:乍一眼看去,這就是 Facebook 和開心網裏的轉帖和分享功能。其實很早以前就有人提出過如果用 Facebook 辦公是否會提高工作和溝通效率,然而從安全性和功能性考慮,搭建私有的企業內部 SNS 顯然更爲穩妥和可控。當很多企業主在考慮如何購買網絡監控軟件限制員工偷菜時,提供一個企業內部的內容流動分享平臺,而且把分享的內容限定在與企業相關的資訊和動態,看起來也是一個還不錯的非暴力管控手段

當然這裏的風險在於,如果沒有同時限制員工訪問 Facebook 和開心網,這樣一個平臺將面臨與這兩者的直接注意力競爭,員工可能還是更情願選擇後者而使前者淪爲一個簡單的企業信息通知中心。如何建設好內部的社交平臺,並將其運營得有聲有色,可能是未來企業社交化應用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

共享文檔辦公區

如何實現文檔的共享和狀態傳遞,是企業流程管理的一個核心需求。在和一些企業高管就企業 2.0核心需求的討論中,他們指出 ERP 的公文系統雖然能嵌入流程和會籤等流控制功能,但是無法滿足快速變化、分享、協作編輯等日常需求。尤其那些不在流程管控之內的通知、制度、人員名錄和辦事指南等公文,其更新速度較快而且更新源可能來自各種用戶:人事部不可能每一個員工離職或者換崗就對各層級的人員名錄進行更新併發公文公示,這對人員快速流轉的 IT 公司尤其如此。

辦事指南能快速地爲新員工提供工作和職業生活的起步導引(Orientation)但是由於各種事務的接口人的變化和流程的調整,通過公文系統發佈更新信息就顯得較爲低效和非實時。因此,提供一個帶有分級權限控制的共享文件系統,類似多用戶 Dropbox,的確能滿足不少管理者的共享儲存需求。

跨部門/跨組織人員資料查詢

隨着企業的組織架構擴大,部門與部門之間的信息壁壘也日益高築,有時候僅僅爲了找到某個過往項目的負責人,都需要打一串電話,發一通郵件,甚至把某個部門名錄拉下來逐個搜索。我就遇到過準備一個材料,各處求助無門,最後還是跑到百度文庫裏才找到了非常相關的歷史材料,結果一看署名竟然是樓下某部門的同事的情況。

如果能像 Facebook 裏關注某位密友的個人狀態( single è in relationship è engaged è married )一般,能對你關注的項目進度、同事的個人工作歷史、撰寫的文檔紀錄進行密切的關注,能快速找到項目的負責人,而不受限於一個靜態的人員名錄,將是經常需要各部門支撐的員工(如銷售人員)的一大福音。

企業內部知識庫

作爲企業主,他們腦子考慮的往往不是某一個特定的項目是否執行順利,更不會把員工是否能順暢地運用各種 IT 工具工作作爲 Top Priority,而是每天冥思苦想如何讓企業能長遠地、可持續地發展和壯大。而能幫助他們實現這些遠景目標的,則是一個一個項目、一次一次變革中積累下來的各種制度、流程、經驗和知識,以及一批覈心的專家。

比爾蓋茨曾經在非公開場合說過,如果讓他帶着 100 個人,他可以重建一個微軟。如何將企業積累的知識聚集和管理起來,是企業做成百年老店,擺脫對個人能力或者特定的核心成員依賴的重要措施。通過技術博客、問答系統、專家留言板和項目經驗交流論壇等知識集散地,把歷史項目中能挖掘出來的經驗儘可能地挖掘出來,是企業知識庫的首要任務。

而如何有效地傳播這些知識,將一批批新人快速培訓成符合企業需求的專家,是企業知識系統的另一個核心課題。當然,對於以技術爲核心的企業來說,知識庫的安全性和訪問權限約束,也是必須列爲首要需求的。如果 Yammer 真的能幫助企業主們做到上面說的這三條,那微軟的 12 億美元投的一點也不盲目,至少微軟自身肯定需要這樣一個強大、友好而又安全的知識庫來承載其博大精深的各種無形資產。

企業內部管理軟件平臺

相信每位在大公司工作過的同學每天都會接觸各種各樣的企業管理系統,從郵件系統到 ERP,從報銷提單的 OA 系統到維繫客戶的 CRM,以及各種各樣定製化的報表系統、財務系統和物流管理系統,五花八門甚至讓新人無所適從。IBM 最早發現了這個問題,並針對異構系統整合提出了SOA(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的概念,提出將企業的現有軟件系統(Legacy Systems)通過封裝,變成獨立而接口統一的服務,然後在業務流程(Workflow)的指引下,組裝出各種各樣的應用(Application)。

遺憾的是這一構想在大紅大紫了幾年以後,其實際應用非常有限。導致這一現狀的問題我認爲主要有兩條:一是現有系統的封裝談何容易,各種缺乏文檔和維護歷史代碼讓寫服務的工程師無從下手,甚至不如重新開發來得痛快;其次,整合出來的應用的可用性和可維護性都不達不到預期,因爲環環相扣,一旦某一個現有系統出現問題往往會擴散到企業的各個角落。

隨着 Web Service 的大規模應用和 MVC 編程思想的普及,解決第一個問題的技術瓶頸消除,其實現也已經指日可待。那麼作爲解決第二個問題的關鍵,整合的企業管理平臺,就成爲了許多企業 IT 系統進化升級的目標。Yammer 的服務在目前這個時代被熱捧,也是情理之中的了。

企業內溝通工具

每天上班打開 QQ、飛信和郵箱,恐怕是所有白領打開電腦做的第一件事情。 Stay connected,讓別人能隨時聯繫你,當然更多時候是爲了隨時聯繫到別人,是 IM、郵件承載的最核心的需求。一個類似 Facebook 通知中心的溝通平臺,如果能做好與現有 IM 接口和聯繫人的導入,再增添一些爲企業定製化的溝通手段,如多方視頻會議或者傳遞加密文件,那麼員工也一定願意將其溝通渠道整合爲一個簡單的工具條,而不用一邊收着 QQ 羣裏有用沒用的羣發消息,一邊 5 分鐘 check 一次郵箱。畢竟,對大多數非技術類工作者來說,溝通往往就是工作全部的“I/O”,溝通協議的哪怕一丁點提升,都會被複制擴散到其全部的績效上。在這裏進行投資,就像修北京的下水道一樣是百年大計。

最後,系統再好也是需要人才來引導用戶、開展運營、改進流程和建立制度來不斷完善和改進的。因此,可能未來的知識密集型企業(不侷限於 IT 企業,很多別的行業對專業技能和經驗的依賴都更甚於互聯網公司),會需要在 CEO、CFO、CTO之後再設立一個CKO(首席知識官)負責知識系統的搭建、維護以及知識的歸納和傳播。知識管理和財務和資產管理一樣,需要專業的技能和多年的經驗,這一發展趨勢可能會給企業裏那些喜歡寫博客、編 Wiki 的同學們提供一條嶄新的職業路徑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