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學數據庫設計總結

從數據庫設計的步驟開始:

第一步:需求分析

任務:通過詳細調查現實世界要處理的對象(組織、部門、企業等),充分了解原系統(手工系統或計算機系統)工作概況,明確用戶的各種需求,然後在此基礎上確定新的系統(被設計的數據庫所要服務的系統)功能。

調查獲得:信息要求(即對於要開發的應用系統需要從數據庫中獲取哪些數據,用於在設計數據庫的過程中),處理要求(即用戶需要對從數據庫中獲取的數據做哪些處理,主要是在應用程序中實現),安全性與完整性要求(即用戶希望數據庫能實現的安全技術和數據庫中數據要保持的完整性)

數據庫安全技術:用戶標識和鑑定、存取控制、視圖和密碼存儲等

數據的完整性:實體完整性、參照完整性、用戶定義的完整性


表達和分析需求的方法:結構化分析方法(利用此方法,在處理功能逐步分解的同時,它們所用的數據也逐步分解,形成若干層的數據流圖)


數據流圖表達了數據和處理過程的關係。處理過程的處理邏輯藉助判定表和判定樹來描述。數據則藉助數據字典(DD)來描述。


數據字典是系統中各類數據描述的集合,是進行詳細的數據收集和數據分析所獲得的主要成果。包括數據項、數據結構、數據流、數據存儲和處理過程。


第二步:概念結構設計


任務:將需求分析得到的用戶需求抽象爲信息結構即概念模型


描敘概念模型的工具:E-R模型


設計概念結構有四種方法:自頂向下、自底向上、逐步擴張、混合策略


自底向上:

1)抽象數據並設計局部視圖(即利用抽象機制對需求分析階段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分類、組織(聚集),形成實體、實體的屬性,標識實體的碼,確定實體之間的聯繫類型,設計分E-R圖。)

2)集成局部視圖得到全局的概念結構


第三步:邏輯結構設計

任務:把概念結構設計階段設計好的基本E-R圖轉換爲與選用DBMS產品所支持的數據模型相符合的邏輯結構


實現步驟:

1)將概念結構轉換爲一般的關係、網狀、層次模型

2)將轉換來的關係、網狀、層次模型向特定DBMS支持下的數據模型轉換(關係數據庫的規範化理論主要使用的地方

3)將數據模型進行優化


關係模型:關係名(屬性1,屬性2,........)


將E-R圖轉換成關係模型後,下一步就是向特定的RDBMS的模型轉換。對於目前大都RDBMS來說,一般不必轉換。



第四步:數據庫物理設計(根據不同類型的數據庫進行不同數據庫產品在物理結構上的考量,從而選擇一個較好的數據庫產品即RDBMS) 

物理結構上的標準:使得在數據庫上運行的各種事務響應時間小、存儲空間利用率高、事務吞吐率大。

考量的兩個步驟:

1)我們現在選用的是關係數據庫,對於關係數據庫考量物理結構主要是看數據庫產品的存取方法和存取結構

2)然後再對物理結構進行評價,評價的重點是時間和空間效率

第五步:數據庫的實施和維護


數據庫實施階段:完成數據庫的物理設計後,設計人員就要用RDBMS提供的數據定義語言和其他實用程序將數據庫邏輯設計結果和物理設計結果嚴格描敘出來,(SQL語句和完整性主要使用的地方)成爲DBMS可以接受的源代碼,再經過調試產生目標模式,然後組織數據入庫和調試。(運行時安全性主要實現的地方

數據庫的維護:數據庫的轉儲與恢復、數據庫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控制、數據庫性能的監督、分析和改造、數據庫的重組織和重構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