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法制、社羣——區塊鏈生態的信任三維

作者簡介:李俊,Onchain首席架構師,前中金所技術規劃/架構專家,工信部區塊鏈技術參考架構撰稿人,擁有15年金融IT經驗,在區塊鏈架構、應用方面有豐富的技術研究與實踐積累。

區塊鏈的核心價值

區塊鏈的發展如火如荼,也產生了大量的區塊鏈體系文章介紹從區塊鏈的底層技術、網絡結構、共識算法等等,但在在實際常常被問到的問題是:區塊鏈技術體系的核心價值是什麼?是更好的性能、更方便的連接、更可靠的技術,還是其他的因素,關於這個問題,我想經濟學人這本在全球通俗經濟領域的龍頭雜誌總結得非常到位,其實就是一個詞:“信任”。

誠然,區塊鏈技術帶來了很多更好的機制,如各方更好地進行數據協作、信息同步、實時的點對點清結算體系,甚至一些去中心化的協作體系,但這些部分,從技術的層面來講,中心化的系統其實都可以做到,甚至從純技術角度來說做得更好,而區塊鏈的核心價值在於建立了一種新的信任體系。

自有人類協作以來,“信任”一直是我們在經濟、金融、社會協作,甚至人的生活當中,爲之付出最大成本的協作因素,各類的金融風控、法律法規、協作機制、合同簽訂、資格審查、組織投票等等,中間積壓了大量的成本環節,其實都是在爲了一個目的:信任,獲取信任、建立信任、培育信任、審覈信任……

既然“信任”如此核心和重要,那自然而然產生一系列關於“信任”問題:信任是從哪裏來的?區塊鏈帶來的信任是哪一種信任?在沒有區塊鏈之前,或者更早的歷史進程中各種“信任”的來源又是哪裏?這些“信任”在區塊鏈的新生態下還有作用嗎?他們與區塊鏈之間是互相抵制的,還是相互協作的?在區塊鏈的生態下“信任”會以怎麼樣面貌體現出來?這些“信任”怎麼樣融合起來提供服務?……

這樣的問題很多,每個問題也很大,甚至每一個問題背後都涉及到一系列的歷史、政治、人文、技術、等等各種因素,,本文也只能做到拋磚引玉的基本介紹,本文嘗試簡要的描述信任的來源及其背後的機制、技術和體系,把信任分爲三個維度來描述:技術信任、法制信任、社羣信任。

技術信任

技術信任的來源

技術信任的來源已久

技術信任在信息社會非常普遍,我們生活中也有很多現有的技術信任體系,CA認證、電子簽名、電子存證、生物識別等等,這些都提供了相應的技術性方案在特定的業務應用範圍進行支持,當然,這些機制也或多或少依然依賴於某些可信的第三方或權威機構,作爲特定場景或特定領域中的信任源。

區塊鏈帶來的變化

區塊鏈體系帶來了去中心化分佈式的共同維護的技術信任,在多方對等的情況下共同進行信息維護、進行協作、達成共識,對各類協作中的資產數據,進行可靠控制,和一定手段下的保護,因此,他帶來的新技術競爭不是單業務或單點的信任變化,而是一個體系化的生態型變化,這也是很多人覺得區塊鏈具有變革性的要素所在。
區塊鏈體系在通過對等網絡帶來了多方維護、對等性的體系之外,也帶來了新的問題挑戰,就是在一個對等的去中心化體系當中,一個羣體如何更好地對各項協作的事務、交易等進行相應的決策以達成共識,因此,“共識”是區塊鏈體系當一個最核心的技術信任要素。

共識、共識、共識

共識可以說是區塊鏈信任體系下最重要的點,在大部分中心化體系下,共識是由藉由權威的第三方中心機構的信任來完成,而在對等的體系下,是藉助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或技術手段來完成,所以共識協議是區塊鏈信任體系當中的核心基石。

共識的起源

人類簡史-智人的協作

共識,從自有人類開始進行協作以來就一直存在,在赫拉利的“人類簡史”一書中,就描述了智人羣體可以在協作中,通過語言或者某種交流手段對某些想象中的事物達成共識,從而進行更好的協作,這也是智人羣體和其他動物羣體本質性的不同,也是自然最終成爲這一星球上主宰的重要因素,因此,想像和共識一直是人類羣體協作,甚至是生存的基礎。

雅典城邦的泛民主

共識在發展當中慢慢形成的政治體制的一部分,也誕生了很多不同類型的政治性共識體制,如最早的希臘城邦民主制,“民主”這一詞,在很長時間在西方世界是一個貶義詞,因爲在古希臘實行的一人一票的城邦民主,也產生了很多暴民政治,錯誤的大多數人通過懲罰了正確的少數人,因此,一人一票的泛民主制度適用的範圍是整體公民的理性意識較強,以及相對羣體理念與價值觀差異性不大的體系當中,如現在的法國,依然用了接近於一人一票的政治共識體系。

代議制民主

而更多的國家,爲了避免泛民主體制下的產生的暴民政治因素,又逐步發展出自己獨特的代議制民主制度,局部的投票人制度,參議院和衆議院的分離制衡制度,以及如美國的三權分立制,這些體系也是爲在建立信任制約和共識而做的更大範圍的協作。

生活中的共識(都有決策人)

而生活中的我們也會遇到不少共識機制,小到一個家庭,可能是家庭會議,或者某一個家長責任制,大到一個公司的董事會,或者董事長決策制,都會需要這樣對共識和決策的一些機制,所以,“共識機制”這個聽上去有點技術性的專業名詞,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身邊時時刻刻地發生着。

沒有老大的生活

區塊鏈因爲對等體系的機制,單一中心化的決策機制轉換成立一個相對對等的決策羣體來進行,事務的決策和共識,通俗點說就是沒有老大的生活,因此,共識的機制的選擇和設計,在區塊鏈的體系當中,對用技術來支撐共識這件事,就顯得尤爲重要,

所以,任何共識機制,沒有絕對的最優機制,更多的是在不同場景下,找到相對最優或更適合的,這一思路也可以擴展到對區塊鏈共識機制的技術設計與選擇中去。

區塊鏈中的共識

區塊鏈發展至今,已經在實踐中應用和發展了多種共識機制,有很多技術上的來源和傳承,也有很多獨創的機制,如起源於比特幣的結合了技術和經濟激勵的共識機制,在後續的發展中,更多不同類型的共識機制在區塊鏈系統中得到應用,每類共識都有自己獨特的應用場景,當然也有自己特有的優缺點,所以在共識的選擇根據業務場景選擇不同的機制就顯得尤爲重要。以下是對部分區塊鏈共識機制的簡要總結與分析:

工作量證明共識機制(PoW)

圖片描述

基於相關權益的共識機制(PoS)

圖片描述

傳統的分佈式系統共識機制

圖片描述

基於拜占庭容錯模型(BFT)的共識機制

圖片描述

加入記賬節點投票選擇的共識機制(delegated PoS, delegated BFT)

圖片描述

其他新的共識探索

共識的探索遠沒有結束,在以上描述的現在的主流各類區塊鏈共識機制下,依然有不斷的創新在探索,如,基於分羣組簽名的非交互性共識機制,基於硬件體系結合的分佈式共識,還有一些在探索當中的創新的共識機制,更多地融合了技術因素、經濟激勵因素、與其他的聲譽評價因素的創新型的共識體制。

密碼信任

在技術性的環節當中,密碼學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很多局部的信任點或信任體系中,都需要大量的密碼學支持,在區塊鏈的生態當中,把密碼學成爲區塊鏈的技術信任的基石之一。

當然,在區塊鏈產生之前已經具備了一個比較成熟的密碼學體系了,而不同的區塊鏈系統基於其業務特點,也創新性將密碼學機制用到區塊鏈中,這裏列一些簡單的例子,可以看到傳統密碼學機制在區塊鏈中提供的密碼信任。

哈希函數和數字簽名

哈希函數和數字簽名算法是區塊鏈系統中使用最多的兩個密碼算法。哈希函數可以交易數據的完整性。在數字簽名算法中,簽名者利用私鑰對交易進行簽名,任何節點都可以用簽名者的公鑰來驗證,並且只有擁有私鑰者才能夠製造出合法的簽名。

地址隱私

在比特幣中,用戶地址是公開的,如果用戶使用一個固定地址的話,那麼交易到該地址的多筆交易是可以被關聯在一起,嚴重暴露了用戶隱私。Peter Todd等人設計了隱形地址機制(stealth address)。在隱形地址中,交易發起方計算一個臨時隨機密鑰對(e, P = e*G),利用接收方的公鑰Q = d*G,運用Diffie-Hellman密鑰交換協議的變體,計算出一個共享公鑰K,且K的私鑰k僅有接收方可以計算得到。最後將公鑰K作爲真正的交易接收地址。

交易流程隱私

在比特幣中,要發起一筆合法交易,我們需要引用UTXO(未花費餘額),通過生成一個合法簽名來使用該UTXO的金額,由於交易數據是公開的,由此可以計算到每個地址的交易圖。以CryptoNote爲代表的數字貨幣體系,採用可追溯環簽名算法(traceable ring signature)來對交易簽名,可以模糊貨幣的“流通路線”。在環簽名算法中,只要使用一組公鑰中的某一個私鑰,就可以生成一個合法簽名,並且無法從簽名得出是由具體哪一個私鑰產出的。因此,利用環簽名,一筆交易中的多個UTXO都可能是下一筆交易的輸入,也就模糊了貨幣的“流通路線”。當然,要防止雙花,還必須使用可追溯的環簽名算法。在可追溯環簽名算法中,由一個私鑰簽發的兩個簽名是可以被關聯起來的,因此,只要一筆UTXO被花了兩次的話,就一定被同一個私鑰簽發了兩個不同的簽名,因此就可以被發現的,從而解決雙花問題。

交易數據隱私

爲了保護交易數據的私密性,通常需要將交易數據進行加密。但同時,還需要保障交易的合法性,又需要讓交易通過驗證人羣體的驗證,在很多場景下,交易合法性通常表現爲交易的輸入總和等於輸出總和,交易中的每一個金額都大於0,小於一個上界。在這個場景中,可以應用加法同態加密算法(如Paillier同態加密算法或Pedersen承諾方案)。由於交易金額是以密文形式存儲,所以還必須提供密文對應的明文確實是在合理區間的一個零知識證明,也就是區間證明。區間證明可以使用環簽名算法來實現。

密碼學機制帶來的可信隨機數

在分佈式的體系中,獲得真正的分佈式體系認可可信的隨機數也一直是個關鍵點,有區塊鏈系統應用閾值簽名算法和簽名接力機制網絡實現不可破壞、不可操縱、不可預測隨機性,也是對密碼學機制的創新性應用。
以上這些例子不是爲了討論密碼學技術,而是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區塊鏈在對傳統密碼機制的應用上既有基礎性的基本應用,也探索出不少和場景結合的創新性應用,解決實際遇到的信任問題以及信任與隱私的矛盾問題。

法制信任

法律+制度

法律和制度,一直是人類形成政治體系以來重要的信任之源,大量的體系,特別是和現實世界中事物、身份、權益相關的體系架構下,法律和制度,依然是最重要的信任提供者。

區塊鏈可以創造虛擬性的權益和去中心化的體系,如比特幣,僅通過技術信任就可以完成協作,但如果區塊鏈體系想擴展或結合到更廣泛的經濟社會層面,必然要和現實當中的人、財、物、事,進行協作和兼容,在這樣的機制下,至少在中短期內,法律和制度的依然是這一體系中重要的信任來源。

從區塊鏈的生態來看,法律和制度對其的影響,會體現在兩個層面,一個是本身各國的法律法規對區塊鏈體系的支持或監管,逐步形成了區塊鏈的法律法制支持的體系,另外一個區塊鏈本身在運作當中需要很多實體世界中認可的信任源,那這些信任源也構成了對區塊鏈生態的一個服務性的體系。

法制確權性問題

區塊鏈技術帶來了新的確權模式,也造就了去中心化的、數字化的資產確權,協作和運作模式,但就在但就在更大範圍的應用來說,如果要去管理,現有龐大的鏈外資產,和各類有明確不同法律權益確權的資產進行結合的情況下,也離不開在線下實體中的法律體系的支持,以及相應技術手段的結合。技術決定了區塊鏈產品創新的可能性,法律決定了部分和現實世界有協作的區塊鏈體系的落地能力。事實上,法律是對區塊鏈體系的一種現實資產,然而區塊鏈特別是區塊鏈金融相關的法律本身存在着空白和缺陷,使區塊鏈體系在和實體法律體系的結合中還有許多待探索因素。這方面的問題很多,這裏僅簡單總結幾點做簡要描述。

數字化確權問題

從比特幣開始,大部分區塊鏈體系的確權是通過與現實世界身份無關的公私鑰體系來完成的,但在實際的世界當中,很多資產是由不同的法律體系下進行確權的,區塊鏈怎麼和不同法律體系中的確權機制進行更好的對接,這是數字確權的一個重要挑戰。

數字貨幣的法律地位問題

與快速發展的區塊鏈技術相比,法律相對落後,而且法律規範的依據不僅是效率、還有安全性、系統性風險等多種因素,爲此,並非所有的區塊鏈金融產品在法律框架內。以數字貨幣爲例,雖然我國的央行已經開始研究數字貨幣,但是數字貨幣的有效性還沒有得到法律的認可。現在也還未出現可以真正承擔現實世界中貨幣職責的數字資產。

數字資產的所有權問題

以信息數據、代幣、積分等形式表現的數字資產與我國物權法規定的資產類型相差較遠,比較難以用現有的法律規範線上數字資產的所有權確權和交易問題,即使在技術上能夠達到完美論證,也無法得到法律的支持,給區塊鏈金融的發展帶來障礙。在這一點上,很多國家都採取了寬容觀察的監管方式,相信隨着數字資產的發展,對接的法律體系也會得到逐步完善。

智能合約的法律效力問題

智能合約是一種智能化、具有執行力的合約,是區塊鏈重要的技術優勢,以機器語言爲表達方式的智能合約與我國合同法的規定存在較大差異,如何認定智能合約的效力、規範智能合約,需要專門的立法。

智能合約的優勢之一就是其難以置信的準確性,‘代碼即法律’是智能合約的一個重要原則,但自然語言與區塊鏈智能合約的對應,智能合約和法律條款的對應依然有不少技術上和機制上的探索點。

各類實體或線下資產的數字化確權問題

鏈下有更多的資產,這纔是實體世界中更龐大中的部分,對其進行相應的數字化確權是其產生流動性、進行價格發現等等的基礎,而這一部分這離不開現實當中的法律的支持

法制體系支持問題

法制體系對區塊鏈的影響涉及到很多方面,包括對區塊鏈整個體系的支持,因爲區塊鏈的新的機制下,在很多情況下是原來實體經濟金融和協作體制當中的並不存在的流程,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對應的法律法規也是不健全,在這一基礎上,如何在法制體系上,對區塊鏈這一新的生態進行支持就顯得尤爲重要,不同國家也採用了不同的機制和方法,如部分開放的政策、觀察性監管、實驗沙箱等,區塊鏈生態的沙箱機制,很多情況下它是包在金融科技的體系之內,如英國金融監管局FCA的創新沙箱機制,就是這方面的探索引領者,此外還有一些監管輔助手段如自動化合規等等。

監管沙盒

“監管沙盒”由英國首創,指從事金融創新的機構在確保消費者權益的前提下,按FCA特定簡化的審批程序,提交申請並取得有限授權後,允許金融科技創新機構在適用範圍內測試,FCA會對測試過程進行監控,並對情況進行評估,以判定是否給予正式的監管授權,在沙盒之外予以推廣。其他國家和地區,例如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也針對FinTech企業推出了“沙盒(Sandbox)”機制,即只要任何在沙盒中註冊的Fintech公司,允許在事先報備的情況下,從事和目前法律法規有所衝突的業務;並且即使以後被官方終止相關業務,也不會追究相關法律責任。通過這種“沙盒”機制,能夠讓政府在可控範圍內,進行多種金融創新,並且也能夠讓創業者放心嘗試各種相關的創新業務。其中也包括不少基於區塊鏈的FinTech創業公司。

自動合規

自動合規,即將法律規定寫入智能合約代碼中,在區塊鏈運行時自動做出合規選項。典型的應用案例是 Linq 平臺,由納斯達克與區塊鏈企業 Chain 合作,於 2016 年 1 月 上線的私募股權交易平臺,促進私人股權以一種全新的方式進行轉讓和出售。通過 Linq 平臺私募的股票發行者享有數字化所有權,同時 Linq 平臺能夠極大縮減結算時間,降低資金成 本和系統性風險。且傳統發行和申購材料所需的審批流程也進一步得到簡化,提高交易和管理效率。交易方身份、交易量等信息被實時記錄在區塊鏈上,有利於證券發行者提高決策效率;公開透明、可追蹤的系統有利於證券發行者和監管部門進行市場維護,減少暗箱操作、 內幕交易等的發生。

合法合規信任源

區塊鏈由開始之初,一直在描述一種去中心化的體系,但一個角度來說,如果區塊鏈要和實體世界進行更好的協作,很多中心化的信任源依然可以在區塊鏈體系發揮特定的作用,形成“中心機構服務化”,成爲區塊鏈體系生態中的重要參與者。

第三方認證

第三方認證的用途很廣泛,在某些需要跟實體權益進行協作的環境下,很多情況下需要不同規則體系下的第三方認證支持,如大家熟悉的全球都存在CA機制,或如國內公安部的eID認證也是一種在特定國家(或區域)的特定第三方認證服務。第三方認證服務範圍不一定只聚焦於人的認證,這也是傳統體系和區塊鏈體系的結合點之一。

第三方數據源(oracle)

除了認證體系,在區塊鏈的一些環節下會和許多第三方數據結合,如可信時間源,特定的指數信息等,這些數據源要做到數據可控,以及分佈式的環境下具備確定性等.

社羣信任

羣體信任

現在我們已經在生活當中習慣了權威信任,大部分的信任都來源於政府或大型組織機構,但從人類發展的過程來,有很多權威信任缺失的階段,如在原始協作時代或戰亂時代,即便在很多和平時期,由於交通通訊等的技術限制,政府的管理能力或提供充分信任來源的能力也是很難到達底層生活羣體,那在這樣的一個缺乏權威信任的體系下,信任的來源是什麼?如何在一個羣體在沒有絕對權威和中心化的背景下,建立個體信任和羣體協作?

以中國的歷史爲例,中國其實在很長的時間內,並沒有真正建立起全體系化的社會化的信任機制,即便是政府也未能管理到底層層級,或權威機構也未能提供足夠的信任支持,並且把這信任用在經濟、交易、金融等等場景中。因此,在中國的只有一些局部地域或領域的能產生局部的協作體系和經濟金融體系,比如說鄉土政治和民間借貸,很多人和人的信任是建立在人和人的瞭解,對人甚至對他整個家族的認可的基礎之上,像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以及《嶽村政治》等書,都很充分地描述了這點,但是這一點也證明了在一些局部的體系下,缺乏政府這樣的中心信任性的時候,羣體性的協作信任也可以成爲有效的信任來源。

羣體信任的技術化探索

羣體化信任雖然自古有之,但是一個侷限是它只能在局部範圍和局部場景下應用,這其實也很好理解,在鄉土社會或者是部落羣體中,甚至基本的人和人的交往中,一個人是很難對其他人進行大範圍的深入瞭解的,一個人真正能深入瞭解到你足夠信任的程度的人其實很少,社會學家的研究發現,這一數字也就在幾十人到幾百人之間,因此,在這一信任社羣化的信用體系下,肯定很難進行規模性的協作和規模性的經濟活動。

隨着國家、政權等等的機制出現,社羣化的信任機制逐步由權威化或中心化的國家性信任、或大型組織機構信任所取代,這也是我們目前社會生活當中最常見的,也應用最廣泛的主流性信任機制。

但技術在不斷的快速發展當中在信息化時代和互聯網時代來臨的情況下,依託於信息化與互聯網的發展,以及對等網絡和區塊鏈這樣的去中心化的網絡體系的出現,形成了比原來類似鄉土、部落、城邦場景下更大範圍的網上社羣社會,在這一基礎上,出現了很多新一代社羣信任的技術探索。

谷歌和PageRank算法

谷歌的PageRank搜索引擎算法,其實就是一種羣體性的信任傳遞機制,通過更被認可的網頁的信任傳遞,來增強其他鏈接網頁的可信度和權重,在這一體制下,權重就是一種權威,一種認可度的信任傳遞過程,也是信任分佈的過程,這算是一個社羣性或者網絡性的信任機制的一個互聯網實踐。

PGP(pretty good privacy) 和 WoT (Web of Trust)

在公鑰密碼體系中,公鑰作爲身份標識,在加密的同時能夠提供認證的功能。其本質是證明了公鑰所屬人持有對應的私鑰。然而仍有一個未解決的問題,即無法確定公鑰所屬人的真實身份。現行的通用方案是使用PKI體系,即依賴於可信的第三方註冊和驗證機構提供身份證明服務。PGP給出了另一種解決思路,即以認證關係構成的信任網絡(Web of Trust)。

圖片描述

如圖例如,要驗證7B7AE5E1是Germano Caronni的公鑰,我們找到了如上圖所示的關係網。DD934139是已知的可信公鑰(如自己的公鑰)。該公鑰對Marcel Waldvogel的公鑰AB96E86D提供了認證簽名,而後者認證了Germano Caronni的公鑰。同時還有另一條認證路徑TRUST -> ct’Magazine -> Hanno Wagner -> Germano Caronni。

這樣的認證關係相互交織構成了一個信任網絡。網絡中的每個用戶僅信任自己認證過的公鑰,或者由足夠多的信任的公鑰認證過的公鑰。

PGP是這一方向的一個初步探索,更多的新的協議和技術在持續的探索中。

匿名證書:隱私保護下信任認證

匿名證書能夠在證明用戶的某些屬性的同時保護用戶的隱私信息。一個匿名證書系統至少包含3類主體:證明方、發證方和驗證方。證明方向發行方申請針對某些屬性的證明;發證方發放一個包含自己簽名的證書給證明方;之後證明方可將該證書提供給驗證方。在全部的交互過程中,證明方應可以選擇向發證方和驗證方隱藏被證明的屬性。

圖片描述

IBM的idemix和Microsoft的U-Prove均提供了匿名證書的解決方案。

idemix是IBM設計的一套匿名證書系統。該系統將用戶的屬性映射爲不同的值。爲了隱藏這些屬性值,用戶對每個值生成一個承諾(commitment)。idemix使用了CL簽名算法,該算法能夠通過承諾生成對被承諾值的簽名。因此用戶在申請證書時,可不將屬性值發送給發證方,而是提供相應的承諾。此外,爲了證明所提供的承諾是由有效的屬性值生成得到的,用戶需額外提供相應的零知識證明。

爲了證明某個事實,用戶需向驗證者提供相關的證書。在使用匿名證書的情況下,證書不包含具體的屬性信息,無法直接證明該事實,因此用戶需同時提供相應零知識證明。

idemix使用非交互式的Fiat-Shamir啓發協議構造零知識證明。對於一個承諾y,證明方需證明自己知道x,使得y = gx。其過程爲:

  1. 隨機選取r,計算t = gr;
  2. 計算散列值c = H(g, y, t);
  3. 計算s = r - cx,輸出(t, r)作爲證明。

任何人可以通過驗證t = gryc。來確認證明方是否知道x。
匿名證書系統嚴格意義上可以看成局部中心化信任機制,但如果應用在社羣體系中,在隱私保護的前提下,任何個人和機構也可以成爲認證者,形成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互認證體系。由此,匿名證書也可作爲羣體信任傳遞的技術選項。

P2P對等網絡體系下技術支持的羣體信任

P2P對等網絡是比互聯網更純粹的去中心化的網絡體系,在這一體系當中,所有人實現點對點的對等鏈接,把這一體系當中,也衍生出很多以技術爲基礎的信任網絡機制,
如較早的安全虛擬支付系統PeerPay, 其使用的對等網絡中的可信的代理,爲節點交易提供橋樑作用。又如Jurca等人提出的基於P2P網絡的聲譽機制,而在基礎的分佈式聲譽體系下又發展出基於雙rating的行爲信任回饋機制、基於簇投票的行爲信任機制等擴展性信任協議。通過技術手段在P2P對等網絡中建立起相應的信任機制。區塊鏈當然也是基於對等網絡體系新型信任協作模式的典型代表。

ID2020

微軟和埃森哲近期宣佈了基於區塊鏈支撐ID2020計劃,旨在幫助確定人們的身份,幫助個人和難民獲得基礎服務,包括在新的土地上享受醫保和教育。出生證明和教育證書——這兩種傳統上都記錄在紙上的信息也將被數字化。最終的應用程序都不會存儲任何個人資料。所有可識別的信息始終處於“鏈下”(off chain)的狀態。在收到同意授予訪問個人信息的權限後,原型應用程序可以對鏈下系統進行點擊以得到更多細節。這一體系也可作爲協作器,串聯起實體機構、權益和鏈上身份的信任機制。

區塊鏈與社羣信任

區塊鏈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在對等網絡中共同維護,以及大量密碼學機制的運用,爲形成新的信任網絡體系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並且,通過第三方可信數據源協同機制,協同同地域不同、國別不同、領域不同的可信數據源、可信第三方、可信個人、可信機構等等,可以將去中心化的分佈式信任體系和傳統的單點業務中的中心化體系,進行串聯和融合,形成一個更好的,打通鏈上鍊下的一體化和多樣性信任機制,
而且可以看到,信任從集中化逐步向多樣性、分佈化遷移的過程,不會是一個一次性的顛覆或革命,而是一個逐步影響、逐步改變的過程,區塊鏈可以在其中發揮重要的推動和支撐作用。而這一變化,必然不是在跟新潮、追概念,而是需要實實在在地降低協作、交易、溝通、監管、組織各個社會環節中的成本,提升效率,帶來真正的價值。

區塊鏈的抉擇

在很多業務場景要使用區塊鏈時,遇到最多的一個問題是區塊鏈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什麼?我想現在答案很清晰 -“信任”,如果區塊鏈在任何場景下沒有創建或提升信任,就沒有應用的價值或者都可以用中心化系統來實現。

記得在去年的一次研討會上,我被問到一個問題,說區塊鏈會不會成爲下一代的基礎設施?記得我當時的回答是:“還不好判斷”。爲什麼當時會有這樣的想法?這要從基礎設施的定義談起。

什麼樣的體系才能稱得上是基礎設施?在工業化的時代,運輸系統中的鐵路、公路、海運,機械動力系統和能源系統,加上特定的法制和規則,共同構造了經濟發展和價值創造的基礎性的體系,這可以說是工業時代的第一代基礎設施。

進入了信息化時代,隨着信息化高速公路和互聯網的發展,打破了虛實之間的邊界,融合了產生了新的經濟模式,改變了實體經濟的運作方式和人的協作方式、生活方式、交流方式、娛樂方式,甚至思考方式,這可稱得上是第二代基礎設施。

區塊鏈發展的確非常迅速,比特幣開啓了虛擬世界數字資產體系,以太坊這樣的第二代區塊鏈系統開啓了數字世界智能合約協作模式,逐步構建了一個新的平行世界,在這個平行世界中,創造出了自己的資產,創造出自己的協作方式,創造出自己的交易模式,但僅止於這一層面,它對實體的聯繫和影響依然是有限的,這就像兩個在奔跑的不同世界的體系,甚至互不瞭解和帶着誤解,從這一角度來說,目前的區塊鏈體系還很難稱得上是新一代的全社會型基礎設施。

但通過對“信任”這一核心價值的不斷追求,區塊鏈有潛力成爲可以融合現實世界和數字世界的一個新的“信任”生態,可信的人、可信的物、可信實體、可信數據、可信行爲、可信交易,把兩個世界融合成一個新的“信任”世界。經過這一兩年來的實踐、研究、思考,我自己現在已經相信這一點,這樣一個融合了現實和數字世界的新的“信任”體系,就是下一代的基礎設施。

相關閱讀:

快速上手!部署超級賬本 Fabric 1.0 超詳細教程
股權衆籌鼻祖Naval Ravikant發表36條對於區塊鏈乃至整個世界的思考,不得不讀!
底層技術大對比!分分鐘帶你看透區塊鏈和雲計算
我們必須知道,我們必將知道 ——區塊鏈技術回顧與展望
區塊鏈與金融IT“聯姻”的思路和方案

圖片描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