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前端 | 因興趣起源

我與前端 | 因興趣起源

從大學開始自學WEB前端(HTML5),從對網站的憧憬,到慢慢的接觸、實現,再到逐漸完成自己曾經的一個個想法(或者說是小夢想吧)。

我與WEB前端共同經歷了不少故事,突然想將這些故事書寫出來,與大家分享,分享我自己與WEB前端的故事,分享自己在學習、找工作或職場中遇到的真實故事,分享我的感悟和想法,希望我的故事和觀點能夠幫上某些曾經和我一樣的人,那樣,這些文章也算是有所意義和價值了。

1. 那顆不知不覺埋下的種子

每個人去做一件事情,都有着一些“靈感”或“動機”,自己真正接觸前端,是因爲此前受到了互聯網魅力的吸引。

故事還要從小學五年級說起,那年,我和表姐表哥等幾家人,都一起到姥姥家過年。自己在過年之前想了好久,要送姥姥什麼樣的新年禮物呢?後來花了幾天時間做了一個新年PPT。而也是在那時候,自己的二表姐,送了姥姥一個自己製作的Flash,那時二表姐剛上大學,是學繪畫的,因此,所有Flash裏的內容都是自己繪製出來的,唯美的畫風顯得額外漂亮。自己當時就被深深的吸引住了。

到了初中,學校裏微機課教的東西還算是蠻新的,到現在還能夠清晰記得兩件事情,一個是用FrontPage做網頁(雖然做出來的東西不是什麼好網頁,但是最起碼可以看看),另一個是整整花費了一節課的時間(40分鐘)註冊了一個126郵箱……

那時候,一個想法從自己的腦海裏升起來了:如果能夠擁有一個自己的網站,會是多麼有意思的事情啊!

2. 大學的澆灌

9年前,也就是2008年,自己剛剛步入大學的生活。最初,自己想要在大學進軍“生物科學家”,但是高考的失利,讓自己未能邁進自己期望的院校當中,專業也被學校“調劑”成了“教育技術學”。(之所以高考失利,是因爲自己的內心不夠強大,怪不得別人)。教育技術學,對於那時的我來說,是一個從來沒有聽說過的新鮮詞彙。從字面的意義上理解“教育技術學”,就是教育和技術的結合體。

大學的業餘時間要比高中時代充裕得多,而且都能夠讓自己隨意安排。除了使用業餘時間學習專業課知識之外,剩下的時間自己就放在了互聯網上面,註冊了博客,開始逐漸走入網絡世界,發現互聯網的種種美好,也領略着互聯網帶來的快捷和便利,自己內心曾經埋下的那顆種子,開始慢慢發芽了~

3. 渴望“擁有自己的網站”

上大學之後,希望自己能夠擁有自己的網站,至於網站的內容是什麼、網站的受衆是誰、網站有沒有人訪問等等,這些都不重要,也都沒有想過~~~對於自己來說,最最重要的,就是自己要做一個自己的網站!

做一個網站,自然就需要最基本的技術了。“網頁三劍客”很自然的走進了自己的世界,雖然說早在2005年,大城市中的網頁三劍客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但在2008年,網頁三劍客依舊活躍在歷史舞臺之上。


與網頁三劍客相對應的職業,不是“HTML5開發工程師”,也不是“WEB前端開發工程師”,而是“網頁設計與製作”。

按照網上對“網頁設計與製作”的職位要求,自己開始學習Photoshop(設計技能)以及HTML與CSS(結構與樣式代碼的書寫)。比較幸運的是,所在的學校以及旁邊的院校裏都有比較成規模的圖書館,自己成爲了兩個學校圖書館的常客,不誇張的來說,兩個圖書館當中包含Photoshop、Dreamweaver、HTML與CSS的大部分書籍基本都借出來學習過,也在學習的過程中去動手嘗試(大一時還沒有筆記本電腦,都是去學校的電子閱覽室做練習,也會藉助相應專業課的上機課來練習)。

就這樣,自己的WEB前端之旅,在沒有想太多,也沒有太複雜目的性的情況下,慢慢的開始了~

4. 碼匠 —— 觀點share 

4.1.大學專業的選擇

在一個人最初選擇專業之時,往往是基於自己對某一事物的興趣。需要注意的是,這個興趣,大部分情況下是針對某一事物的興趣,並不等價於“針對這個專業對應的職位感興趣”。

因此,非常建議在選擇一個專業的時候,弄清楚這個專業對應的工作職位是什麼,能夠做什麼,工作又是什麼樣的。不要僅僅憑自己對這個職業中某一個細節知識或事物的理解,就給整個職業下定論。

4.2. 如何選擇專業

建議依照自己的性格特點和擅長點,進行專業的選擇。

如果一個人能夠靜下心來去研究某些事情,在計算和邏輯方面又比較擅長的話,理科相關專業會比較適合他,在大學畢業之後,可以優先考慮考研,從而深入研究專業知識和內容,日後進入相關研究所就職。

如果一個人日常好動,好奇心很重,又很喜歡手工,時不時拆個鬧鐘、焊個器件之類的,工科相關的專業會比較合適,而工科類專業也是各類專業當中就業範圍最廣、就業難度較低的,因此,在大部分學生畢業之後,都會直接選擇找工作;

工科專業當中,有一類“高薪”工作 —— IT,IT行業非常適合邏輯能力強、動手能力強的人,而對於性格相對內向的人也可以選擇IT這種與外界“世界”接觸較少的行業;

如果一個人的語言表達能力較強,則可以選擇文科類專業(自己是教育類專業,對文科其實不是太瞭解,所以在這裏就不多對文科進行評論了);

銷售類的崗位,會很適合愛說愛鬧、性格開朗、外向的人。

4.3. 沒有進入自己的專業就不行嗎?

我自己當初是基於興趣選擇的大學專業 —— 生物科學類,只不過,被調劑到了一個全新的專業(教育技術學,1997年在中國有的第一屆該專業的畢業生,而且還是碩士,後來纔有了本科生)。原本對這個專業一無所知,但是隨着對這個專業的接觸,就如同打開了寶盒,藝術、攝影、攝像、設計、前端、數據庫、教育學、心理學、課程論、虛擬現實(VR)、Maya等等。隨着自己在這個專業上的付出,也深深喜歡上了這個專業。

對於當初選擇的生物科學類的專業,雖然沒有能夠學習到,噹噹自己踏入社會當中之後,才發現自己當初內心對生物科學的熱愛,與生物科學專業在社會中對應的實際工作,根本完全不同。

有時,我們因爲愛上一個東西,而選擇一個專業。而有時,我們因爲選擇一個專業,漸漸愛上一個東西。所以,當沒有進入自己專業的時候,就如同上帝爲你關上了一扇門,但同樣的,上帝也爲你打開了一扇窗。

4.4. 性格偏內向的人,一定要改變性格嗎?

很多性格比較內向的人,或許都面對過這樣的煩惱,感覺自己不是很能融入到其他人的羣體當中

其實,很多性格偏內向的人希望改變性格,主要是因爲社會中各個職位的特點。社會當中的各個職位當中,幾乎沒有什麼職位在招聘時標明“內向性格”優先,但卻有不少職位在招聘時標明“外向性格”優先。最爲典型的就是銷售類、教師類、行政、人力等崗位。

縱然在招聘當中沒有註明性格要求,在實際的工作當中也會有潛在的性格要求,畢竟不少工作,都需要與別人溝通,可能是客戶,也可能是上司、同事或下屬。

工作中沒有要求一個人外向的職位也存在,但這類職位相對較少,最爲典型的就是各類的科學家,還有作家等部分自由類職業,另外一種比較龐大羣體的就是IT開發工程師。這類工作的從業者,大部分人的表達能力和表達慾望一般,但由於其工作內容與表達能力相關度較低,所受的影響並不會很大(多少還是有些影響的)。雖然這羣人在表達能力方面相對較差,但在他們的專業領域和其他能力方面比普通人要強很多。

如果內向的人不希望太大的改變性格,但也不希望去從事一些“安靜、溝通較少”的工作,還想較好的在社會中生存,就必須打開自己,不然很難去應對工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