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哲學》讀書筆記

這幾天看了薩米爾奧卡沙編著的《科學哲學》後收穫很多。以前想不通的地方都有了合理的解釋,故寫下這篇讀書筆記。

一.什麼是科學?

現在在這個知識大爆炸的年代,僞科學,民科大行其道。那麼什麼是科學?本書作者認爲科學有兩大重要特徵:探索世界的重要方法(比如實驗方法)和科學理論的構建。
很多人嘗試對科學進行合理定義。20世紀偉大的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爾認爲科學理論需要具備可證僞性,這意味着科學理論能夠做出一些可以用經驗進行檢驗的特定預測。他還認爲不具有可證僞性的都是僞科學。但這個標準過於簡單粗暴,故波普爾認爲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和馬克思的歷史理論都是僞科學。因爲他們的理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在自身理論框架下得到解釋,即不具備可證僞性。這個標準問題在於科學研究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在研究過程中,發現觀察數據與已有理論出現矛盾的現象比比皆是,不能一下子認爲這是僞科學而放棄。
另外一個哲學家維特根斯坦認爲沒有一系列固定的特徵定義科學,但存在一些鬆散的特徵。所以每個人對科學的定義都有着自己的理解,但一般都認爲科學包括物理,化學等理學。

二.科學推理

現在主要有兩種方式推理形式:演繹和歸納。我以前在做數學題的時候就很好奇爲什麼歸納會有用?歸納是一種關於某對象已被檢驗的前提推論到關於該對象的未被檢驗的結論,即推出的結論是錯誤的。但歸納是一種有效的檢驗他人理論是否正確的方法。而演繹就比歸納更加靠譜。它是在前提全部爲真的情況下得到一個正確的推論。亦即,如果前提爲真,那麼結論一定爲真。但在現實生活中純靠演繹推理的情況很少。故很多人開始研究歸納這一技術。休謨就認爲歸納是一種與理性無關的動物性習慣,並且認爲運用歸納的正確性不可能完全從理性上被證明。他認爲運用歸納,就預設“自然齊一性”(我們未檢驗過的物體將在某些方面與我們已經檢驗過的同類物體相似)。因爲世界是非奇一(即不斷變化),自然齊一性就不能滿足,納悶歸納就不一定正確。其他科學家使用概率這一概念反駁這一觀點。他們認爲歸納雖然不能保證結論正確,但能使結論非常有可能成立。但概率一般有兩層含義,要仔細區分:一種是把概率等同於頻率(比例);一種表示主觀上衡量個人信念強弱的尺度。大部分哲學家傾向用第一種解釋歸納的正確性。

三.科學的解釋

科學最重要目的之一是解釋周圍世界發生的一切。那什麼是解釋呢?美國哲學家亨普爾於20世紀50年代提出了覆蓋率模型。其基本思想就是把尋求科學解釋轉換爲尋求解釋的原因類問題的解答。具體做法就是把原因類問題作爲結論,尋找是其成立的一系列前提。他認爲完成這些步驟有三個條件:演繹推理,前提都爲真和前提至少包含一個普適定律。所以任意解釋都是從一個普適定律推理出來帶的。那麼這一模型使得解釋的本質變成了表明代解釋的現象被某個自然普世定律所覆蓋。所以稱之爲覆蓋率模型。但這個模型存在一個問題,解釋就是對相關現象的預測(因爲前提確定了,結論也一定出來了),即使該現象還未被瞭解。解釋和預測結構上就是對稱的,即一一對應了。但在現實生活中往往不是這樣。例如,旗杆在地面投影了20米長的影子,且太陽在頭頂仰角37度,問爲什麼影子長20米。根據覆蓋率模型可得以下解釋:陽光直線傳播,旗杆長15米,根據三角計算知影長20米。但我們根據影長預測爲什麼杆長爲15米時就有問題了。綜上所訴覆蓋率模型就有極大缺陷,它忽略了自然界中的不對稱現象(聯想到數學上的充分條件,必要條件和充要條件就好理解)。當然這個模型還忽略了不相關性,它會把跟結論毫無關係的前提作爲科學解釋。爲了解決以上兩個缺陷,其他哲學家轉而使用因果律去闡釋科學解釋。很遺憾的是,因果律並不能覆蓋所有解釋,比如說,“溫度是分子的平均動能”。這句話表現了理論同一,但同時又解釋了什麼是溫度。所以關於科學的解釋的理論還需要人們繼續發展。

四.實在論與反實在論

實在論主義者和反實在論主義者都認爲科學能對世界可“觀察”的部分進行正確描述。而對於“不可觀察”部分的真假與否,反實在論者並不關心,而實在論者認爲這也能被正確描述。那什麼是“不可觀察”的世界呢?反實在論者認爲原子,電子等不能直接肉眼觀察的都是不可觀察的。他們認爲物理學家現在研究的都是虛構的,爲了預測可觀察的現象所提出的。即反實在論者認爲科學理論有助於預測觀察數據的工具,而不是描述世界本質的努力。從這可看出反實在論者都是支持不可知論的一羣人。相應的實在論者支持可知論。

五.科學變遷和科學革命

庫恩於1963年出版的《科學革命的結構》強調了科學史對於科學研究的重要性。在此之前很多科學家割裂了過去對現在的影響去研究科學變遷 和科學革命。其代表就是邏輯實證主義者,他們對自然科學,數學和邏輯高度重視,也因此不認爲其同靈光乍現對科學研究的正面作用。而庫恩主要思想略顯激進,他認爲從信奉一個範式到信奉另一個範式是一種不受強迫的轉變過程。他認爲在這個過程中同行壓力和信念起到了關鍵作用。他還提出了不可通約性和數據的理論負載等理論進一步論證了科學是非理性的,並否認了客觀真理的存在。當然這過於激進以至於受到很多人批評。但庫恩的學說使得人們從新審視了以前認爲理所當然的假設,並重視對於科學的歷史演變。

六.特殊科學的哲學

本書主要講述了關於物理學,生物學和心理學的哲學問題。在物理學領域中,主要討論了萊布尼茲和牛頓的時空觀和絕對空間是否存在。我個人傾向於萊布尼茲的觀點(絕對空間不存在),空間是物體間的空間關係構成的集合。對於生物學,則主要討論了分類標準問題,這沒有統一標準。對於心理學領域中,作者討論了意識是否是模塊化的,主要圍着的理論是福多爾在《意識的模塊性》一書中提出的。但是,目前我覺得大腦中可能一部分是模塊化的,比如語言的學習,味覺,嗅覺等等。像推理之類的,應該是通用的。

七.科學和科學批評者

在這章中作者討論了科學是否是好的。在當今,人人崇尚科學,但科學並不比其他高貴,不能過度神話科學和科學家。並竟以前很多的科學理論,在現在被推翻或者被改進。對待科學的態度,我們要中立,獨立自足判斷。現在還會討論科學是否是價值無涉的?有些人認爲科學本質是價值無涉的活動,因爲科學的任務只是提供關於世界的信息。但有些人認爲在科學研究的過程中存在價值判斷。科學家研究什麼不研究什麼,有時候並不取決於自己,而是取決於贊助商等因素。科學有時候會成爲像宗教一樣控制別人的工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