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通信方式

 中國最早的通訊方式是吼,當面通訊。

 很早之前  什麼都沒有 ,人類過着羣居的原始生活,我國自然也不例外。


 大家看看  現在的野人、狼羣、星星等等,遇到困難或有發現食物等後,就衝着天空遠處大吼一聲,然後同伴得到信號就會趕來。 這是無線通信的最基本最白話的例子。


  後來,有了文字等就開始有了遠程通訊,就類似當今的打電話。但是古代是沒電話的,那麼他們怎麼通訊呢,請看下文。




   與“鴻雁傳書”是一個意思,是古人之間聯繫的一種方法,將信件系在鴿子的腳上,然後傳遞給要傳遞的人。古代通信不方便,所以聰明的人利用鴿子會飛,而且飛得比較快、會辨認方向等多方面優點,馴化了鴿子,用以提高送信的速度,通常來講,鳥類本身會認識回家的路,就像倦鳥歸巢一樣。


  中國古代通信方式:

  一、烽火傳軍情


  “烽火”是我國古代用以傳遞邊疆軍事情報的一種通信方法,始於商周,延至明清,相習幾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漢代的烽火組織規模爲大。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要衝的高處,每隔一定距離建築一高臺,俗稱烽火臺,亦稱烽燧、墩堠、煙墩等。高臺上有駐軍守候,發現敵人入侵,白天燃燒柴草以“燔煙”報警,夜間燃燒薪柴以“舉烽”(火光)報警。一臺燃起烽煙,鄰臺見之也相繼舉火,逐臺傳遞,須臾千里,以達到報告敵情、調兵遣將、求得援兵、克敵制勝的目的。


  二、鴻雁傳書


  “鴻雁傳書”的典故,出自《漢書·蘇武傳》中“蘇武牧羊”的故事。據載,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漢朝使臣中郎將蘇武出使兇奴被鞮侯單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單于便將他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無人區牧羊。19年後,漢昭帝繼位,漢兇和好,結爲姻親。漢朝使節來兇,要求放蘇武回去,但單于不肯,卻又說不出口,便謊稱蘇武已經死去。後來,漢昭帝又派使節到兇奴,和蘇武一起出使兇奴並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過禁卒的幫助,在一天晚上祕密會見了漢使,把蘇武的情況告訴了漢使,並想出一計,讓漢使對單于講:“漢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獵時,射到一隻大雁,足上繫着一封寫在帛上的信,上面寫着蘇武沒死,而是在一個大澤中。”漢使聽後非常高興,就按照常惠的話來責備單于。單于聽後大爲驚奇,卻又無法抵賴,只好把蘇武放回。


  三、魚傳尺素


  在我國古詩文中,魚被看作傳遞書信的使者,並用“魚素”、“魚書”、“鯉魚”、“雙鯉”等作爲書信的代稱。唐代李商隱《寄令狐郎中》一詩中寫道:“嵩雲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古時候,人們常用絹帛書寫書信,到了唐代,進一步流行用織成界道的絹帛來寫信,由於唐人常用一尺長的絹帛寫信,故書信又被稱爲“尺素”(“素”指白色的生絹)。因捎帶書信時,人們常將尺素結成雙鯉之形,所以就有了李商隱“雙鯉迢迢一紙書”的說法。顯然,這裏的“雙鯉”並非真正的兩條鯉魚,而只是結成雙鯉之形的尺素罷了。


  四、青鳥傳書


  據我國上古奇書《山海經》記載,青鳥共有三隻,名曰詔蘭、紫燕(還有一隻青鳥的名字筆者沒有查閱到),是西王母的隨從與使者,它們能夠飛越千山萬水傳遞信息,將吉祥、幸福、快樂的佳音傳遞給人間。據說,西王母曾經給漢武帝寫過書信,西王母派青鳥前去傳書,而青鳥則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漢宮承華殿前。在以後的神話中,青鳥又逐漸演變成爲百鳥之王——鳳凰。

 信鴿傳書,大家都比較熟悉,因爲現在還有信鴿協會,並常常舉辦長距離的信鴿飛行比賽。信鴿在長途飛行中不會迷路,源於它所特有的一種功能,即可以通過感受磁力與緯度來辨別。

  信鴿傳書確切的開始時間,現在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但早在唐代,信鴿傳書就已經很普遍了。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一書中有“傳書鴿”的記載:“張九齡少年時,家養羣鴿。每與親知書信往來,只以書系鴿足上,依所教之處,飛往投之。九齡目爲飛奴,時人無不愛訝。”張九齡是唐朝政治家和詩人,他不但用信鴿來傳遞書信,還給信鴿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飛奴”。此後的宋、元、明、清諸朝,信鴿傳書一直在人們的通信生活中發揮着重要作用。



  五、黃耳傳書

          黃耳 是一條狗,南朝有人著書《述異記》,上有一篇是這麼寫的:

晉之陸機一犬,曰“黃耳”。機官京師,久無家信,疑有不測。一日,戲語犬曰:“汝能攜書馳取消息否?”犬喜,搖尾。機遂作書,盛以竹筒,系犬頸。犬經驛路,晝夜不息。家人見書,又反書陸機。犬即上路,越嶺翻山,馳往京師。其間千里之遙,人行往返五旬,而犬才二旬餘。後犬死,機葬之,名之曰“黃耳冢”。


可見古代開始,狗就是人的忠實朋友啦。  不過可憐了黃耳啊,千里送信,累死啦,沒準途中沒有吃的,餓死了。反正真是太好了 這狗。

 


  六、風箏通信


  我們今天娛樂用的風箏,在古時候曾作爲一種應急的通信工具,發揮過重要的作用。傳說早在春秋末期,魯國巧匠公輸盤(即魯班)就曾仿照鳥的造型“削竹木以爲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這種以竹木爲材製成的會飛的“木鵲”,就是風箏的前身。到了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人們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紙糊之,便成了“紙鳶”。五代時人們在做紙鳶時,在上面拴上了一個竹哨,風吹竹哨,聲如箏鳴,“風箏”這個詞便由此而來。


從古到今的通訊工具概括下有:狼煙,烽火,驛站,信鴿,書信,電報,郵寄,手機,電話,傳真,尋呼,E-mail,OICQ,各種網絡聊天工具,網絡可視電話,衛星。

  古代的通訊工具有:馬匹、驛站;  
飛鴿傳書;  
烽火臺;  
信號彈;  
弓箭射書,飛鏢傳書;  
順河漂書。

  現在的通訊工具有:電子類:手機,小靈通,網絡,電報,集羣電話,無中心對講機,對講機,無繩電話衛星電話載波電話,傳真等。  
傳統的:信件,口信。  
特殊的:旗語,燈語,手語,啞語。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