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階中級 - 操作系統 - 操作系統歷史 - 修改0次

1、操作系統歷史

也許給我介紹其他事物的黑歷史我是不想聽的,但是瞭解一下操作系統的歷史我很有興趣。

操作系統的發展主要由兩個因素驅動:

  • 硬件成本的不斷下降。
  • 計算機的功能和複雜性的不斷變化。

2、操作系統的各個階段

  • ?- 1940 年,狀態機操作系統,只是根據特定輸入和現在的特定狀態進行狀態轉換而已,不應成爲計算機,而應該叫做自動機,不能存儲程序。
  • 20 世紀 40 年代,單一操作員、單一控制端操作系統,這已經是當時的天才們能想到的最直觀的控制計算機的方式了。通過提供一些標準命令給用戶使用,而這些操作命令的集合就構成了原始操作系統 SOSC,已經可以提供人工交互。但任何時候只能做一件事,不支持併發和多道程序運行。操作系統並不自我運行,而是等待操作員輸入命令再運行。
  • 20 世紀 50 年代,批處理操作系統, SOSC 之所以效率低下,是因爲計算機總在等待人的下一步動作,而人的動作總是很慢。所以,事先將命令集合打印在紙帶上,然後交給一個工作人員一批一批地處理,很多個用戶的紙帶命令會加載到計算機的磁帶(磁帶是外存)上。批處理操作系統對應的是第二代通用計算機。批處理操作系統由批處理監視器和庫函數構成。由於磁帶上存在多個用戶的程序,所以出現了文件的概念。批處理操作系統仍然同一時間只能執行一個程序。
  • 20 世紀 60 年代,多道批處理系統,由於之前 CPU 和 I/O 設備是串行的,這種讓高速設備等待低速設備的狀況令人擔憂,能否設計成 CPU 和 I/O 併發呢?即在一個程序輸入輸出時,讓另一個程序繼續執行、由此出現多道批處理系統。可以在宏觀上實現同一時間運行多個程序,因此出現了保護一個進程不受另一個進程干擾。
  • 20 世紀 70 年代,
    • 分時操作系統,剔剔除統一計算機管理員,由用戶自己管自己的程序,分給每個人有限的時間,只要時間到了,就換一個進程。把每一個用戶看做一個 I/O 設備。相繼出現池化、互斥、進程通信等技術。
    • 實時操作系統 ,爲滿足對計算機響應時間有要求的應用,如流水裝備線。實時操作系統是指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的操作系統,即必須滿足時序可預測性。
  • 20 世紀 80 年代後,現代操作系統,一個特徵時網絡出現了,人們不滿足於一直玩單機,網絡促進了網絡操作系統和分佈式操作系統的出現。傳統的網絡操作系統是在現有的操作系統的基礎上增加網絡功能,而分佈式操作系統從一開始就把對多計算機的支持考慮進來。

3、操作系統的歷史演變

這裏寫圖片描述

4、小結

總結:發展的過程,前期一直在提高計算機的利用率,改善效率,後期也會考慮用戶的需求,比如友好的交互界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