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睡

原文鏈接

這篇文章是在2014年1月19日凌晨寫的,對,到現在兩年了。很可笑,當時也是信誓旦旦,決心要練習寫作,徹夜未眠,硬是寫下這篇文章,結果呢?它是第一篇,也成了最後一篇。有時真想一棍子敲死自己。到現在我總算明白一個道理,我是不該相信自己的意志力的,應該有其他的輔助方法來管理自己。

原文:

還沒睡

發覺已經好久沒寫東西了,大概是高中之後也就沒有主動去寫過一些比較長篇的文章,記錄生活中一些所思所感,偶有動筆也是一兩句記在本子上,也忘卻許久。有時甚至覺得已經失去了組織文字的能力,只是今晚閒來蛋疼,也有些莫名的激動,很可恥,不知道爲什麼,呵呵。

這幾天每天都花大把的時間去整理之前收集記錄的一些東西:書摘、收藏的網頁、各種亂七八糟的賬號密碼、文檔、軟件、音樂、圖片、電子書等等,手機的,電腦的,全部翻出來整理,發現之前確實腦殘,什麼東西見了都當寶,拉下來就藏,很多根本是沒有什麼用處,一時興起也就保存起來了。收拾得很痛苦,本來還想保留大部分並且歸檔,感覺麻煩至極,後來索性只留下喜歡的,其他的管他有用沒用全部垃圾桶,倒是輕鬆很多。

東西很大一部分是這個學期保留下來的,這學期真的接觸了不少東西,可漸漸地也發現了一些不妙的變化,整個人有些迷亂了,並不是大方向目標的迷失,而是生活方式的迷失。表面看上去每天很多事做,其實是在作無爲的勤快,沒留時間去懷疑所做事情本身的意義,要麼狂歡,要麼憂慮,積累毫無意義的瑣事,堆積着這些東西;或是同時瞄準好幾個目標,浮躁地浪費時間,浪費自己的智慧就像射擊遊戲中亂放空槍一樣;有時還誇大自己得到的一些華而不實的東西……

每天被巨大量的信息包圍,生活節奏被打亂,有時一天11多起來會去打開微博、微信,看看朋友的動態,看看一些資訊,看電影,再幹點什麼,就這樣,不痛不癢,一天也就過了 。這種生活看似輕鬆,可也感覺不到輕鬆,真的也就沒有再問自己,也許在想着明天就會改變。

大部分時候,生活方式在變得快速而無趣,貌似快樂的東西也變得非常短暫,每天有意無意接受了太多的訊息,把太多的時間放在了互聯網上,連最原始的人與人的溝通,文字表達等能力也變得越來越差,你有這種感覺嗎?

我們製造了互聯網工具,工具也在塑造着我們。我發現我現在越來越傾向於“閱讀”(專業一點的叫做“消費”)較短的文字,對於一篇區區幾百字的文章,我發現我沒有能力讀完就要開始評論或放棄了,也許你也有同感,你刷微博的時候是否根本沒把文章讀完就評論或是轉發,根本沒有仔細的閱讀和思考這條微博的觀點是否正確。慢慢地,閱讀能力和文字接受能力在下降,情緒的表達開始優於理性的思辨,快速的掃讀開始優於閱讀理解,資訊內容的獲取也流於表面。

追求速度和效率是網絡這種東西的工具性使命,但它漸漸地作爲了一種生活場景出現,很多東西在傳播中變了味,人也膚淺了許多。不應該讓這種工具特性成爲我們的生活方式。

最近有一種新的思潮在出現,以實用、速度和效率爲追求的互聯網產品可能發展到一個分岔路口了,會有一些更加關注人文的東西加進來,微信有個版本就提倡說少發微信、多和朋友見見面,這就是對生活溝通本質方面的反思。也看到一段文字說,2014年,從與網絡的時刻相連走向斷開可能會成爲很多人的選擇,他們會從現代的電子世界中脫身,斷開網絡,關閉GPS,走進圖書館,走進劇院,去公共場所,去旅遊。

我們應該反思我們的生活,是否與當初的設想相去甚遠,變得很重,變得很容易感慨。

我要徹底整理一下,除了那些看到見的,還有那些腦海中的想法更需要整理,這個看得見世界確實由看不見的東西在支撐。也不急,慢慢整理,什麼是重要的,什麼可以扔掉,分辨清楚,人心靈的承載是有限的,要給自己減輕包袱,才能更加專注於腳下的路。

談了這麼多有關興趣和愛好這些東西,確實可恥,真正踐行的有幾個?閱讀、商業、唱歌、寫作、心理學、畫畫、經濟、籃球、騎行,什麼都好,只要喜歡, 不要再只是說說,有了想法,就去嘗試。 我們應該找到生活,而不只是工作。

嘗試着改變自己,相信世界是可控的,什麼東西都可以改變,你的所有成就和失敗都是你自己思想的直接產物,每個人的長處與短處,純潔或是齷蹉的想法都是自己的,你的悲傷、痛苦、喜悅、成就也都出自你自己創造的環境氛圍,只有改變自己,周圍的一切才能改變,由內而外的打破,纔會是成長。

請不要在現在就死去, 用一套老舊的生活方式完結這一生,太可惜。

——寫這樣字數的文章對我來說真的有些難度了,整個語言文字表達僵硬了好多,邏輯也很亂,幸而發現“的、地、得”貌似還分得清。

晚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