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見聞三——成都外來芯片技術發展前景

                    
  2003年8月27日,英特爾公司在成都投資3.75億美元的芯片封裝基地項目正式簽約!

  2003年12月7日,美國芯片企業PSI宣佈在成都建立半導體芯片封裝測試廠,首期投資2000萬美元!

  2004年4月28日,愛立信全球總裁思文凱宣佈愛立信在成都設立全球性技術研發中心。8月,研發中心正式落戶高新區!

  2004年7月15日,中芯國際(上海)有限公司在成都高新區西部園區出口加工區建設集成電路封裝測試廠項目正式簽約,項目投資將達1.75億美元。

  2004年8月12日,馬來西亞友尼森公司與成都高新區正式簽署投資協議,友尼森將投資2.1億美元在成都建立半導體封裝測試工廠!

  2004年8月19日,美國芯源系統公司(MPS)簽署投資合作協議,將投資1200萬美元在成都設立芯片基地!

  2005年1月31日,全球第二大電子連接器製造商莫仕連接器公司正式確定在成都建廠,總投資將不低於7000萬美元!

  成都芯片業的商務成本比上海便宜16%!
  

  逐利芯片業不斷西進

  資本逐利而來!追逐利潤是資本的本性,在變幻莫測的市場經濟時代,資本敏銳的嗅覺總是能窺測和把握瞬息萬變的商業機會。

  翻開高科技的版圖,芯片業走過了這樣的歷程———西進、西進、再西進。

  30年前,芯片業強力支撐着美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硅谷中,英特爾、AMD崛起於高科技行業浪潮;

  20年前,信息資本從硅谷出發西進,芯片業在大洋彼岸的日本落腳生根,日立、東芝藉此一躍而起;

  10年前,繼續西行的芯片業發現了韓國與中國臺灣,三星、臺積電順勢而起;

  進入21世紀,資本繼續西進步伐,上海成爲芯片業的樂土,這一次造就了中芯國際等一批新興巨頭。

  逐利,信息資本未曾歇腳。2003年,國際巨頭英特爾選擇落戶成都,隨後,以芯片爲代表的信息產業資本紛至沓來。成都,最終被信息資本敏銳的目光所獵獲!

  沿着浩浩長江,資本溯流而上。當其他城市還在尋思信息產業資本棲息的良港爲何獨選長江源頭的成都時,中芯國際總裁張汝京一語道破天機———芯片業商務成本成都比上海便宜16%。

  16%,在競爭日益壓薄利潤空間的中國市場,這樣的成本差距完全可以改變一個企業的命運。爲了尋找“16%”背後的答案,記者深入上海、成都,展開調查。

  A人居環境催生低成本

  商務成本的較量,人才的競爭首當其衝。“對於現代企業意義上的一個‘人才’,企業支出的人力成本遠不止工資這一項。”熟悉多家高科技企業的信息產業電子第十一研究設計院院長趙振元,對於人力成本有自己的理解。

  趙振元認爲,僅就人才而言,薪酬、住房、交通、生活成本都是影響人力成本的因素。“如果一個人才所處的城市居住、生活和交通的成本過高,那麼這座城市的企業必然要爲人才支付更多。”

  首先是薪酬,對於芯片業這樣的高科技行業,僅就一般人才而言,成都的平均薪酬比上海至少低20-30%;而就高級人才,滬蓉兩地的差距在一倍以上。

  對於上海的人力成本,專業薪酬調查公司的研究最能說明問題,正源諮詢總經理沈悅瓊接受了記者專訪。

  記者:作爲薪酬專業調查公司,目前上海IC(集成電路)產業的收入是怎樣一種情況呢?

  沈悅瓊:IC產業對人才要求非常高,給予的報酬也非常高,比如IC產業中高級工程師的年收入可以達到16萬元,即使普通的技工平均收入也能達到55000元。

  儘管人才收入相對較低,然而選擇成都的人才並不會因此降低生活標準。相比上海,成都無論在環境、住房、交通還是物價方面,對人才都有強烈吸引力。“4000元每平方米,在成都可以買到比較好的商品房,而在上海,價位要在10000元以上。”

  同時,擁堵的交通也是上海一大硬傷,“上午8點半上班,也許你必須在早晨6點過就起牀,每天上海人花在交通上的時間比成都多1~2小時。”對於穿梭於高檔寫字樓的現代白領而言,時間往往是比金錢更稀缺的財富。

  儘管人力成本低廉,但成都作爲西南地區高校和科研機構雲集的人才“高地”,無論是高科技人才的數量還是質量上,卻絲毫不輸於東部地區。復旦大學創業和創業投資研究中心博士後鄭小平指出,成都的計算機人才儲備由於有了各大院校的支撐,因而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而這種優勢在全國都應名列前茅;

  這樣看來,在成都獲得人力的成本和將要爲人力支出的成本相比上海的優勢遠遠不止16%,它相對拉平了在其它方面的區位劣勢。

  B投資環境政策凸現投資軟環境優勢

  信息資本首先選擇成都,一個重要的原因,還因爲這裏投資軟環境的巨大優勢。對於政府政策的支持和投資軟環境的比較,記者採訪了復旦大學創業和創業投資研究中心博士後鄭小平。

  記者:對於INTEL、中芯國際等不少IC企業進駐成都,你怎麼看?

  鄭小平:芯片產業作爲中國最熱的產業之一,成都進入的速度之快,應該充分體現了成都市政府的關注和招商引資的力度,可以這樣說,成都對於IC產業的引進已經走到了全國的前列!

  記者:一個城市政府的支持,將怎樣影響一個產業的發展?

  鄭小平:上海作爲全國的經濟和金融中心,已經形成了自己所獨有的優勢,由於是全方位的發展,因此在達到一定高度之後,再要實現突破性的發展,難度就相應加大;對於成都來說,由於起點相對較低,因此在政策強有力支持下,往往能夠迅速取得效果。目前成都市政府採取以信息產業作爲突破口,發展行業相對專一,同時給予了各方面的支持,因此首當其衝的IC產業自然能夠實現突破性的發展。

  記者:也就是說,投資軟環境是成都能夠不斷吸引IC企業落戶的主要優勢之一?

  鄭小平:是的,政府的扶持力度應該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當然,成都的計算機人才儲備也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而且人才成本低。

  確實,軟環境的優勢首先體現在對投資的政策優勢。

  成都市政府有關官員透露,近兩年成都市國稅局一直在爲成都爭取國家稅務總局的特批稅收優惠政策。2004年12月,國家稅務總局已經發函批覆,同意英特爾產品(成都)有限公司從開始獲利年度開始,享受企業所得稅“五免五減半”的稅收優惠。

  “政府對企業的支持力度很大!”英特爾成都公司經理徐振弟向記者表示,成都戰略地位顯赫很多方面與上海很相似;成都還有出色的人力資源儲備;此外,選擇在成都建芯片封裝測試廠時最看重的是成都的高科技投資環境。

  對於政府在改善投資軟環境上不遺餘力的努力,成都市外經貿局有關官員向記者介紹,目前成都市已經建立了較爲配套的治理投資軟環境的工作機制和制度。例如,成都市和19個區(市)縣建立了治理投資軟環境領導小組,在各級糾風辦設立了督查辦公室和投訴中心,上下結合、整體聯動,治理投資軟環境,還制定了首問責任制、受理責任制、回覆責任制,形成了快速及時解決問題的機制。

  同時,軟環境的優勢還在於政府辦事效率的提高,企業“通關”成本的降低。

  據成都市外經貿局介紹,自2000年9月第一批取消(調整)343項行政審批項目以來,成都市已先後7次共取消(調整)758項行政審批項目,先後出臺了《關於加快成都市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等13個文件,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從2002年開始,成都市就建立了外商投資企業座談會制度,市政府領導與企業零距離接觸、面對面傾心交流,加強了聯繫。”記者曾親身參與了一次這樣的座談會,在會上,企業有什麼想法,對政府有怎樣的要求,外商企業和政府有關部門進行了“零距離”的溝通。

  規範化服務型政府建設,是成都這幾年一直在重點抓的工作,其成效顯著,有目共睹。

  C資源優勢地價和水電氣相對低廉

  在人力成本和投資軟環境之外,導致投資成都商務成本比上海低16%,還有以土地、水電氣爲代表的資源成本。

  房地產行業也許對這一點最有發言權。2004年,外來資本圍攻成都樓市,一波強過一波的地王爭奪叫響各大媒體。1月8日,上海綠地集團1.8億元拿下神仙樹116畝地塊;4月15日,中海興業一擲11億元拿下成都西北角國際社區1811畝地王;8月26日,萬科以60萬元/畝的價格拿下城東地王;10月29日,香港巨頭和記黃埔斥資21億元拿下城南地王;12月8日,蟄伏成都十月之久的融創也以130萬元/畝的價格拿下了城東地眼……上海綠地、中海興業、和記黃埔、萬科和融創等外來房地產開發企業在成都拿下的地塊總面積達到3733.1789畝,佔到了全部拍賣土地的73.04%,成交金額超過40億元!在2004年的土地市場上外來資本已經唱起了主角。

  外來資本爲何如此踊躍投資成都房產?一業內人士向記者介紹,成都作爲中國西部的中心城市,與北京、上海等城市比較地價相對便宜。土地不僅是房產商商務成本的組成部分,同樣也是其他所有行業成本的重要部分。土地價格的低廉,可以從根本上控制房價以及房屋租金,這樣直接爲企業節約了商務成本。

  土地資源的成本優勢,上海市政府相關官員有着類似的認識。

  下面是記者與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助理調研員王寶發的對話:

  記者:作爲上海本地的官員,您認爲滬蓉兩地商務成本相差16%有依據嗎?

  王寶發:如果要說上海與成都的區別,一個比較明顯的地方,恐怕就要算房價了。

  記者:土地價格方面,上海的商務成本目前處於怎樣的狀態?

  王寶發:浦東新區在前期開發中,主要是依靠批土地、優惠政策等吸引各地的投資。但是從2003年開始,由於土地成本的提高,加上蘇州、杭州等周邊地區的競爭,這種優勢正在明顯削弱。經過調查,上海的平均商務成本要比長三角地區高出一倍多,成都肯定會低得更多。

  記者:土地價格影響到房價和房租?王寶發:是的,比較寫字樓的租金和酒店,成都也比上海便宜得多。單純要從各項經濟數據上與上海比較,成都肯定處於劣勢,但如果成都市在進一步加大人才吸引力度的情況下,把商務環境和生活環境再上升一個臺階,是很有招商引資潛力的。

  這樣看來,無論是自己買地蓋房,還是花錢租房,由於地價和房價緣故,企業的商務成本在上海已大大提高———最終的結果是,對於中芯國際這樣的大型企業,商務成本的差距還能控制在16%內,對於更多的中小企業,投資上海多支出的成本可能遠不止16%。

  此外,在水電氣等資源方面,滬蓉兩地也差距明顯(見附表)。記者根據兩地對外經濟貿易部門公開資料瞭解到,2004年年底,上海市(單一制)電價中,工業、商業照明用電的電價爲0.741元/度,一般工業動力用電是0.63元/度;成都的電價則是一般工業0.5897元/度,大宗工業電價0.4727元/度。“芯片工廠對電和水的消耗極大,耗能單價的細微差別將引起成本的巨大變化。”信息產業電子第十一設計研究院趙振元院長如此點評。

  D物流成本平均成本比上海低三四成

  成都作爲內陸城市,同上海等沿海中心城市相比,交通一直以來被認爲是一大硬傷。然而儘管身處內陸,由於運價低廉,物流業的迅速發展拉近了成都與世界的距離。

  成都市物流協會常務副祕書長黃紹銀,將成都和上海的物流進行了一番對比。例如,就倉儲而言,成都倉儲每平方米的平均價格爲8元—10元,而在上海要達到16—18元,一輛4噸的貨車從成都郊區運往市中區需要的價格爲100元—120元,然而在上海如果相同距離的話需要300—350元。據他介紹,上海的平均物流成本會比成都高30%—40%左右。

  黃紹銀認爲,成都的商務成本控制得很好,使物流企業運營成本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而成都物流企業可以爲其他工商企業提供相對低廉的物流費用,使其他企業也降低了運營成本,形成一種低成本鏈的良性循環。

  “物流成本低,芯片企業從而實現了在東部生產晶圓,然後空運到成都封裝測試,再運到各地銷售,這樣甚至比在東部直接建廠封裝測試更划得來。”趙振元表示。

  從人力、資源、政策、物流等各個方面來看,相對低廉的成本都是上海難以比擬的。記者在採訪中甚至感到,成都商務成本比上海低16%恐怕還只是保守估計,實際的情況還應該更低。英特爾、中芯國際等選擇成都,實在是一種必然的趨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