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詠梅:幸福只需要七分飽(轉自新加坡聯合早報)

看到聯合早報上某件與it相關的文章,又包含人生哲理,故轉來,請徐徐讀之。



創新源於匱乏,有人意識到在這世界少了某種東西,人類纔有動力去創造。如果感覺很滿足,或者覺得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東西可以等着自己去索取,人們會全心全意去爭取傳統觀念裏的成功,破格思考和行動的人就少了。

上個月到上海辦點事,在微信上問一個在當地工作的朋友如何帶一筆錢過去。數額不是很大,但是以面額最大僅100元的人民幣來說,動輒就是一大疊鈔票,非常不方便,感覺也不太安全。

朋友說:“用微信轉賬吧,我已經三個月沒有動到人民幣鈔票了!”

在上海見到她,身上果然一塊錢也沒帶,吃飯刷手機、打車刷手機、一羣人一起吃飯分攤費用,刷一下就把錢從一人的手機轉到另一人的手機。一個上海朋友說,她連給父母的零花錢,也是用手機轉的,換言之,長輩們也已習慣生活在不用現款的數碼世界裏了。

爲了不讓自己在繁華的上海變成一個“土包子”,我把原來用的英文界面WeChat變成中文界面的“微信”後,瞬間有了“錢包”。隔天,一個香港朋友在微信上知道我在上海,馬上發了30元人民幣紅包,說讓我買小籠包。於是,我這個出門身上不帶一些錢會感覺就像裸體一樣的人,可以嘗一嘗把手機當錢包的滋味。

手機錢包普及後,生活上很多東西就聯繫起來了。除了用手機錢包買東西、吃東西,最普遍的就是“打車”。

新加坡也有各種召德士的手機應用軟件,很便利但是基本上是功能性的。中國特色的打車軟件,除了功能性,還要有娛樂性。大概是因爲華人的思維比較複雜,個性中又有好“賭博”的因子,有了手機軟件之後,又加入許多反饋活動方式,讓你使用後不知不覺地陪着它玩。

我打了幾次車,只要守信用等待司機到來,司機沒給我惡評,就可以累計到分數,這些分數可以讓我在電子商城裏享受折扣。很多人都知道,德士司機不太喜歡載短程客人,因爲路費較低,放了乘客下車又得空車兜客。爲了鼓勵司機載短程客人,打車軟件也給司機制造各種獎勵。比如其中一名司機告訴我,凡載五公里以內的短程,可以獲得10分,載長途反扣5分,這些分數也可以轉換爲獎勵金。然而分數多未必好,因爲在分配乘客的時候,分數太高的反而搶不到客。

下車的時候,司機多數希望你用支付寶或微信錢包支付,這麼一來他們又可以得到某種形式的獎勵。名目之多,一時還真不容易弄明白。

起初我對這種把錢放進手機應用軟件裏的“大膽行爲”感到匪夷所思,仔細想想,不論支付寶還是微信錢包,背後是騰訊或阿里巴巴,這些公司如今的市值和規模比銀行還大,要跑也跑不掉。

回國後我查閱報館的新聞檢索系統,發現新加坡早在十年錢就說要開發“電子錢包”了,當時我們都期待實體的錢包變成非必需品,怎麼知道經過那麼多年,我出門還得帶厚厚的錢包。電子支付平臺不是沒有而是太多,平臺之間不能互通,結果各種支付卡、儲值卡、信用卡,加上各種證件把皮包塞得緊緊的,比以前純粹用鈔票的時候還厚重。

電子錢包的發展緩慢,是我國觀念先行、落實卻後置的一個例子。我想這也許是我們對金融業管制嚴謹,大公司過於求穩,小公司空間不大,有限的人力只能專注在產品的開發,起步公司沒有資源去謀求條例的改變以便讓自己的新概念能進一步發展,於是整個領域創新不足,至少在影響人們日常生活上的小創意,便很難形成有規模、有意義的改變。

我們也十分崇尚競爭,希望競爭之下有進步,於是制度上人爲地形成不同的公司,以爲這樣可以讓不同的想法百花齊放。但是佈滿框架的一片小小土地上,即使撒下許多不同的種子,那樣的空間不足以長出整體都很豔麗的花朵。

負責智慧國諮詢與行政辦公室的外交部長維文醫生,在剛過去的星期二舉行的首屆新加坡—丹麥智慧城對話會上,以無人駕駛車爲例,很形象地說明這個問題。他說,我國科研人員研發了無人駕駛車,他和總理都乘坐過。旅程非常順暢安全,但是我國法律規定必須有人坐在駕駛座。

我記得當天在新聞室選用總理乘坐無人車的照片時,還埋怨攝影同事拍攝的照片爲何全都有“司機”,原來就是基於這項法律,總理當然不能帶頭違法。

所以,維文醫生在對話會上說,政府政策是國人創新思維的一大障礙,這是實話。我國確實應探討調整法律、條規和管制框架,讓研究人員能以最有效的方式推展創新工作。

創新,這個詞在這幾天的新聞中一再出現,負責經濟政策的副總理和幾位內閣部長在過去幾天都用了幾乎同樣的表述來強調創新思維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統籌經濟與社會政策的副總理尚達曼星期三說,新加坡未來只能從“增值”轉向“創值”,推出有趣、獨特和原創產品和服務,才能在全球經濟佔有一席之地,而這需要將創新的思維和心態全面滲入社會。

領導“未來經濟”委員會的財政部長王瑞傑也說,委員會成型後將利用一年時間,重點思考如何引導我國從一個增值經濟體,轉型爲一個創新和創值經濟體。

創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願意創新、勇於創新的心理,不是自然形成的。

創新源於匱乏,有人意識到在這世界少了某種東西,人類纔有動力去創造。如果感覺很滿足,或者覺得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東西可以等着自己去索取,人們會全心全意去爭取傳統觀念裏的成功,破格思考和行動的人就少了。

回頭想爲什麼中國的電子商務、電子錢包、手機應用軟件等等那麼豪放式的發展,就是源自於匱乏,包括缺少解決生活便利的制度和設施,以及少了足以支持市場擴大,經濟急速發展的大面額鈔票,而虛擬世界裏可以快速滿足實體世界中的各種不便。

全世界在過去半個世紀迅速發展,如今那些發達的社會開始出現新的挑戰,貧富差距的擴大,如果少了社會流動的機制,富人越來越富,窮人再怎麼努力也難以改變自己的處境,社會就缺乏了改變的動力。

世界上各種文化的養生觀念中都提到“七分飽”,我想人類的幸福要持續永久,我們不需要追求所有人的富足;若要幸福長存,大家只須保持“七分飽”就夠了。七分飽的人,還有潛能追求更多;七分飽的人看到吃不飽的人,分一些吃的出來自己也不至於餓壞。

那樣的境界,讓人覺得輕盈、自在,精神感到滿足。

(作者是華文媒體集團數碼總編輯

兼早報副總編輯 [email protecte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