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command:top+free+iostat

top:查看CPU%

top - 17:48:14 up 20 days,  8:25,  1 user,  load average: 0.00, 0.00, 0.00
Tasks: 103 total,   1 running, 102 sleeping,   0 stopped,   0 zombie
Cpu(s):  0.2%us,  0.0%sy,  0.0%ni, 99.8%id,  0.0%wa,  0.0%hi,  0.0%si,  0.0%st
Mem:   3725424k total,  3603736k used,   121688k free,   179732k buffers
Swap:  8388600k total,    34364k used,  8354236k free,  1921024k cached

  PID USER      PR  NI  VIRT  RES  SHR S %CPU %MEM    TIME+  COMMAND                                                                          
    1 root      20   0 19356 1196 1012 S  0.0  0.0   0:00.99 init                                                                             
    2 root      20   0     0    0    0 S  0.0  0.0   0:00.00 kthreadd       

第一行:
17:48:14 — 當前系統時間
20 days, 8:25 — 系統已經運行了20天8小時25分鐘(在這期間沒有重啓過)
1 users — 當前有1個用戶登錄系統
load average數據是每隔5秒鐘檢查一次活躍的進程數,然後按特定算法計算出的數值。如果這個數除以邏輯CPU的數量,結果高於5的時候就表明系統在超負荷運轉了。
第二行:
Tasks — 任務(進程),系統現在共有103個進程,其中處於運行中的有1個,102個在休眠(sleep),stoped狀態的有0個,zombie狀態(殭屍)的有0個。
第三行:cpu狀態
6.7% us — 用戶空間佔用CPU的百分比。
0.4% sy — 內核空間佔用CPU的百分比。
0.0% ni — 改變過優先級的進程佔用CPU的百分比
92.9% id — 空閒CPU百分比
0.0% wa — IO等待佔用CPU的百分比
0.0% hi — 硬中斷(Hardware IRQ)佔用CPU的百分比
0.0% si — 軟中斷(Software Interrupts)佔用CPU的百分比
第四行:內存狀態
8306544k total — 物理內存總量(8GB)
7775876k used — 使用中的內存總量(7.7GB)
530668k free — 空閒內存總量(530M)
79236k buffers — 緩存的內存量 (79M)
第五行:swap交換分區
2031608k total — 交換區總量(2GB)
2556k used — 使用的交換區總量(2.5M)
2029052k free — 空閒交換區總量(2GB)
4231276k cached — 緩衝的交換區總量(4GB)
這裏要說明的是不能用windows的內存概念理解這些數據,如果按windows的方式此臺服務器“危矣”:8G的內存總量只剩下530M的可用內存。Linux的內存管理有其特殊性,複雜點需要一本書來說明,這裏只是簡單說點和我們傳統概念(windows)的不同。
第四行中使用中的內存總量(used)指的是現在系統內核控制的內存數,空閒內存總量(free)是內核還未納入其管控範圍的數量。納入內核管理的內存不見得都在使用中,還包括過去使用過的現在可以被重複利用的內存,內核並不把這些可被重新使用的內存交還到free中去,因此在linux上free內存會越來越少,但不用爲此擔心。
如果出於習慣去計算可用內存數,這裏有個近似的計算公式:第四行的free + 第四行的buffers + 第五行的cached,按這個公式此臺服務器的可用內存:530668+79236+4231276 = 4.7GB。
對於內存監控,在top裏我們要時刻監控第五行swap交換分區的used,如果這個數值在不斷的變化,說明內核在不斷進行內存和swap的數據交換,這是真正的內存不夠用了。
第七行以下:各進程(任務)的狀態監控
PID — 進程id
USER — 進程所有者
PR — 進程優先級
NI — nice值。負值表示高優先級,正值表示低優先級
VIRT — 進程使用的虛擬內存總量,單位kb。VIRT=SWAP+RES
RES — 進程使用的、未被換出的物理內存大小,單位kb。RES=CODE+DATA
SHR — 共享內存大小,單位kb
S — 進程狀態。D=不可中斷的睡眠狀態 R=運行 S=睡眠 T=跟蹤/停止 Z=殭屍進程
%CPU — 上次更新到現在的CPU時間佔用百分比
%MEM — 進程使用的物理內存百分比
TIME+ — 進程使用的CPU時間總計,單位1/100秒
COMMAND — 進程名稱(命令名/命令行)

iostat -d -k -x 1 10:查看IO
參數 -d 表示,顯示設備(磁盤)使用狀態;-k某些使用block爲單位的列強制使用Kilobytes爲單位;1表示,數據顯示每隔1秒刷新一次;10表示共刷新顯示10次;

Linux 2.6.32-431.el6.x86_64 (localhost.localdomain)     11/27/2017      _x86_64_        (2 CPU)

Device:         rrqm/s   wrqm/s     r/s     w/s    rkB/s    wkB/s avgrq-sz avgqu-sz   await  svctm  %util
sda               0.02     1.78    0.15    0.64     8.76     9.64    46.53     0.02   19.39   6.04   0.48

Device:         rrqm/s   wrqm/s     r/s     w/s    rkB/s    wkB/s avgrq-sz avgqu-sz   await  svctm  %util
sda               0.00     0.00    0.00    2.00     0.00     8.00     8.00     0.01    3.00   1.50   0.30

Device:         rrqm/s   wrqm/s     r/s     w/s    rkB/s    wkB/s avgrq-sz avgqu-sz   await  svctm  %util
sda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Device:         rrqm/s   wrqm/s     r/s     w/s    rkB/s    wkB/s avgrq-sz avgqu-sz   await  svctm  %util
sda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Device:         rrqm/s   wrqm/s     r/s     w/s    rkB/s    wkB/s avgrq-sz avgqu-sz   await  svctm  %util
sda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Device:         rrqm/s   wrqm/s     r/s     w/s    rkB/s    wkB/s avgrq-sz avgqu-sz   await  svctm  %util
sda               0.00     4.00    0.00    5.00     0.00    36.00    14.40     0.07   13.60  13.20   6.60

Device:         rrqm/s   wrqm/s     r/s     w/s    rkB/s    wkB/s avgrq-sz avgqu-sz   await  svctm  %util
sda               0.00     0.00    0.00    1.00     0.00     4.00     8.00     0.00    3.00   3.00   0.30

Device:         rrqm/s   wrqm/s     r/s     w/s    rkB/s    wkB/s avgrq-sz avgqu-sz   await  svctm  %util
sda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Device:         rrqm/s   wrqm/s     r/s     w/s    rkB/s    wkB/s avgrq-sz avgqu-sz   await  svctm  %util
sda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Device:         rrqm/s   wrqm/s     r/s     w/s    rkB/s    wkB/s avgrq-sz avgqu-sz   await  svctm  %util
sda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free -m:查看內存
$ free -m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ers cached
Mem: 1002 769 232 0 62 421
-/+ buffers/cache: 286 715
Swap: 1153 0 1153

第一部分Mem行:
total 內存總數: 1002M
used 已經使用的內存數: 769M
free 空閒的內存數: 232M
shared 當前已經廢棄不用,總是0
buffers Buffer 緩存內存數: 62M
cached Page 緩存內存數:421M

關係:total(1002M) = used(769M) + free(232M)

第二部分(-/+ buffers/cache):
(-buffers/cache) used內存數:286M (指的第一部分Mem行中的used – buffers – cached)
(+buffers/cache) free內存數: 715M (指的第一部分Mem行中的free + buffers + cached)

可見-buffers/cache反映的是被程序實實在在吃掉的內存,而+buffers/cache反映的是可以挪用的內存總數.

第三部分是指交換分區, 我想不講大家都明白.

大家看了上面,還是很暈.第一部分(Mem)與第二部分(-/+ buffers/cache)的結果中有關used和free爲什麼這麼奇怪.

其實我們可以從二個方面來解釋.
對操作系統來講是Mem的參數.buffers/cached 都是屬於被使用,所以它認爲free只有232.
對應用程序來講是(-/+ buffers/cach).buffers/cached 是等同可用的,因爲buffer/cached是爲了提高程序執行的性能,當程序使用內存時,buffer/cached會很快地被使用.

  所以,以應用來看看,以(-/+ buffers/cache)的free和used爲主.所以我們看這個就好了.另外告訴大家一些常識.Linux爲了提高磁盤和內存存取效率, Linux做了很多精心的設計, 除了對dentry進行緩存(用於VFS,加速文件路徑名到inode的轉換), 還採取了兩種主要Cache方式:Buffer Cache和Page Cache.前者針對磁盤塊的讀寫,後者針對文件inode的讀寫.這些Cache能有效縮短了 I/O系統調用(比如read,write,getdents)的時間.

  記住內存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看的.不象windows,無論你的真實物理內存有多少,他都要拿硬盤交換文件來讀.這也就是windows爲什麼常常提示虛擬空間不足的原因.你們想想,多無聊,在內存還有大部分的時候,拿出一部分硬盤空間來充當內存.硬盤怎麼會快過內存.所以我們看linux,只要不用swap的交換空間,就不用擔心自己的內存太少.如果常常swap用很多,可能你就要考慮加物理內存了.這也是linux看內存是否夠用的標準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