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啓智故事

目標的牽引力

1984年,在東京國際馬拉松邀請賽中,名不見經傳的日本選手山田本一出人意外地奪得了世界冠軍。當記者問他憑什麼取得如此驚人的成績時,他說了這麼一句話:憑智慧戰勝對手。

當時許多人都認爲這個偶然跑到前面的矮小子選手是在故弄玄虛。馬拉松賽是體力和耐力的運動,只要身體素質好又有耐性就有望奪冠,爆發力和速度都還在其次,說用智慧取勝確實有點勉強。
兩年後,意大利國際馬拉松邀請賽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蘭舉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參加比賽。這一次,他又獲得了世界冠軍。記者又請他談談經驗。

山田本一性情木訥,不善言談,回答的仍是上次那句話:每次比賽之前,我都要乘車把比賽的線路仔細標誌是銀行;第二個標誌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誌是一座紅房 子......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終點。比賽開始後,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奮力地向第一個目標衝去,等到達第一個目標後,我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衝去。 40多公里的賽程,就被我分解成這麼幾個小目標輕鬆地跑完了。起初,我並不懂這樣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標定在40多公里外終點線上的那面旗幟上,結果我跑到 十幾公里時就疲憊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遙遠的路程給嚇倒了。


有多少下屬

二戰結束後不久,歐洲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出任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副校長安排他聽聽有關部門彙報,考慮到系主任一級人員太多,只安排會見各學院的院長及相關學科的聯合部主任,每天見兩三位,每位談半個鐘頭。

在聽了十幾位先生的彙報後,艾森豪威爾把副校長找來,不耐煩地問他總共要聽多少人的彙報,回答說共有63位。艾氏大驚:“天啊,太多了!先生,你知道我從前 做盟軍總司令,那是人類有史以來最龐大的一支軍隊,而我只需接見三位直接指揮的將軍,他們的手下我完全不用過問,更不需接見。想不到,做一個大學的校長, 竟要接見63位主要的首長。他們談的,我大部分不懂得,又不能不細心地聽他們說下去,這實在是糟蹋了他們寶貴的時間,對學校也沒有好處。你訂的那日程表, 是不是可以取消了呢?”

艾氏後來又當選美國總統。一次,他正在打高爾夫球,白宮送來急件要他批示,總統助理事先擬定了“贊成”與“否定”兩個批 示,只待他挑一個簽名即可。誰知艾氏一時不能決定,便在兩個批示後各簽了個名,說道:“請狄克(即副總統尼克松)幫我批一個吧。”然後,若無其事地去打球 了。


兩個偉人

曾任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總經理的斯隆被西方管理學界譽爲“現代化組織的天才”。杜拉克則是美國著名的管理學者。

1944年,斯隆聘請杜拉克擔任通用的管理政策顧問。二人見面時,斯隆說了這樣一番話: “我 不知道我要你研究些什麼,要你寫什麼,也不知道該得出什麼樣的結果。這些都該是你的任務。我唯一的要求,只是希望你把你認爲正確的東西寫下來。你不必顧慮 我們的反應,也不必怕我們不同意。尤其重要的是,你不必爲了使你的建議易爲我們接受而想到調和折衷。在我的公司裏,人人都會調和折衷,不必勞你的駕。你當 然也可以搞調和折衷,但你必須先告訴我們,‘正確’的是什麼,我們才能做出正確的調和折衷。”

管理學家們認爲,通用何以能成爲通用,斯隆何以被稱爲“組織天才”,這段話都傳達出了重要信息。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羅斯福當海軍助理部長時,有一天一位好友來訪。談話間朋友問及海軍在加勒比海某島建立基地的事。
“我只要你告訴我,”他的朋友說,“我所聽到的有關基地的傳聞是否確有其事。”
這位朋友要打聽的事在當時是不便公開的,但既是好朋友相求,那如何拒絕是好呢?
只見羅斯福望了望四周,然後壓低嗓子向朋友問道:“你能對不便外傳的事情保密嗎?”
“能。”好友急切地回答。
“那麼,”羅斯福微笑着說:“我也能。”


如何當領導者

有一回,日本歌舞伎大師勘彌扮演一位徒步旅行的百姓,正當他要上場時,一個門生提醒他說:“師傅,您的草鞋帶子鬆了。”

他回答了一聲:“謝謝你呀。”然後立刻蹲下,繫緊了鞋帶。

當他走到門生看不到的舞臺入口處時,卻又蹲下,把剛纔繫緊的帶子復又弄鬆。

顯然他的目的是,以草鞋的帶子都已鬆垮,試圖表現這個百姓長途旅行的疲態。演戲細膩到這樣,這位大師確有過人之處。

話說回來,正巧那天有位記者到後臺採訪,看見了這一幕。等演完戲後,記者問勘彌:“你爲什麼不當時指教學生呢,他不懂得這演戲的真諦呀。”

勘彌回答說:“別人的親切關愛與好意必須坦然接受,要教導學生演戲的技能,機會多的是,在今天的場合,最重要的是要以感謝的心去接受別人的提醒,並給予回報。”


控制情緒

一天,陸軍部長斯坦頓來到林肯那裏,氣呼呼地對他說一位少將用侮辱的話指責他偏袒一些人。林肯建議斯坦頓寫一封內容尖刻的信回敬那傢伙。

“可以狠狠地罵他一頓。”林肯說。

斯坦頓立刻寫了一封措辭強烈的信,然後拿給總結看。

“對了,對了。”林肯高聲叫好,“要的就是這個!好好訓他一頓,真寫絕了,斯坦頓。”

但是當斯坦頓把信疊好裝進信封裏時,林肯卻叫住他,問道:“你幹什麼?”

“寄出去呀。”斯坦頓有些摸不着頭腦了。

“不要胡鬧。”林肯大聲說,“這封信不能發,快把它扔到爐子裏去。凡是生氣時寫的信,我都是這麼處理的。這封信寫得好,寫的時候你已經解了氣,現在感覺好多了吧,那麼就請你把它燒掉,再寫第二封信吧。”


什麼是機會

19世紀中葉,美國加州傳來發現金礦的消息。許多人認爲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發財機會,紛紛奔赴加州。17歲的小農夫亞默爾也加入了這支龐大的淘金隊伍。他同大家一樣,歷盡千辛萬苦,趕到加州。
淘金夢是美麗的,做這種夢的人很多,而且還有越來越多人的蜂擁而至,一時間加州遍地都是淘金者,金子自然越來越難淘。

不但金子難淘,而且生活也越來越艱苦。當地氣候乾燥,水源奇缺,許多不幸的淘金者不但沒有圓了致富夢,反而喪身此處。

小亞默爾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和大多數人一樣,沒有發現黃金,反而被飢渴折磨得半死。一天,望着水袋中一點點捨不得喝的水,聽着周圍人對缺水的抱怨,亞默爾忽發奇想:淘金的希望太渺茫了,還不如賣水呢。

於是亞默爾毅然放棄打金礦的努力,將手中挖金礦的工具變成挖水渠的工具,從遠方將河水引入水池,用細沙過濾,成爲清涼可口的飲用水。然後將水裝進桶裏,挑到山谷一壺一壺地賣給找金礦的人。
當時有人嘲笑亞默爾,說他胸無大志:“千辛萬苦地趕到加州,不挖金子發大財,卻幹起這種蠅頭小利的小買賣,這種生意哪兒不能幹,何必跑到這裏來?”

亞默爾毫不在意,不爲所動,繼續賣他的水。哪裏有這樣的好買賣,把幾乎無成本的水出去,哪裏有這樣好的市場?

結果,大多淘金者都空手而歸,而亞默爾卻在很短的時間*賣水賺到6000美元,這在當時是一筆非常可觀的財富了。


打翻的牛奶

卡耐基的事業剛起步時,在密蘇里州舉辦了一個成年人教育班,並且陸續在各大城市開設了分部。他花了很多錢在廣告宣傳上,同時房租、日常辦公等開銷也很大,盡 管收入不少,但在過了一段時間後,他發現自己連一分錢都沒有賺到。由於財務管理上的欠缺,他的收入竟然剛夠支出,一連數月的辛苦勞動竟然沒有什麼回報。

卡耐基很是苦惱,不斷地抱怨自己的疏忽大意。這種狀態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整日裏悶悶不樂,神情恍惚,無法將剛開始的事業繼續下去。

最後卡耐基去找中學時的生理老師喬治•約翰遜。
“不要爲打翻的牛奶哭泣。”

聰明人一點就透,老師的這一句話如同醍醐灌頂,卡耐基的苦惱頓時消失,精神也振作起來。

“是的,牛奶被打翻了,漏光了,怎麼辦?是看着被打翻的牛奶哭泣,還是去做點別的。記住,被打翻的牛奶已成事實,不可能被重新裝回瓶中,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找出教訓,然後忘掉這些不愉快。”
這段話,卡耐基經常說給學生,也說給自己。


愛因斯坦的鏡子

愛因斯坦小時候是個十分貪玩的孩子。他的母親常常爲此憂心忡忡,母親的再三告誡對他來講如同耳邊風。直到16歲的那年秋天,一天上午,父親將正要去河邊釣魚的愛因斯坦攔住,並給他講了一個故事,正是這個故事改變了愛因斯坦的一生。故事是這樣的:

“昨 天,”愛因斯坦的父親說,“我和咱們的鄰居傑克大叔去清掃南邊工廠的一個大煙囪。那煙囪只有踩着裏邊的鋼筋踏梯才能下去。你傑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後面。我 們抓着扶手,一階一階地終於爬上去了。下來時,你傑克大叔依舊走在前面,我還是跟在他的後面。後來,鑽出煙囪,我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事情:你傑克大叔的後 背、臉上全都被煙囪裏的菸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連一點菸灰也沒有。”

愛因斯坦的父親繼續微笑着說:“我看見你傑克大叔的模樣,心想我肯定和他一 樣,臉髒得像個小丑,於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裏去洗了又洗。而你傑克大叔呢,他看見我鑽出煙囪時乾乾淨淨的,就以爲他也和我一樣乾淨呢,於是就只草草洗了洗 手就大模大樣上街了。結果,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還以爲你傑克大叔是個瘋子呢。”

愛因斯坦聽罷,忍不住和父親一起大笑起來。父親笑完了,鄭重地對他說,“其實,別人誰也不能做你的鏡子,只有自己纔是自己的鏡子。拿別人做鏡子,白癡或許會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愛因斯坦聽了,頓時滿臉愧色。

愛因斯坦從此離開了那羣頑皮的孩子們。他時時用自己做鏡子來審視和映照自己,終於映照出了他生命的熠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