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評析(三)---齊

    小時候跟隨大人看電視,接觸到唯一大篇與齊國有關的爲孫臏的故事。而歷史上齊國經歷了春秋與戰國兩個大的時代,並且都處在浪潮之巔,即便天下大勢決定了秦國一統天下,齊國也是堅持抗爭,成爲六國最後一個倒下的國家。《戰國策》雖是每篇都以論辯故事敘述孤立事實,貫穿起來,樂帝還是有了新的感悟。

戰局

    魯仲連看清同一個人在沒有選擇和選擇過多時,所面臨的壓力是完全不同的,這也是軍事上常見以少勝多的原因:驕兵與哀兵的區別。最近樂帝忙於實習、投暑期實習、畢設之間切換着自己的狀態,突然遇到來北郵找調劑的學弟,想起2012年3月找調劑只想有學上的情景,當時屬於對未來抱有最低預期的時候,所以格外努力改變所處局面。如今爲未來預期並不如當初悲觀,抱有尋找更好的期望,所以事事便不會拼盡全力。慾望的膨脹,使內心被填滿,而不能放空,無形中降低了自己的高度。常常想起去天津遊玩,出租車司機阿姨的箴言:幸福在於知足。

    趙國都城被魏國圍困,齊國沒有選擇直接解圍,而是趁魏國國內空虛,直插魏國都城,攻其所必救,從而達到最小代價解救趙國。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行動懶惰,而是思想懶惰,這樣就造成了很多事情做了,但卻是無用功。我們忘了我們的目標是什麼,認清目標是解耦戰局的關鍵。

待人接物

    戰國四君子之一孟嘗君在齊國身居高位,有許多門客來投。孟嘗君對人也有喜惡,曾想趕走某個隨從,周圍人說:國之上將,耕地未必比得過農人。於是孟嘗收回了想法。再等馮諼客居孟嘗門客時,三天兩頭吐槽待遇不好,此時孟嘗君心胸日漸寬廣,對馮諼抱有足夠的寬容。這等待客之道,在日後孟嘗受難迴歸封地,發現封地已被馮諼治理井井有條,自己也深得愛戴,有點好人有好報的意思。當受他人責難時,大度應對,而不是伺機找回來,是一個長期修煉的美德。

縱橫天下

   《戰國策》中,除了蘇秦在六國爲官外,在多國能夠身居高位並有利於國家發展的無疑是陳軫了,樂帝私下與朋友交流《戰國策》有趣之處,也多提及陳軫。陳軫在齊國以脣亡齒寒道理勸說秦國與三晉戰秦,打破了秦國遠交近攻的戰略佈局。以畫蛇添足爲比喻,說服敵將退兵,化解了國家危難。陳軫如上表現的背後便如書中其他篇幅所提及:善於遊說的人,通過陳述目前的天下形勢,講述解決目前問題的方法,急人之所急,就像自己被問題所困一樣,還用什麼強權嗎?總而言之,善於遊說的人,一定是能把問題看得非常透的人,這背後有個人專業積累與對行業歷史的深研,就像樂帝目前撰寫會議記錄,反推優秀的產品經理是如何煉成一樣。

國家戰略

    戰國六國任何國家的國家戰略拿出與秦國相比,都顯得微不足道,不過從齊國各個戰略層級都能看到積極方向的努力,只是沒有形成合力。

    有謀士講秦國當初着力擡舉魏惠王,使魏惠王膨脹到處攻伐,最後子死自己也稱臣。局面一定不能鋪太大,沒有聚焦會捉襟見肘,失敗也就不遠了。

    趙威後重視羣衆基礎,將民放於君前,賢者放於達觀貴人前,國家強盛來源於每個人的努力。

    齊王派章子抗秦,因章子乃是孝子,而幾經離間都沒動搖對章子的信任。真正能夠做到信任臣子,古往今來能有幾個。

    歸納《齊策》所展現的國家戰略可表述爲:重視執政基礎、任用可靠的人。但如何評判似乎遭遇了鴻溝,也預示着國家的衰敗。

衰落

    戰國後期,戰國七雄只剩下齊國與秦國仍然對抗,在齊國握有大量土地、兵力的情況下,到了齊王建竟然主動稱臣覲見,落得國破家亡。恰恰六國沒有鮮明的國家戰略,戰略上一直處於守勢,領導層只意識到秦國虎狼之邦,卻逐漸的喪失了起碼的狼性。滅六國的非秦,而在於當時沒有《狼圖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