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儒主義

犬儒主義希臘語κυνισμόςCynicism)是一種帶著厭倦情緒的負面態度,對於他人行為的動機與誠信都採取一種不信任的態度。它源於古希臘犬儒學派學者主張的哲學思潮。該派別由蘇格拉底的學生安提西尼(英語:Antisthenes)創立。犬儒主義的本意是指人應當摒棄一切世俗的事物,包括宗教、禮節、慣常的衣食住行方面的習俗等一切世俗,提倡對道德的無限追求,同時過着極簡單而非物質的生活。

現在,“犬儒主義”一詞通常用來描述一種憤世嫉俗的態度,犬儒主義者不認爲利他主義及道德考量是人類行爲的原始動機。

犬儒主義的歷史

古希臘古羅馬的犬儒主義者認為美德是幸福唯一的必要條件,他們將自己從世俗價值和傳統習俗中解放,變得自給自足,並且回歸自然純樸的生活。他們拒絕接受任何世俗的約定和價值觀,例如金錢、權力和名利。他們批評世俗價值觀,例如貪婪的行為,並認為這是人間苦難的來源。“犬儒”一詞衍生自希臘語的“狗”(Cynic),意爲像狗一樣摒棄社會、家庭責任、對金錢的追求甚或個人健康,以達到美德的極致,獲得完美的幸福。

犬儒主義的鼻祖錫諾普的第歐根尼安提西尼的弟子)幾乎裸身並且沒有攜帶任何補給便周遊了整個希臘,享受了陽光、溫暖等一切自然的恩賜,並且聚集了幾千個皈依他的思想的人,並向他們講述這個社會是多麼值得諷刺。甚至亞歷山大大帝也在東征的途中拜訪過第歐根尼,第歐根尼勸說亞歷山大大帝放棄東征,然而亞歷山大大帝拒絕了,理由是“我的命運已經註定”。第歐根尼去世後,後人在他的墓碑上刻了一條,以表示他信奉的“犬儒主義”。

犬儒主義延續到十八、十九世紀的現代社會中,被視為是一種「對於他人宣稱的動機以及正直保持懷疑並且嘲弄」的態度,或者意指那些「憤世嫉俗的人」,但這樣的定義相較於古希臘時期其哲學思想的核心理念「將美德與良善從慾望中解放」大不相同。

當代的犬儒主義

當代的犬儒主義被定義為一種對倫理及社會風俗採取不信任的態度,而大眾社會中那些拒絕被收編的人也常常被稱作是憤世嫉俗的犬儒主義者。這並不表示犬儒主義是消極無奈的。如果說唯心論是理想領導經驗,那麼當代的犬儒主義就是接受並跟隨現實經驗。當代犬儒主義是一種「以不相信來獲得合理性」的社會文化形態。犬儒主義者的徹底不相信表現在,不相信別人的熱情,不相信別人的義正辭嚴,不相信有所謂正義的呼喊,他們甚至不相信還能有什麼辦法改變他們所不相信的那個世界。他們把對現有秩序的不滿,轉化為一種「不拒絕的冷漠」、一種「不反抗的清醒」、一種「不認同的接受」,獨善其身,只要自己不受傷害即可。「既然世界是如此大荒謬,大玩笑,我亦惟有以荒謬和玩笑對待之。」

現代的犬儒主義者和懷疑論者有許多相似之處,不同的是犬儒主義者認爲對錯「無所謂」,而懷疑論者認爲「根本就沒有」正確與錯誤之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