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第一,隱私第二

    互聯網對個人和商業隱私的侵犯,一直叫某些人緊張。現在的物聯網理念下的一些新興智慧應用,實際上對所謂隱私侵犯的風險是有增無減的。很多人無法想象,如果進入一個超市,眼前的顯示增強技術的顯示裝備上就開始羅列和推薦你潛在需要的商品的場景,到底是一種令人新奇的購物體驗,還是一種心靈無處可藏的恐懼。當然,恐懼和新奇經常也都是伴生的一對心理體驗。在一些科幻小說裏,基因信息的泄露更是叫主人公面臨生物學上被複制的風險。所以,總有一些人對隱私問題發表義正詞嚴的言論。而互聯網企業家們,又毫無例外地宣稱對用戶隱私的尊重云云。

但是讓我們審視一下顯示,所謂隱私,怎麼有那麼重要麼?實際上幾次重大的泄密事件也就不了了之,最後的法律定損都困難。相信風波過後,當事企業會亡羊補牢,但是受害者或者潛在的受愛着也沒那麼就揪住不放地追責。

這種言論和現實的衝突,其背後原因就是,隱私根本沒沒有你想象的那麼重要。

先看幾個場景:

場景一。如果信用卡公司泄露了你的購買記錄,人們的第一反應一般是氣憤。但是,如果這個購買記錄上80%的商品和服務已經被你在社交網站上分享了,有心人隨便一個和市場價的比對也就知道你的消費能力和習慣了,您還有那麼氣憤麼?

場景二。作爲經理,如果你手下的銷售員泄露了客戶的聯繫人電話,你一定首先想到開除他。但是如果這個客戶作爲採購者其實經常在各類B2B網站上發佈採購信息,並留下自己的工作電話呢?如果是你們得到並保持這個客戶,是因爲你們公司產品的綜合品質以及該聯繫人和您的私交呢?

這些場景,其實並不是筆者捏造的孤立存在。反思自身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就會發現,其實由於互聯網帶來的人們社會行爲的改變,這些其實都是非常普遍的。以往以信息不對稱獲利的模式被互聯網嚴重打擊,人們喜歡炫耀分項體驗的本能被互聯網無限擴大,導致隱私和祕密的基本定義雖然沒有變化,但在不同的時代其概念的內涵已經悄悄改變了。在這種情況下,當你評價一個新技術或商業模式是否侵犯隱私的時候,我們就自然面臨着一個問題:是侵犯今天的隱私,還是明天的?

不僅僅是隱私,其實任何反應人類社會意義上的概念都會面臨同樣的問題,包括風俗習慣、道德、法律等。這些我們一般傾向於較長時間存在的穩定社會形態,在互聯網帶來的信息流動模式下,成了和時尚一樣的短期社會現象,面臨着隨時被改變的可能。好吧,還有基因技術、物聯網等,關於一個個體的描述信息原來越多,被數據所有者之外的人獲得的可能性越來越大,作爲創業者或者業務拓展人員,應該如何面對?

首先要記住,人類的習慣永遠是利益第一。風俗習慣、個人隱私、商業機密、道德和法律這些東西,其產生的根源是用來協調人與人之間的利益切割的社會秩序。社會秩序對人類很重要,甚至是人之所以爲人的因素之一,但是社會秩序的內涵本身是與時俱進的。你的技術和商業,如果有可能會引發新的利於切分,那麼多少都要重新考量對這些概念的定義修正的可能。所以,先放下這些抽象的概念,先考慮技術與商業模式給各類利益干係人帶來的新影響,要儘可能全面透徹。然後在考察現有的社會習慣,這個技術或商業是否與之產生衝突。

然後你就會得到以下幾種可能之一:

當前沒衝突。這似乎是一件值得恭喜的事情。但是要知道產品也會影響其用戶的。電視、遊戲等都曾經因爲引發太大的社會行爲改變而飽受詬病,所幸引發的都是局部的阻力。

當前沒衝突,但是已經到了衝突的邊緣。比如一些遠程健康應用,用戶提供個人數據是服務的前提,但是一個不小心泄露就會引發公衆事件。傳統的醫療等領域其實一直生活在這個區間,未來新的業務模式也可以借鑑其處理方式。

當前就有衝突,或者叫用戶感到潛在威脅。此時做不做、怎麼做就成了問題。可以修改技術和模式設立新的路徑,可以完全放棄,也可以評估潛在風險而硬來。

總地來說,就是利益第一,隱私第二,或者說道德第二。否則你可能一開始就卡在當前的成見上,無法繼續建立出真正有利於人羣的東西來。當然,這個思路並不是被廣泛接受的,所以賣淫、毒品和槍支的合法化,以及人體器官買賣這類就成了廣泛的禁區,不容得人們從另一個角度思考。

在足夠的利益面前,隱私也是可以出賣的。最典型的就是一些免費商業模式。當然這些模式的締造者不會告訴你他們在以提供免費服務來回去對用戶隱私的使用權,他們或說是因爲他們產品的價值和體驗換來的。但現實往往是,如果收費,那些體驗的價值就是可忽略,願意加入的就會驟降,根本就不會分項隱私性數據。但是在經歷和衆多的隱私貨幣化之後,我們對這些信息是否再屬於隱私的理念,最終會慢慢放棄執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