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二認識Linux的文件系統

子任務一 熟悉Linux系統中的目錄結構

第一步:理解Linux系統的目錄結構樹,Linux系統的目錄結構採用的是樹形結構。最上層是根目錄,其他的所有目錄都是由根目錄生成的,在微軟的DOS和Windows也是採用樹形結構,但是在DOS和Windows中,這樣的樹形結構的根是磁盤分區的盤符,有幾個分區就有幾個樹形結構,他們之間的關係是並列的。但是在Linux中,無論操作系統管理 幾個磁盤分區,這樣的目錄樹只有一個。從結構上講各個磁盤分區上的樹形目錄不一定是並列的

 linux目錄圖:

第2 步:對比理解Linux系統的文檔結構

     有一塊 硬盤,分成了4個分區,分別是/、/boot、/usr和Windows下的FAT,對於/和/boot或者/和/usr,它們是叢書關係,對於/boot和/usr,它們是並列關係

     如果把Winsows下的FAT掛載到/mnt/winc下,那麼對於/mnt/winc和/usr或/mnt/wimc和/boot來說,它們是從屬於目錄樹上沒有任何關係的兩個分支

     因爲Linux是一個多用戶系統,所以要定製一個固定的目錄規劃,這樣有利於對系統文件和不同的用戶文件進行統一管理。但就是這一點讓很多從Windows轉到Linuxde 初學者感到頭疼。

     第三步Linux下的一些目錄的功能

  • root --- 啓動Linux時使用的一些核心文件。如操作系統內核、引導程序Grub等。
  • home --- 存儲普通用戶的個人文件
  • bin --- 系統啓動時需要的執行文件(二進制)
  • sbin --- 可執行程序的目錄,但大多存放涉及系統管理的命令。只有root權限才能執行
  • proc --- 虛擬,存在linux內核鏡像;保存所有內核參數以及系統配置信息

  • usr --- 用戶目錄,存放用戶級的文件
  • bin --- 幾乎所有用戶所用命令,另外存在與/bin,/usr/local/bin
  • sbin --- 系統管理員命令,與用戶相關,例如,大部分服務器程序
  • include ---  存放C/C++頭文件的目錄
  • lib --- 固定的程序數據
  • local --- 本地安裝軟件保存位置
  • man --- 手工生成的目錄
  • info --- 信息文檔
  • doc --- 不同包文檔信息
  • tmp
  • X11R6 ---  該目錄用於保存運行X-Window所需的所有文件。該目錄中還包含用於運行GUI要的配置文件和二進制文件。
  • X386 --- 功能同X11R6,X11 發行版5 的系統文件
  • boot --- 引導加載器所需文件,系統所需圖片保存於此
  • lib --- 根文件系統目錄下程序和核心模塊的公共庫
  • modules --- 可加載模塊,系統崩潰後重啓所需模塊
  • dev --- 設備文件目錄
  • etc --- 配置文件
  • skel --- home目錄建立,該目錄初始化
  • sysconfig --- 網絡,時間,鍵盤等配置目錄
  • var
  • file
  • lib --- 該目錄下的文件在系統運行時,會改變
  • local --- 安裝在/usr/local的程序數據,變化的
  • lock --- 文件使用特定外設或文件,爲其上鎖,其他文件暫時不能訪問
  • log --- 記錄日誌
  • run --- 系統運行合法信息
  • spool --- 打印機、郵件、代理服務器等假脫機目錄
  • tmp
  • catman --- 緩存目錄
  • mnt --- 臨時用於掛載文件系統的地方。一般情況下這個目錄是空的,而在我們將要掛載分區時在這個目錄下建立目錄,再將我們將要訪問的設備掛載在這個目錄上,這樣我們就可訪問文件了。
  • tmp --- 臨時文件目錄,系統啓動後的臨時文件存放在/var/tmp
  • lost+found --- 在文件系統修復時恢復的文件
 

/:根目錄,一般根目錄下只存放目錄,不要存放文件,/etc、/bin、/dev、/lib、/sbin應該和根目錄放置在一個分區中

/bin:/usr/bin:可執行二進制文件的目錄,如常用的命令ls、tar、mv、cat等。

/boot:放置linux系統啓動時用到的一些文件。/boot/vmlinuz爲linux的內核文件,以及/boot/gurb。建議單獨分區,分區大小100M即可

/dev:存放linux系統下的設備文件,訪問該目錄下某個文件,相當於訪問某個設備,常用的是掛載光驅mount /dev/cdrom /mnt。

/etc:系統配置文件存放的目錄,不建議在此目錄下存放可執行文件,重要的配置文件
有/etc/inittab、/etc/fstab、/etc/init.d、/etc/X11、/etc/sysconfig、/etc/xinetd.d修改配置文件之前記得備份。

注:/etc/X11存放與x windows有關的設置。


/home:系統默認的用戶家目錄,新增用戶賬號時,用戶的家目錄都存放在此目錄下,~表示當前用戶的家目錄,~test表示用戶test的家目錄。建議單獨分區,並設置較大的磁盤空間,方便用戶存放數據

/lib:/usr/lib:/usr/local/lib:系統使用的函數庫的目錄,程序在執行過程中,需要調用一些額外的參數時需要函數庫的協助,比較重要的目錄爲/lib/modules。

/lost+fount:系統異常產生錯誤時,會將一些遺失的片段放置於此目錄下,通常這個目錄會自動出現在裝置目錄下。如加載硬盤於/disk 中,此目錄下就會自動產生目錄/disk/lost+found

/mnt:/media:光盤默認掛載點,通常光盤掛載於/mnt/cdrom下,也不一定,可以選擇任意位置進行掛載。

/opt:給主機額外安裝軟件所擺放的目錄。如:FC4使用的Fedora 社羣開發軟件,如果想要自行安裝新的KDE 桌面軟件,可以將該軟件安裝在該目錄下。以前的 Linux 系統中,習慣放置在 /usr/local 目錄下

/proc:此目錄的數據都在內存中,如系統核心,外部設備,網絡狀態,由於數據都存放於內存中,所以不佔用磁盤空間,比較重要的目錄有/proc/cpuinfo、/proc/interrupts、/proc/dma、/proc/ioports、/proc/net/*等

/root:系統管理員root的家目錄,系統第一個啓動的分區爲/,所以最好將/root和/放置在一個分區下。

/sbin:/usr/sbin:/usr/local/sbin:放置系統管理員使用的可執行命令,如fdisk、shutdown、mount等。與/bin不同的是,這幾個目錄是給系統管理員root使用的命令,一般用戶只能"查看"而不能設置和使用。

/tmp:一般用戶或正在執行的程序臨時存放文件的目錄,任何人都可以訪問,重要數據不可放置在此目錄下

/srv:服務啓動之後需要訪問的數據目錄,如www服務需要訪問的網頁數據存放在/srv/www內

/usr:應用程序存放目錄,/usr/bin存放應用程序,/usr/share存放共享數據,/usr/lib存放不能直接運行的,卻是許多程序運行所必需的一些函數庫文件。/usr/local:存放軟件升級包。/usr/share/doc:系統說明文件存放目錄。/usr/share/man: 程序說明文件存放目錄,使用 man ls時會查詢/usr/share/man/man1/ls.1.gz的內容建議單獨分區,設置較大的磁盤空間

/var:放置系統執行過程中經常變化的文件,如隨時更改的日誌文件/var/log,/var/log/message:所有的登錄文件存放目錄,/var/spool/mail:郵件存放的目錄,/var/run:程序或服務啓動後,其PID存放在該目錄下。建議單獨分區,設置較大的磁盤空間

子任務二:瞭解Linux系統中的路徑規則

       在Linux系統中什麼是一個文件的路徑呢,路徑就是一個文件存在的地方。如果告訴系統這個文件的路徑,那麼系統既可以站到這個文件。在Linux中,存在着絕對路徑和相對路徑。

      第一步:理解絕對路徑

      絕對路徑:路徑的寫法一定是由根目錄“/"寫起,例如/usr/local/mysql就是絕對路徑

      第二步:理解相對路徑

     相對路徑:路徑的寫法不是由根目錄"/"寫起,例如,首先用戶進入到/,再進入到home,命令爲"cd/home",然後使用“cd test"命令,,此時用戶所在的路徑爲/hone/test.第一個cd命令跟.hone,第二個cd命令後跟test,並沒有斜槓,這個test是相對於/hone目錄而言的,所以叫相對路徑。


子任務三 掌握Linux系統中的命令

      第一步:使用"pwd"命令打印出當前所在目錄

在Linux系統中,只顯示當前工作的目錄,沒有顯示完整的路徑,使用”pwb"命令打印當前完整的工作 路徑。





   第二步:使用"cd“命令進入文件的目錄

          ”cd“命令是Linux中最基本的命令語句,其他的命令語句要進行操作,都是建立在”cd"命令基礎之上的。所以,學習Linux常用命令,首先就要學好“cd"命令的使用方法與技巧。

         ”cd/usr/local"進入到/usrlocal目錄

         “pwd"打印當前工作目錄

         "cd./"還是當前目錄

         “cd../"進入當前目錄的上級目錄




      第三步:使用”ls"命令顯示文件信息

    “ls”命令是列表命令,在“ls"命令後加上-l就是以長列表的形式顯示出來,內容較少”ls"命令更加具體

    “ls-l"或”ll“顯示當前文件夾內文件詳細信息

   ”ls-a"顯示當前文件夾內隱藏文件

   “ls~”顯示用戶宿主目錄的文件信息



第四步:使用“more"或”less"命令分屏顯示文件與目錄

       “ more”以一頁一頁的形式顯示文件,按Space鍵向後翻頁,按b鍵向前翻頁

       “less”命令作用與“more”命令相似,都可以用來瀏覽文字檔案的內容,不同的是“less”命令允許使用者往回捲動的方式查看文件,瀏覽速度較vi文本編輯器快“j"以行爲爲單位向下,”k“以行爲單位向上

      同時,在使用”less“命令查看文件時,可以輸入vi命令進行文本編譯。

     ”ls/etc|more"讓/etc中文件與目錄分屏顯示,只能向下查看。

    “ls /etc |less"讓/ etc中文件與目錄分屏顯示,可以向上查看

    ”less /etc/squid/squid.conf"分屏顯示squid. conf中的內容





  第五步:使用“cat"命令查看文件內容

          ”cat“命令是Linux下的一個文本輸出命令,通常是用於查看某個文件的內容。”cat“命令主要有三大功能

         (1)一次顯示整個文件:”cat filename"

       (2)從鍵盤創建一個文件夾:“cat>filename",只能創建新文件,不能編輯已有文件

         (3)將幾個文件合併爲一個文件:”cat file1 file2>file"

       "cat /etc/passwd"查看文件passwd文件中的內容

    “cat /etc/passwd"查看文件passwd文件中的內容,可以上下移動,按Q鍵退出

    ”cat /etc/fstab"查看/etc/fstab文件中的內容



第六步:使用“mkdir"命令創建目錄

”mkdie yhy"在當前路徑創建yhy目錄

“mkdie yhy1 yhy2 yhy3"在當前目錄中同時創建yhy1,yhy2,yhy3共3個目錄



第七步:使用”touch“命令創建文件

  ”touch“命令用於創建新的空文件或者修改已有文件的時間戳,最常用的用法如下:

 ”touch fileA"如果fileA存在,使用“touch”指令可更改文件或目錄的日期時間;若不存在,“touch”指令會在當前目錄下新建一個空白文檔fileA

"touch file1 file2“在當前目錄下創建文件file1和file2

”touch /home/file1 file2"在hone目錄下創建文件file1和file2 

“touch -t 201803181212.50"設定文件時間戳爲201803181212.50

”“mkdir dir1 dir2"在當前目錄下創建子目錄dir1和dir2


第八步:使用”rmdir"命令刪除yhy目錄

“rmdir /tmp/test/yhy"刪除yhy目錄

”ls /tmp/test"查看test目錄下文件及目錄

“mkdir -p d1/d2/d3"依次建立d1/d2/d3文件夾

”rmdir -p d1/d2/d3"依次刪除d3,d2.d1




第九步:使用”rm"命令刪除文件目錄及文件

“rm -f /root/dir2/myfile1"使用絕對路徑刪除文件myfile1

"rm -i /root/dir2/myfile2"當刪除時文件時會提示是否真的刪除,是,輸入”y",不是,輸入“n"

"rm -rf/root/dir1"當刪除時加-r選項,如不加會報錯

”rm -rf/rppt/dir2"刪除dir2子目錄及文件


第10步:使用“cp"命令複製文件

”cp /etc/grub,conf ./"將/etcgrub,conf複製到當前目錄中

“co /etc/passwd /root/passwd.bak

"cp /root/*.mp3 /soft/ab"

"cp -r -f /root /soft/ab"

"cp file1 file2 dir1"


用”df“命令顯示磁盤佔有空間

用”free"命令顯示系統內存的使用情況


“cat /proc/meminfo"命令查看內存使用情況



“cat /proc/cpunifo"命令查看CPU



子任務四  掛載外部文件到Linux系統中

一  理解掛載的概念 : Liunx採用樹形的文件管理系統,也就是在Linux系統中,可以說已經沒有分區的概念了。分區在Linux和其他設備一樣都只是一個文件。要使用一個分區必須把它加載到文件系統中。Linux中樹形的文件結構,最頂層是/ 目錄。在安裝系統時,必須選擇把一個主分區掛載在/ 目錄下,因爲系統需要安裝在/掛載的主分區下。否則系統會提示。所以掛載就是把目錄和分區連接起來,Linux的文件系統是樹形的,安裝的系統必須是在/ 目錄下,因爲/目錄下掛載了一個主分區。/目錄是樹形的根,其他所有目錄都是他的子節點。 我們安裝系統的時候已經把分區1掛載到 / 目錄下了, 而這個時候沒有掛載其他任何分區,所以/ 目錄下的所有其他目錄都在這個分區下,也就是說,在任何目錄下讀寫操作實際都是操作的這個1號分區。如果我們想使用其他分區,就必須把這個分區掛載到一個目錄下,這個目錄可以是已經存在的目錄。

二使用命令的參數

 minix linux最早使用的文件系統 
ext2 linux目前常用的文件系統 
msdos MS-DOS的fat,就是fat16 
vfat windows98常用的fat32 
nfs 網絡文件系統 
iso9660 CD-ROM光盤標準文件系統 
ntfs windows NT 2000的文件系統 
hpfs OS/2文件系統 
auto 自動檢測文件系統 
-o<選項> 指定掛載文件系統時的選項。有些也可用在/etc/fstab中。常用的有 
codepage=XXX 代碼頁 
iocharset=XXX 字符集 
ro 以只讀方式掛載 
rw 以讀寫方式掛載 
nouser 使一般用戶無法掛載 
user 可以讓一般用戶掛載設備 

三 使用掛載命令選項

-o,指定掛載文件系統時的選項。有些也可用在/etc/fstab中。常用的如下。

ro:以只讀方式掛載。

rw:以讀寫方式掛載。

mouser:是一般用戶無法掛載。

user:可以讓一般用戶掛載設備。

需要注意的是,【mount】命令沒有建立掛載點的功能,因此應該確保執行【mount】命令是掛載點已經存在。也就是說,要把文件系統掛載到哪兒,首先要先建立掛載點目錄。

子任務五 掌握Linux系統中的自動掛載

每次開機訪問windows分區或光驅、U盤時都要運行【mount】命令顯然太煩瑣,爲什麼訪問其他的Linux分區不用使用】【mount】命令呢?

  其實,每次開機時,Linux自動將需要掛載的Linux分區掛載上了。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設定讓Linux在啓動的時候也掛載我們希望掛載的分區,如windows分區,以實現文件系統的自動掛載呢?

  這是完全可以的。在/etc目錄下有個fstab文件,它裏面列出了Linux開機時自動掛載的文件系統的列表。

  在/etc/fstab文件裏,如下圖所示。

 

 第一列是掛載的文件系統的設備名;第二列是掛載點;第三列是掛載的文件系統類型;第四列是掛載的選項,選項間用逗號分隔;第五六列留作備用。

 參數defaults實際上包含了一組默認參數:rw 以可讀寫模式掛載;suid 開啓用戶ID和羣組ID設置位;dev 可解讀文件系統上的字符或區塊設備;exec 可執行二進制文件;auto 自動掛載;nouser 使一般用戶無法掛載;async 以非同步方式執行文件系統的輸入輸出操作;

光驅和軟驅是不自動掛載的,如果你非要設成自動掛載,參數設置爲noauto,但要確保每次開機時光驅和軟驅裏都要有盤,否則系統無法啓動。

 例如,要把系統中 /root/examine.iso 鏡像文檔掛載到 /mnt/iso 目錄下。並且使其在系統重啓後自動掛載(永久掛載),其步驟如下。

(1).先看看/mnt/iso掛載點在不在,若不在,通過命令建立:【#mkdir /mnt/iso】。

(2).掛載文件:【mount -o loop /root/examine.iso /mnt/iso】。

(3).寫入/etc/fstab表。

使用【vim /etc/fstab】命令編輯/etc/fstab文件,在最下面添加如下的內容:

 

 

 結果如下圖所示:

 

 當Linux下次啓動時,系統會讀取該文件,Linux系統就會自動把/root/examine.iso 鏡像文檔掛載到 /mnt/iso 目錄下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