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直面錢學森之問【文章作者:莞爾】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於2009年10月31日走完了他98年的人生軌跡。 

  錢老一生在科技上的貢獻堪稱中國的民族英雄,同時他也一直關注着中國的人才教育。已躺在病榻上的錢學森曾向溫總理坦誠相告,“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這是很大的問題。” 

  2006年末,溫家寶總理在教育工作座談會上,以錢學森的這個問題求教6位大學校長和教育專家,得到的答案是“培養傑出人才,關鍵是教師”,“要將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貫通起來”,“高校大改革大發展之後,應該是大提高”,“做大了高等教育,還要做強高等教育”。 
  
  我不是大學校長也不是教育專家,體會不出他們的回答究竟解決了錢老的哪個問題,也許是自己的思想太淺薄,細細想想腦子裏卻浮現了這樣的場景:某領導蒞臨某地,滿街滿樓掛的橫幅和標語。一些無關痛癢、官腔官調的口號在務實的總理和傾心人才培養的錢老面前是否用的不是時候啊? 
    
  “培養傑出人才,關鍵是教師”這是某名牌大學的校長說的。那我試問:假設我們名牌大學裏聘請幾位諾貝爾獲得者來施教,現在的中國是否就能培養出來幾個世界級的科學家?培養傑出人才所需的人力、物力、財力以及政策的支持,是否單純的“關鍵是教師”所能解決?我們還可以做這樣一個推理:培養傑出人才,關鍵是教師;領導優秀教師,關鍵是校長;產生優秀校長,關鍵是任免模式;實行任免模式,關鍵是體制保障,最後拿什麼來保障體制呢?衆所周知,中國是一個“官本位”十分嚴重的國家,幹部有級別、大學有級別、領導更有級別。在這層層的級別面前,誰還敢創造新模式?還是保住頭上的烏紗帽最重要! 

  “要將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貫通起來”,專家的解答顯得文縐縐還略帶幾分含糊。作爲普通的百姓,我們關心的是: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它們對民衆對社會各自的作用是什麼,我們的後代要接受怎樣的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纔算是培養傑出人才的教育?首先,我認爲,基礎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全面提高國民素質,而國民素質的提高只靠單純的基礎文化、硬性的灌輸課本、片面的以分數衡量學生優劣等等這些方法,似乎已經過時並應該改正。新一代的青少年需要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的教育引導。其次,我們都知道,中國的高等教育都是嚴進寬出,近年來畢業的大學生都知道畢業論文是怎麼搞出來的,學校領導考慮到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一再地降低畢業門檻。試問在這樣的現狀下,傑出的人才、創新的東西從何而來?是否“要將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貫通起來”暫且不論,我們辛勤智慧的教育工作者們應該眺望一下,中國教育這艘巨輪跑偏了,是否和“風向”有關? 

  “高校大改革大發展之後,應該是大提高”、“做大了高等教育,還要做強高等教育”,說到這裏,我記得好像哈佛大學校長說過,哈佛大學擴招學生一倍只需十年時間,但要保持原來質量水平,努力一百年都不夠。在我們這裏,做大高等教育似乎很容易,政府造個“大學城”,合併幾所高校,貸款多少億,要來一批教師,硬件改造一下,軟件打通路子,一掛牌就行了。可是怎樣才能做強?原來一個導師帶二、三個研究生,專心致力於科研。現在一個導師帶二、三十個研究生,導師研究的是自己過生日要請多少個他的學生,學生研究的是導師過生日要送多少錢的禮!這叫做強!在大學日益行政化、官僚化的背後,是權力對學術自由和知識創造的扼殺,在此環境下說做強,這是笑話。可惜的是,當官的還在自欺欺人地自喜:“中國高校的科研競爭力排名世界第五,因爲我們發表的論文數,已經排美國、英國、日本、德國之後,成爲世界第五大論文國。”他們竟把發表的論文數與科研競爭力混爲一談,而且不知道我們的論文質量如何。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錢老用一生證明的知識分子所具有的優良品格。大師走了,誰是下一位大師?如果有這樣的人:他醉心於他的教育,他愛他的學生,他愛他的社會,他想用一生改造中國的教育,可是他愛得深刻,愛得抓狂,愛得批判,我們當代的體制和機制會給他一個施展抱負的機會嗎?我們的社會是把他定義成瘋子,還是大師呢? 

  大師走了,他的精神也走了嗎?這樣一位大師離我們遠去,留給後人一道待解的難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